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14:1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让成长的心灵呼啸着时代的激流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主要内容,明白长征的相关知识,感受伟人的精神。
2.了解纪实性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程、信仰追求和精神品质。
3.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阅一个人——走进作者,品悟深情
(一)惊险的“1936”
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在中国西北进行了四个月的访问。经过数月的整理,1937年10月,RedStarOverChina初版在国外发行,1938年2月《西行漫记》在国内出版,引起轰动。然而,也是在1936年,一次意外事件几乎让这本书中途夭折:
1936年10月中,我在红军中间待了将近4个月以后,回白色世界的安排工作终于完成了……到鼓楼……我的包不在那里。在那个包里,有我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卷胶卷——是第一次拍到的中国红军的照片和影片——还有好几磅重的共产党杂志、报纸和文件。必须把它找到……天已黑了,司机表示他等到明天早晨再去找。明天早晨!我下意识中感到明天早晨太迟了……我急着把它找回来的直觉是绝对正确的,因为第二天一早,街上停止一切交通……
教师引言:可以说,正是“1936”孕育了这本书,也差点葬送了这本书。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红星照耀中国》,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去探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二)斯诺与中国
1.斯诺对“革命青年”的提问清单
斯诺带着无数的好奇心向“红色政权”提问: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
“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
教师引言:斯诺一边探寻,一边解答疑问,写下了这篇文章。
2.斯诺与写作背景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到1935年,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北,写了大量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的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4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同年10月底,斯诺带着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报告文学终于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二、读一本书——解读“红星”,品读作品
(一)解读“红星”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和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上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1937年10月,英国出版斯诺的英文初版《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1938年2月,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12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STAROVERCHINA第一个中文译本在上海问世。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译本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二)纪实文学阅读策略
1.识别体裁特点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具体来说,它包括新闻、报告文学、回忆录、传记等多种文体。
《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而在今天读者看来则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2.阅读策略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比如,斯诺带着疑虑出发,采访结束之后,他又有怎样的观点。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并从中获得启迪,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三)品读作品
1.读序言
(1)方法指导:读序言,可以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和过程,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
(2)实践:
用5分钟时间浏览一篇序言(译者序和作者序任挑一篇),根据下表提示,运用跳读法采集信息点,记录在便利贴上。
教师引言: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2.读目录
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目录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在保安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长征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教师引言: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3.读作品
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
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在保安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生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红星在西北
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
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同红军在一起
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同红军在一起(续)
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战争与和平
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回到保安
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又是白色世界
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三、识一群人——探寻群星,品析精神
(一)毛泽东
1.肖像: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2.出身: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父亲管教严格,对孩子苛刻;母亲是个心地善良,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
说话平易,生活简朴,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
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
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生活节俭,平易近人。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爱吃辣的癖好。
在必要时当机立断的魄力。他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他相信罗斯福总统是个反法西斯主义者。
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
(二)周恩来
