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九下科学2.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1课时 (课件 39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教版九下科学2.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1课时 (课件 39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13 15:20:21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成分
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科学思维:学习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
力;利用所学解决相关问题;
探究实践:学习观察、提问、表达、思维等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生态系统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
社会决策的意识。
知识回顾
1、什么是群落?
2、群落有哪些结构特征?
3、群落环境中除了各种生物,还可能存在什么成分?
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群落有垂直结构分布、水平结构及时间结构等特征。
还有空气、水、土、阳光、温度等非生物成分。
……
生物
非生物
生态系统
新知导入
每个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生活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它独特的非生物因素。
将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甚至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它们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1)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总是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其生存的环境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3)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2、生态系统的大小:
生态系统划分根据地域的实际,以及研究的需要来确定的。生态系统可大可小。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湖泊、一滴河水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阅读:
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的范围,上限可达离地面约 10 千米的高空,下限可达距海平面 11 千米左右的海沟底部,或者距地面深达 2~3 千米的岩石层。这个厚度为 20 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
系统中还可以分出大小不同的
许多生态系统。
视频:
生态系统概述
(点击图片播放)
新知讲解
3、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
陆地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多种类型。
水域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类型。
新知讲解
(1)森林生态系统
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作用:蓄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新知讲解
(2)草原生态系统:
特点: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以草本植物为主。
作用:畜牧业基地,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作用。
新知讲解
(3)湿地生态系统
特点: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包括江河、湖泊、沼泽、滩涂等,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
作用:净化水源、蓄洪抗旱。
新知讲解
(4)农田生态系统:
以农作物为主体,伴有各种昆虫等主要动物的半人工生态系统,人起着主导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半人工生态系统。
新知讲解
(5)荒漠生态系统:
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覆盖度低,有些地面完全裸露。动物的种类不多,数量也少。
新知讲解
(6)城市生态系统:
由人、动物和植物、建筑物、交通工具等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视频: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点击图片播放)
思考讨论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种群数量各有什么特点?无机环境又有哪些差异?
长期稳定
湿润
多样
复杂
干旱
较少
往往剧
烈变化
简单
相对稳定
复杂
动物多
海水
呈季节性
简单
单一
人为
读图:
1)分析池塘中的非生物与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各种植物、各种动物、各种微生物
非生物因素:
阳光、水分、空气、温度、无机盐(池底泥沙)
2)池塘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池塘中的植物和鱼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而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也会随植物和鱼的生理活动而变化。
植物为草食性鱼类提供食物,而鱼的排泄物又为植物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养料。
由此可见,池塘中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
这个池塘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新知讲解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其中,非生物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空气、水、无机盐、阳光、温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及其作用
(1)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能制造有机物供
给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所以绿
色植物被称为生产者。
森林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地衣苔藓,
草原中各种草本植物,海洋中各种浮游植物等,
都属于生产者。
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2)消费者:
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动物,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只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称为消费者。
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如蝗虫、兔等,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如虎、狐狸、鹰等,叫做次级消费者。
(3)分解者:
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如蚯蚓等),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所以被称为分解者。
菟丝子
新知讲解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3、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4、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每个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生活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它独特的非生物因素。
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相互关联的。
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
视频:
生态系统的成分
(点击图片播放)
随堂练习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这主要是因为(  )
A.生产者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
B.生产者总是被其他生物捕食
C.生产者都是绿色开花植物
D.生产者自身消耗的能量最少
A
随堂练习
2、下列说法中,能够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一片麦地里的空气、土壤、阳光等环境因素
C.一片树林中的树木、小草及空气
D.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生物和环境因素
D
随堂练习
3、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袋等难以降解的垃圾袋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
D
随堂练习
4、把鱼肠埋入土壤中,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不见了,原来是被某些细菌、真菌分解了,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C
随堂练习
5、下列不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特点的是 (  )
A. 动植物种类繁多
B.群落结构复杂
C. 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D.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很少
D
随堂练习
6、生长着各种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知识来看,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 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 ( )
A.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B.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 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 生态系统、种群、群落
A
随堂练习
7、如图所示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含量   ,这主要是因为藻类数量   引起的,同时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2)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
减少
减少
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NH等无机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随堂练习
(3)BC段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逐渐   ,通过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同时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遭到破坏。
增加
生态平衡
课堂总结
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的总和。
