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三上第三单元《天气》第7课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课件+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三上第三单元《天气》第7课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课件+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13 17:02: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时《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实地观察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认识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科学思维:
能对长期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掌握统计与分析的方法。
探究实践:
在实地观察中,能用不同方式自制天气日历;在统计与分析过程中,能收集自制的天气日历上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态度责任:
在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中,能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难点: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说出气候是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表现程度 自评 互评 师评
☆☆☆ ☆☆ ☆
整理天气日历 能完成云量统计活动,并完成记录表 能 基本能 不能
能完成风统计活动,并完成记录表 能 基本能 不能
能完成气温统计活动,分析气温柱状图,并说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能完成降水量统计活动,分析降雨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的特点 能 基本能 不能
天气与气候 能区分天气与气候。 能 基本能 不能
能说出二十四节气。 能 基本能 不能
学习收获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在学习天气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科科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科科感觉每天的记录都不一样,数据也很多,看不出什么规律。于是科科决定向果果老师学习如何整理天气日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通过故事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兴趣,对能够联系本节内容的,要给予积极评价。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一:分享天气日历 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我们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同学们,我们分享一下我们收集的天气日历吧!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析。 评价活动二:整理天气日历 天气日历中记载着我们观察的各种天气现象,现在我们整理一下我们的天气日历吧! 师:可以通过统计云量、风、气温、降水量来整理天气日历。具体应该如何统计呢?现在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吧! 教师播放视频:《统计天气信息》 整理一:分析云量信息 在我们的记录中,晴天、阴天和多云的天气分别有多少天?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整理,讨论得出结论。 云的情况统计各种天气状况最常见的天气(√)晴天 天晴天( )阴天 天阴天( )多云 天多云( )其他 天其他( )
发现:这段时间,(晴天)的天数最多。 整理二:分析风向和风速信息 哪一天的风速最大?刮风的有几天?不刮风的有几天?这段时间主要刮什么风向?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整理,讨论得出结论。 风的情况统计 月 日~ 月 日刮风的天数不刮风的天数风最大那天的风速和风向
发现:这段时间(刮风)的天气比较多,刮的最多的是(北风)。 整理三:分析气温的变化 分析气温柱状图,找出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最低和最高气温,说说气温怎么变化的。 出示天气日历样本数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整理。 展示整理好的柱状图: 发现:这段时间最高气温(30 ℃),最低气温(20 ℃)。 这段时间气温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整理四:分析降雨量的变化 分析降雨量柱状图,找出这一段时间以来降雨的有几天,不降雨的有几天,哪一天的降雨量最大。 这一季节的降雨量有什么特点?出现过连续多日降雨或不降雨的天气吗? 出示天气日历样本数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整理,讨论得出结论。 展示整理好的柱状图: 发现: 这段时间共有(5)天出现降雨,其中有(3)天为连续降雨。总体上降水量(偏少)。 提问: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怎样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 出示天气变化特点记录表: 天气变化特点 地区: 时间: 至 .一个月来, 的天气晴 天,多云 天,阴 天。刮风 天, 风较多。气温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温从 到 再 。降雨 天,不降雨 天, 日降雨量最大。
活动三:天气与气候 出示表格: 扩展探究: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规律,得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根据所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实践,把一年平均分成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的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教师播放视频:二十四节气 活动一: 通过交流展示自己的收集的天气日历。 活动二: 相互合作,整理天气日历。能够相互讨论,分析云量、风速、气温、降水等天气现象。 活动三:引导学生区分天气与气候,了解二十四节气。 活动一: 通过交流展示自己的收集的天气日历。 活动二: 能通过统计云量、风、气温、降水量来整理天气日历,并分析出天气特点。 活动三:学生能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各自的特点,知道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三)生活应用 教师提问: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1.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传统农事记数方式,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可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例如,春分前后是春播的好时机,秋分前后是收获的好时机,惊蛰后是杀虫的好时机等。 2.保健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自然季节的变化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人们保健养生的参考。在每个节气到来之前,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运动等方式,调节身体内部环境,保持身体健康。 进一步了解天气的知识。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中。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谈论以及对生活现象的解释。
(四)知识总结 学生自主总结,用简报或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展示。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查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评价。
四、成果集成
总结整理天气日历和分析天气信息的方法,用思维导图展现出来。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一、填空题
1.天气日历包括 ( ) 、 ( ) 、 ( ) 等方面的天气信息。
2.通过前面的学习,测量天气特征用到的工具有 ( )、 ( ) 、( ) 等。
二、判断题。
1.通过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
2.我们可以像统计云量的变化信息那样,对天气日历中的风向和风速的变化信息进行整理。( )
3.在天气日历中,一般只记录日期、云量和降雨量就可以了。( )
答案:
一、1.风 降水量 气温 2.温度计 量雨器 风向标 二、1.√ 2.√ 3.×
【综合实践类作业】