1.肖像: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2.出身和经历: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他本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他在班上成绩优异,在南开的三年都靠奖学金维持。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周恩来获释后去了法国。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他在巴黎学习了两年,到英国去了几个月,又回到法国,接着又到德国学习了一年。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国在广州与孙逸仙汇合,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周恩来二十六岁就成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一九二五、二六、二七年参加了北伐战争,蒋介石发夺取了胜利果实,发动他自己的右派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时,他的黑名单上名列第一的就是周恩来。周先逃到武汉,又到南昌,参加组织著名的八一起义,这是中国红军的历史性开端。他后来在江西和福建的苏区担任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政委,后来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他谈吐缓慢安详,态度温和地说话,深思熟虑,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
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
(三)贺龙
1.肖像: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
2.出身: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宴会上面对枪声面不改色)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
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
喜欢马。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
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并不是个无知的人。
(四)彭德怀
1.出身:出生于湘潭县的一个农村的富农家庭。母亲在他六岁时去逝,后父亲再娶,后母憎嫌他,后被后母赶出。祖母发脾气,要求把他溺死,结果舅舅救了他。
2.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
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
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
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不吸烟,不喝酒。迟睡早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小时。
很喜欢孩子。(常有孩子跟着,脱棉衣给小号手)
冲锋陷阵,英勇善战,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
关心战友,体恤战士,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
生活节俭: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
(五)朱德
1.肖像: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他同现在这们夫人(康克清)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
2.出身:出生于1886年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村子里,是穷苦的佃农。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拥有军事才能的将领,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建立了中国革命化军队在游击战上不可轻侮的战斗力。
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
从朱德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日后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所具备的自发精神和坚定目标。
天性极端温和。谦虚诚实可靠。他是个深受爱戴的人。
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
喜欢和朋友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
(六)徐海东
1.肖像: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的队伍。门牙因为骑马的事碰掉的。
2.出身:1900年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陂县。世世代代都是做窑工的。祖上六代都是烧窑工人。他本人从14岁起当窑工,做了11年“窑花子”。祖父一代曾经置过地,但由于旱灾、水灾、捐税,后来就赤贫化了。他的父亲和五个哥哥在黄陂的一个窑里做工,仅可糊口。他们都是文盲,但因海东聪明,又是幼子,所以送他上了学校。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斯诺第一次见到他的印象:是一位羞涩、内向的军人。
徐海东是斯诺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事实上,除了贺龙以外,他大概是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
离开鄂豫皖参加长征的时候,亲属被蒋介石杀害66人。徐海东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为自豪,他常常笑着称自己是个“苦力”。他真心真意地认为,中国的穷人、农民和工人,都是好人——善良、勇敢、无私、诚实——而有钱人则什么坏事都干尽了。
这种绝对的信念命名他对自己的大胆无畏,对他的部队的优势所说的自豪的话,听起到不至于使人有狂妄自大的感觉。
他的自豪的热情未免有点幼稚天真,但是极其真诚,他的部下对他的拥戴的秘密也许就在这里。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
(七)林祖涵(林伯渠)
1.肖像:五十五岁的长征老战士,白发苍苍、神态庄严,满面春风,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
2.出身和经历:林祖涵是湖南一个教员的儿子,生于一八八二年,自幼学习经史,在常德府入师范,后留学东京。他在日本时遇见被清廷放逐的孙逸仙,就参加了他的秘密组织同盟会。孙逸仙把同盟会与其他革命团体合并组成国民党后,林祖涵就成了创始党员。他后来遇见陈独秀,受到后者很大影响,就在一九二二年参加了共产党。但是他仍在孙逸仙手下工作,孙逸仙吸收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林祖涵先后担任国民党司库和总务部长。孙逸仙逝世时他在身边。国民革命开始时,林祖涵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年资高过蒋介石的几个元老之一。他在广州担任农民部长,北伐时任程潜将军指挥的第六军政委,程潜后来任南京的参谋总长。蒋介石在一九二七年开始镇压共产党时,林祖涵反对他,逃到了香港,然后去了苏俄,在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了四年。他回国后乘“地下火车”,安全抵达江西,任财政人民委员。林祖涵自从一九二七年后没有见过已经长大的子女。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他在四十五岁那年放弃了他的名誉地位,不惜把自己的命运同年轻的共产党人结合在一起。
(八)徐特立
1.肖像:白发老翁,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2.出身及经历:他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上了六年学后在清朝当个塾师,后来上长沙师范,毕业后留校教数学。1913年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后去法国勤工俭学。1927年5月,在“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师范等。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长征。一路上,他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红缨枪,和大家一同行军。在延安曾任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在国民革命期间,他在国民党省党部很活跃,他同情共产党,他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苏区这文化水平实在低得不能再低地区获得了极好的成绩。他学通俄语后,系统研究了马列主义,并同吴玉章、瞿秋白共同研究了汉语拉丁化拼音,并在苏区施教。