2、生态系统的类型很多,总的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
3、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4、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种组成成分。生物成分中最不能缺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板书设计
1、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总和
2、生态系统类型:多,可大可小,生物圈最大
3、 生态系统成分
2.4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多样性、成分
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4、预习下一课时主要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2.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3、理解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 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 因素。
3、生物圈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 的底部、 的大部和 的表面。
4、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分为 生态系统和 生态系统两大类。
5、陆地生态系统包括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等多种类型。其中最复杂的是 生态系统。
6、水域生态系统包括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等类型。
知识点2、生态系统的成分
1、生态系统包括 成分和 成分;其中生物成分有 等,非生物成分有 等;
2、所有的生态系统中都有 ;它能光合作用,属于 者。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动物,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只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称为 ;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如蚯蚓等),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所以被称为 ;
3、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也是分级的,如那些以 动物,如蝗虫、兔等,叫做初级消费者;那些 动物,如虎、狐狸等,叫做次级消费者。
4、根据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功能, 和 是必不可缺少的成分。
二、例题讲解
例题1、下列选项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
C.一块农田中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例题2、如图为水稻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水意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阳光充足的中午,I过程强度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多
B.II 过程决定了水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I、I过程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进行
D.I、II过程都参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例题3、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例题3图) (例题4图)
例题4、如图所示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以图中信息做参考,判断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中,主要的生物类群是藻类
B.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C.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只有分解者
D.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海水盐度,这一点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区别
例题5、小明同学对微型生态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玻璃瓶、水藻、河泥、小鱼等材料,设计并进行了“某些生态因素对微型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关探究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请分析回答:
(1)实验装置 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至少写两个)。
(2)装置D中小鱼存活时间最短,试分析原因   。
(3)请你从该实验设计中找出可进一步优化之处   。
三、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每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B.一片森林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C.农田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2、下列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全部的鱼 B.麦田中全部的小麦
C.竹林中的全部的竹叶青蛇 D.沙漠及沙漠上的全部生物
3、微山湖是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有“日进斗金”的美誉,下列关于微山湖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微山湖中的水 B.微山湖中的荷花 C.微山湖中全部鲤鱼 D.微山湖
4、下列生态系统中,人起控制作用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5、苏州作为最为著名的江南水乡,自古以来就有着良好的湿地环境。湿地生态系统对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延续城市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特点与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调节区域小气候
B.能净化水源
C.能蓄洪抗旱
D.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
6、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7、生物因素是指( )
A.所有的环境因素 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C.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一切因素
8、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这主要是因为( )
A.生产者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 B.生产者总是被其他生物捕食
C.生产者都是绿色开花植物 D.生产者自身消耗的能量最少
9、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四、课后练习:
1、①酵母菌、②乳酸菌、③衣藻、④光合细菌、⑤禽流感病毒。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结构和成分看,①③具有成形的细胞核,⑤不具有细胞结构
B.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②是厌氧型,③④是需氧型
C.从异化作用类型看,①②异养型,③④是自养型
D.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2、5月1日起,我国多个海域全面进入休渔期,期间禁止一切捕捞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鱼类与非生物部分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
B.过度捕捞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设置休渔期是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有效措施
D.禁止捕捞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生物数量不变
3、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相互联系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D.人类可以模拟地球生物圈的条件,建造可供人类长久居住的生物圈Ⅱ号
4、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圈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C.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千米的范围内
D.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基本条件
5、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袋等难以降解的垃圾袋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少生产者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每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B.一片森林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C.农田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7、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导致生物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也由此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8、如图是某草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牛、细菌、真菌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部分只有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C.草是牛的主要食物,它在牛体内被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胃
D.若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使土地沙化,草场就难以恢复原样
(第8题图) (第9题图)
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碳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碳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
(2)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图中C属于   。
(3)图中④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丽水市环境越来越好,许多河道内放置了生态浮岛。生态浮岛是一种以水生植物为主的人工微型生态系统,常用的水生植物有睡莲、美人蕉等。浮岛下面成为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鳙鱼等鱼类取食、栖息、产卵繁殖等活动的场所。
(1)鲢鱼、鳙鱼的生殖方式是   (选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睡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属于   ;
