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 野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注释能翻译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徙倚欲何依”的心情。
3、借助课外资料助读理解王绩闲情逸致中抑郁不平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注释能翻译古诗,了解古诗大意;借助课外资料助读理解王绩闲情逸致中抑郁不平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牧歌的生活是中国文人式的浪漫,但每个选择隐居的文人不一定都像陶渊明一样彻底清心寡欲、沉醉其间,让我们就来品一品王绩的《野望》,去体会他的复杂心境。
二、整体感知诗意
1、正音读。
2、逐句翻译,强调字形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皋:强调字形。
薄:接近。如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死亡。
徙倚:区分“徒”的字形。
欲:将要。李白乘舟将欲行。
何:哪里。徘徊不定,将要依托哪里呢?
“徙倚”与“欲何依”的关系是?因为不知道去哪所以才徘徊。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唯:偏旁。
晖:阳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返回家园。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三、品读诗歌
(一)“望”
诗人在什么时间、地点“望”的呢?
诗人望见了什么?
秋意浓浓的山;牧人带着牛群回家;猎人带着猎物回家
(二)“徙倚”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产生了什么情感?(原文)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牧人、猎人、动物们都有所归属,我却独独没有。
诗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他的心中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孤独、清冷、寂寞)
(三)“欲何依”
诗人想要寻找的归属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就蕴藏在运用的典故中。
“欲何依”运用了《短歌行》的典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这个典故表现了曹操的求才之心,而王绩的仕途也是宦海沉浮。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四)“采薇”
既然王绩无缘于官场,那么就像陶渊明一样,安心地做个农夫行不行呢?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无相识”,隐居这么久为什么和牧人、猎人不认识呢?自己与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不是一类人,所以没有交往。
于是诗人只好把精神寄托在哪?“怀采薇”
典故二:
《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译: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菜叶。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心忧思真凄切。
无论是引用的哪个典故,王绩追怀的都是什么人?
古代的隐士、古代的文人雅士
正是他所追求的官场容不下他,乡野村夫他不愿与之为伍,只好追怀古人,长歌作伴。你感受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王绩。
四、总结
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主旨都是避世思想。语言清新,但在闲情逸趣中,也往往寓有抑郁不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