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00:1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闲时月色闲时情—《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体现出作者旷达的情怀。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旷达宽广的胸襟。
【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对苏轼也已有初步认识。针对于这种情况,采用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一、字词交给学生,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孩子学会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二、语句共同赏析,句子理解难于字词理解,让学生找出自己在文章中的发现和阅读体会,先由学生自评自解,老师侧面帮扶,积极引导。
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项融归纳和领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这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挑战,老师设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
四、学法明确指导,告诉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五、侧重深层学习。学生对苏轼已有相关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达观”的情怀进行深层剖析。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参照,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与识记作者简况,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把握文意,欣赏作者笔下优美的月色,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3.感受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及潇洒面对逆境的达观处世态度,培养积极面对生活逆境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深刻领会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及其达观的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诗词歌赋引文章
同学们,我们这个民族对月亮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五千年流淌不尽的情感孕育了丰富的和月亮有关的文化、创造出大量的和月亮有关的经典。可以说,月亮使我们这个民族的情感更丰富、更淳厚、更深远。
请同学们迅速回忆一下我们接触过的和月亮有关的诗词文章,举手发言。
同一轮明月,带给不同的人千种情思,万般感慨。有人邀月同饮,有人踏月消愁,有人赏月相思。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月亮有关的文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去看一下当时作者所见的月亮、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师板书题目:记承天寺夜游)
二、解字剖词疏文意
1.正音
(1)齐读课文,勾画不会的字词
(2)生生、师生合作校正字音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释义
(1)结合课下注释,自由翻译文章,圈画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翻译。
(3)师生合作解决仍存疑惑的字词。
3.明意
齐读文章,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月夜难眠,苏轼起身寻张怀民,相与庭院赏月】
三、文本解读赏美景
1.见月
女生齐读文章,思考:文章中,作者用哪句话描绘了自己见到的月色。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知月
思考:苏轼所见月色有什么特点?
【明确:空明】
(板书:空明月色)
3.赏月
选一名女生单独朗读这句话。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月色的空明的?(分小组讨论,举手发言)
【明确: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省略主语“月光”,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写出透明清澈的月光;
②“水中藻荇交横”,只有明月当空、月光明亮的时候才会清晰地看到地面上的影子,即作者眼中的藻荇交横,写出月光的清亮;
③“盖竹柏影也”,竹柏的有影子就说明有月光;
④本句没有一个“月”字,却将月色和盘突出;
⑤本句写景不按常理探头望月,而是低头赏影,别具一格
⑥“明”是实写月光之景;“空”是营造月色之境。“空”与“明”连用,既写出月光之形色,又写出当晚氛围之空灵】
师总结:月光澄澈,树影摇曳,宛若一副清幽淡雅的水墨画,当晚的月色似真似幻,朦胧幽美。
四、知人论世见“闲人”
1.见“闲”
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景?
【明确;闲人】(板书:闲人)
2.解“闲”
听老师范读文章,讨论:“闲”字在文中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同桌讨论交流,举手发言)(师板书:闲)
【明确:
(1)人闲——清闲无事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冬日寒夜出行
②“解衣欲睡”——无甚消遣
③“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以月为友,无人相邀
④“无与为乐者”——朋友稀少,断绝通讯——多余人
⑤张怀民——被贬之人
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字,只是,对自己被贬无事可做的悲愤无奈
PPT出示助读资料
北宋时期,大兴“变法”。改革之风兴盛。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等人说他写诗讽刺“新法”而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元丰三年,出狱后的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无事,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2)心闲——闲情逸致
① 欣然——赏月的欣喜之情,闲心闲意
②“遂”——没有约定,不求结果,无欲无求
③“相与步于中庭”——悠闲之姿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景由心生,内心空明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字,只是,拥有欣赏美景的闲情逸致
(3)景闲——闲雅空灵
①“承天寺”——佛门清净之地,少有人踏足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澄净纯洁,如梦似幻(选择意象“竹柏”,而非寺庙常见之景“菩提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本为清雅闲雅之物)
(板书:清闲无事 闲情逸致 闲雅空灵)
五、读透文本说情怀
过渡:苏轼被贬黄州,清闲抑郁,却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失意、落寞,反而弃睡而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这是苏轼的选择。
1.明情
思考:从中能体现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达观】
(师板书:达观)
2.悟情
男生齐读文章,讨论:苏轼的“达观”具体体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小组讨论,举手发言)
【明确:①“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身处困境却心向美好
②“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欣赏美好,排解悲伤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豪自得,自信自傲】
(板书:身处困境,心向美 欣赏美好,排解忧伤 自豪自得,自信自傲)
3.全班同学带着对文章的理解,齐读文章,再次感受苏轼的“达观”情怀。
六、总结
人生难免不顺,面对磨难失意,弱者选择退让,萎靡不振,向命运低头;强者英勇抗争,勇于挑战;达者闲云流水,平静淡然,任挫折磨难,我自笑看生活。闲时,闲游,闲人,身处莽荒,却有着对自己才气情致的自信与傲气!空明的月达观的心,让苏轼眼中的月穿越千古照在我们的内心,帮我们修炼一颗达观的心,笑对天下兴亡、闲看人生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