自愿结成小组,整理自己收集的最近一周天气日历,并把天气状况分析出来。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前面的内容贯联起来,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来操作,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感兴趣,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了解到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东南风等天气术语和一些简单天气符号,在教学中应多传授研究后的实际应用知识,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对天气情况分析后是可以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的,让他们认识到这些记录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天气》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天气》
单元主题 科科准备跟爸爸、妈妈去杭州观看亚运会,顺便去杭州等几个城市旅游。科科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妈妈看后建议科科考虑天气因素,合理规划行程。但是科科对于天气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让我们和科科一起来探寻天气的奥秘吧。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10.1天气与气候(3-4年级): ①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学业要求: 1.能够读懂天气预报,知道大气是运动的。 2.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气象数据,描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建立气象数据与天气状况之间的联系。 3.能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使用仪器测量气象数据。 4.对天气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教材里, 学生已经对天气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能够说出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变化的影响。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对天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 学生对天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3年级, 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因此,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 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 对天气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予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保持继续实验的热情,这将是决定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5课“风的观测”和第6课“云的观测”,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悉天气现象,用他们的感官和科学的工具获取天气特征和记录数据。学生在本单元学到有关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教材里, 学生已经对天气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能够说出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变化的影响。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对天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 学生对天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3年级, 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因此,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 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 对天气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能够说出常见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变化的影响。 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段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台风、洪涝、干旱等天气会带来灾害。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 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收集大量的数据后,分析、制作并发布的。 2.科学思维: 能在教师引导下,识别不同天气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天气。 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描述天气信息。 用统计图表等工具整理天气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讲述自己的观测、记录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交流。 3.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交流对天气的观察结果。 表现出对天气现象的探究兴趣,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乐于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完成对天气特征的观测。 初步养成记录天气日历的习惯。 体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4.态度责任: 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天气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表达和分享。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气温、降水、风、云等知识、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以及制作天气日历进行测试性评价。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探究天气的特点及相关状态的生活应用。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 (或问题) (一般1-2个) 达成评价1观察课我们关心的天气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交流、讨论能够说出常见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变化的影响。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交流、讨论; 运用多种感官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1实验课认识气温计知道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法。能够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法1实验课测量气温知道气温的概念,掌握一天气温变化的规律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一天的温度。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一天的温度。 绘制气温变化统计图,分析获得一天气温变化的规律。1实验课测量降水量学会测量降水量制作简单量雨器,测量降水量能够制作简单量雨器,并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制作。1观察课观察风学会描述风向和风速能够自制工具测量风向和风速。学会制作简易小风旗,并且测量风速和风向,并记录观察结果。1观察课观察云根据云量多少,判断晴、多云和阴能够根据云量多少,判断晴、多云和阴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并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种基本形态。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多云和阴,并用简图记录。1活动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区分掌握气候和天气的概念区分气候和天气的概念,学会描述分析天气和气候能够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1活动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学习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