遇到困难,不气馁。
幽默。
(九)刘志丹
1.出身与经历:出生于陕西北部群山环绕的保安,是个中农的儿子。他到榆林去上中学,后来进了广州黄埔军校,成了一个共产党员国民党军队的青年军官。
2.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他是一个现代侠盗罗宾汉,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的一贯仇恨。
他的名字带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也了惩奸除恶的天鞭。
一九三一年举起一面红旗,攻占了保安和中阳两县,在陕北迅速展开活动。派来攻打他的政府军常常在战斗中投诚过来;有的逃兵甚至从山西渡过黄河来投奔他,这个不法之徒的大胆勇敢、轻率鲁莽很快在整个西北名闻遐迩,传开了“刀枪不入”的神话。
在一九三六年初,两支红军会合起来尝试著名的“抗日”东征,他们过了黄河,进了邻省山西,仍由刘志丹任指挥。他在那次战役中表现杰出,红军在两个月内在那个所谓“模范省”攻占了十八个以上县份。但是刘志丹在东征途中牺牲。
(十)红小鬼
1.数量大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
2.年龄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
3.精神面貌:
热爱红军,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他们似乎每样事情都参加;
他们认为自己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当中没有有谁挨过打或受欺侮。他们做通讯员和勤务员当然“受到剥削”,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活动自由,有自己的组织保护他们。
他们学会了体育运动,他们受到初步的教育,而且他们对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口号有了一种信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口号对他们来说只是意味着帮助他们开枪打地主和师傅。
刚毅坚忍,令人叹服;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有许多人是出征山西期间加入了红军。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做事认真负责。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也不能例外。
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
教师引言:这些人物就像熠熠生辉的星光,他们闪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闪耀在每个人的心中,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四、记一种魂——回顾长征,传承精神
(一)绘制长征路线图
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⑴四渡赤水⑵巧渡金沙江⑶强渡大渡河
⑷飞夺泸定桥⑸爬雪山⑹过草地
(二)长征精神的内涵
1.根据以下文段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
文段内容:
因为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在少数正规人员领导下仍继续坚决抵抗到底。这些红军领袖不怕牺牲,自愿留下来……他们打了一场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团结互助)
文段内容:
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勇敢坚强)
文段内容:
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忠诚爱国)
2.习主席评价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
3.长征精神内涵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三)长征的意义
1.历史意义
(1)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突破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写下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的英雄史诗。
(2)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3)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现实意义—青少年应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少年应了解峥嵘岁月,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优秀品质,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而我们应永葆初心,牢记红色使命!
胸怀千秋复兴伟业,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
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凝聚前行的力量!
征途漫漫,奋斗吧,每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五、论一本书——分析价值,品评作品
(一)《红星照耀中国》的新闻价值
1.真实记录红色中国的情况
《红星照耀中国》属于纪实性作品,因其报道的客观真实而具有了经典的权威性,通过面对面访谈交流、认真筛选记录、融入苏区生活等方式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始终秉持眼见为实的精神,做到客观、公正、准确的记录。
2.转变世人对红色中国的认识
斯诺深入、细致、真实、准确地向世人介绍了共产党领袖、苏区士兵和普通民众等,还对长征和西安事变两件重大历史事件做了详尽地报道。让世人看到了红军的严明纪律和端正作风,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坚毅精神和革命信仰,以至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来到西北苏区投身于革命事业。
3.促进世界与红色中国的交流
一方面,斯诺向世界传播了真正的共产党形象,不仅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记者争相涌入西北腹地,报道苏区红军,探寻其中的真相,而且也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投入到中国的革命事业。另一方面,他对中国共产党的解读和预言也提升了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关注,拓宽了中国国际交流的空间与范围。
(二)《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学价值
1.巧妙的人物塑造
在斯诺的笔下,他不局限于极个别人物的描写和刻画,而是拓宽视野,尽可能地向世界传播参与到中国西北这一真实图景中的各式各样的人物。
主要采用了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现场与回溯相穿插、重视特定场景与细节表现、客观描写与主观评价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拉近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能够借助斯诺对人物的评价获得更加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2.独特的叙事艺术
叙事视角上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这一视角的运用,更有带领读者参与到这一发现之旅之中的意味;
叙事语言简洁生动、幽默风趣;设置悬念的叙事基调,客观公正的叙事立场。
教师结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如同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了中国,照亮了世界,也造就了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坚毅不拔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德,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少年立壮志,胸怀天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