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峡》融合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三峡》融合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2 09:53: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 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三峡》融合课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 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
3. 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 入
同学们留意过十元纸币吗?它背面印的就是“长江三峡”。你们对“长江三峡”了解多少呢?
1.地理中的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全长193公里,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那里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2.文学中的三峡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十二巫峰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陆游《三峡歌》”
师:一词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真是思维活跃啊!通过这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三峡”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文化名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山水小品文《三峡》就出自一位地理学家之手。他就是郦道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享有关三峡的知识储备,为导入本课做铺垫,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范阳涿县人。《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郦道元一起去《三峡》探幽览胜!)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学习任务:制作纪录片脚本
在课前学习任务单中,同学们已经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文章,并根据注释及前后文语境,疏通文意。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如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更深刻地领悟读书与行路之乐,智慧中小学平台准备制作“跟着课本去旅行”系列节目。
我们准备以“壮美三峡”为拍摄主题,用镜头再现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美。
那么,作为节目制作组的成员,我们该如何制作纪录片的脚本呢?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一)根据拍摄内容,选择拍摄手法;(二)按照一定顺序,编辑分镜头;(三)设计旁白解说,突出纪录片主题。
设计意图:用任务驱动法创设学习情境,旨在帮助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
(一)根据拍摄内容,选择拍摄手法。
首先,我们要根据原文的内容来确定拍摄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拍摄手法来呈现景物的特征。
提示:
1.要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景物特点。
2.拍摄手法主要指景别和拍摄角度。景别包括远景、中景、近景、全景、特写。拍摄方法有俯拍、仰拍、平拍等。
生评:第二组的同学能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分析景物特点,而且用词非常准确。他们还能够站在观众的角度去完善拍摄脚本,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先以第1段为例,共同制作一个拍摄脚本,为后续学生合作探究搭支架。在设计脚本的同时,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
设计意图: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让学生自评、互评,来补充完善拍摄脚本。
生评:我们除了拍摄视觉画面之外,还应该录制猿猴的鸣叫声和渔人的歌声,视听结合,可以多角度展现秋季的凄婉美。
师小结: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三峡的山水相映美,夏季的奔放美、春冬的清幽美、秋季的凄婉美,让我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
(二)按照一定顺序,编辑分镜头。
那么在拍摄完分镜头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安排四个分镜头的顺序呢?有人认为,应该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来排列,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有人则认为,应该遵循原文的写作顺序,经典不可随意更改。大家怎么看呢?
大家都觉得不能随意更改原文的写作顺序。接下来,四人小组讨论,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时长5分钟。
生1:作者在第一段先写山,是全景,这是总写。然后再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是分写。文章采用了由总到分的顺序。
师: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清晰,能够纵览全篇,梳理出总分结构,请大家为他送上掌声。那么在分写的部分,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呢?
生2:作者从夏季的汹涌到春冬的逐渐和缓,再到秋天的凄清,让观众的心情也从惊心动魄的震撼逐渐平缓下来。如果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就会打乱这种一脉相承的感觉。
师: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明确:
郦道元在写《三峡》时,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三峡之所以成为 “峡” 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山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的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四个分镜头的排列顺序,来分析《三峡》的写作顺序及好处。先让同学们充分讨论,再利用智慧中小学平台的资源巧妙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设计旁白解说,突出纪录片主题。
视频拍摄、编辑完成之后,我们还需要设计旁白和解说,画龙点睛地凸显纪录片的主题。
方案一:有同学提议,直接朗诵郦道元的《三峡》,最能表现出作者对三峡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师:这个提议真不错!本文带有骈文的特点,句式整齐。大家在配音朗诵的时候,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音乐和谐之美。还要把控语气、语调、重音、停连,适应文章的情感表达。请大家小组合作,设计朗诵脚本。
示例:
全班齐读:(拉长声音,似有画卷徐徐展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豪迈雄壮)
男生读:(语速略快)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激情澎湃、高昂)
女生读:(略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轻快、喜悦)
师读:(转为缓慢,声渐低)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平静、哀伤)
师:第五组同学的朗诵脚本设计的非常详细,富有层次感。我们一起来试读一下吧。
生评:大家都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了对三峡壮美风光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如果能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更能凸显文章的意韵美和情感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设计旁白和解说来彰显纪录片的主题。
方案一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方案二:有同学认为,只朗诵郦道元的《三峡》,还不足以充分展现三峡的魅力风光。我们还需要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再创作,来丰富纪录片的内容。
师评:这真是个好主意!让经典与今天握手,促传统与现代交融。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峡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设计意图:方案二旨在让学生拓展延伸,感受三峡的发展变化。并借助现代技术和优质多媒体资源丰富纪录片内容。
“发展中的三峡”
三峡水电站,即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三峡工程集防洪、发电、航运、水利为一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我们可以取景现在的三峡工程,拍一拍江面往来的游轮以及两岸的历史文化遗迹,再结合旁白,在时空穿梭间,不仅能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郦道元的文人情怀,同时今昔对比,更能让观众体悟到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幸福。
课堂小结
旅游有两种意境,一为自然风光,一为人文景观,若两者同时具备,则为旅游胜地,三峡就属于此。请大家根据板书,理一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写一写壮美的三峡,抒一抒心中的情感吧!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以简笔勾勒三峡的山水地势为基本图形,书写三峡之山和四季的不同特点,体现总分结构,三朵浪花展现三峡在不同领域和学科中的价值。
预设:
在郦道元的笔墨间,
你从四季画卷中缓缓走来:
连绵高峻的你向我走来,
湍急迅猛的你向我走来,
清幽雅致的你向我走来,
凄清哀婉的你向我走来。
美哉,三峡!
啊,三峡!
我爱你险峻雄壮的迷人风光,
我爱你丰厚独特的文化底蕴,
我爱你造福于民的三峡工程。
壮哉,三峡!
师评:柠谦的小诗写的太精彩了,请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三峡宛如一位故人向我们走来,不仅展示出四季的不同风格,而且显示出地理中、文学中、发展中的巨大价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写作创作的方式来总结学后收获,充分利用板书,表现三峡的四季景色之美和不同领域的巨大价值。
结束语
如果郦道元看到三峡工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典籍里的中国》片段。今天,我们共同完成了《壮美三峡》纪录片的拍摄脚本,就是在尝试,从读他人的作品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跨越千年,与作者相遇,真正做到了文化的欣赏与传承。期待同学们有一天,放下书本,带着今天制作的拍摄脚本,去往长江三峡,让书中所读与眼中所见重叠,真正完成这部宣传纪录片。
设计意图:充分借助优秀电视节目,实现穿越时空的对话,实现德育、智育、美育相融合。
布置作业
任选一项完成。
C层:小组合作,录制《三峡》的朗诵音频,并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
B层:选择你擅长的绘画手法,从三峡的四季不同景象中,任选其一,为三峡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并配上相应的诗文。
A层:综合地理、文学、历史等多学科的三峡资料,为《壮美三峡》纪录片撰写一份完整的解说词。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由易到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喜欢的方式(音乐、美术、文学等),将本节课的收获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