(3)生态浮岛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1、如图所示为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图中②和③分别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和   。
(3)图中④能够将图示中的    (填序号)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
(4)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图中还有   没有表示出来。
12、读图所示的生态系统成分示意图并填空。
(1)写出字母表示的生态系统成分的名称。
A.   ;B.   ;C.   。
(2)该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生物成分是   。
13、如图所示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含量   ,这主要是因为藻类数量   引起的,同时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2)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
(3)BC段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逐渐   ,通过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同时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遭到破坏。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生态系统
2、生物圈 全部生物 非生物
3、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4、陆地 水域
5、森林 草原 荒漠 湿地 农田 森林
6、海洋 淡水
知识点2、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水、阳光、空气、温度、无机盐
2、绿色植物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3、草食; 肉食
4、生产者;分解者
二、例题讲解:
例题1、 C
解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了生产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一块农田上的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既包括生物部分,又包括非生物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故C符合题意。
例题2、D
解析:A.过程1为光合作用过程,当光照强度最大时此时会造成气孔的关闭,有机物积累量并不是最多的;B.过程1才决定了水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过程2不论是光照还是黑暗条件下都可以一直进行;D.光合和呼吸作用促进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流动,故维持了碳氧平衡;故D符合题意。
例题3、A
解析:生产者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多为植物,它是能力转换和物质传递的起点。消费者是直接消耗有机物的各类动物,是能量转换的中间步骤。分解者负责将有机物转换成无机物,完成物质循环,多为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图中唯一能够利用二氧化碳的甲应该是生产者,丙以甲为食属于食草动物属于消费者,乙能够将来自甲和丙的有机物再次转换为非生物环境中的无机物,因此属于分解者。
例题4、C
解析:A、由远洋海域中固定能量的变化曲线可知,水深超过30米后固定的能量在逐渐减少,而水越深光照越难照射到;故A正确;B、由近海区域固定能量曲线可知,水深10米时,固定的能量最多,即生产者最多;故B正确;C、由远洋海域中固定能量的变化曲线可知,水深100米时,生物所固定的能量不为零,说明水深100米时,还存在生产者;故C错误;D、海水区域与陆地存在较多的不同的地方,因此非生物因素也会不同;故D正确;故C符合题意。
例题5、(1)阳光、水、温度、空气等 (2)由于放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水藻等生物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的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而最早死亡
(3)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解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来实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了物种间的营养关系。所以,(1)由表中数据分析,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光照、水、温度、空气等;(2)通过实验D分析可知,该实验装置放置于黑暗条件下,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同时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该装置的氧气消耗速度最快,小鱼存活时间最短。(3)由于本实验只做了一次,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这样结果才更有说服性。
三、随堂练习:
1、C 2、D 3、D 4、C 5、D
6、A 7、C 8、A
9、(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四、课后练习:
1、A 2、C 3、D 4、D 5、B 6、C 7、B 8、D
9、(1)有机物 (2)消费者 (3)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0、(1)有性生殖(2)生产者 (3)群落
11、(1)生产者 (2)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3)①②③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2、(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消费者 (2)生产者
13、(1)减少;减少 (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NH等无机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3)增加 (4)生态平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科学§2.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教学设计
课题 2.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九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多样性、植物、动物、种群和群落等基础上,来学习生态系统,是对上述所学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作基础。本节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物学内容。为理解“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这一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和“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等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介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第2课时主要介绍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科学思维: 学习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 解决相关问题;探究实践: 学习观察、提问、表达、思维等能力;态度责任:关注生态系统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重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
难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区分生态系统的成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1、什么是群落?2、群落有哪些结构特征? 3、群落环境中除了各种生物,还可能存在什么成分? 由此指出:每个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生活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它独特的非生物因素。将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甚至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它们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1)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总是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其生存的环境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3)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2、生态系统的大小: 生态系统划分根据地域的实际,以及研究的需要来确定的。生态系统可大可小。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湖泊、一滴河水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阅读:生物圈的范围 视频:生态系统概述3、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 陆地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多种类型。 水域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类型。 (1)森林生态系统 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作用:蓄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2)草原生态系统: 特点: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以草本植物为主。 作用:畜牧业基地,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作用。 (3)湿地生态系统 特点: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包括江河、湖泊、沼泽、滩涂等,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 作用:净化水源、蓄洪抗旱。 (4)农田生态系统: 以农作物为主体,伴有各种昆虫等主要动物的半人工生态系统,人起着主导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半人工生态系统。(5)荒漠生态系统: 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覆盖度低,有些地面完全裸露。动物的种类不多,数量也少。(6)城市生态系统: 由人、动物和植物、建筑物、交通工具等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视频: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思考讨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种群数量各有什么特点?无机环境又有哪些差异?读图、讨论交流:1)分析池塘中的非生物与生物因素?2)池塘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池塘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其中,非生物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空气、水、无机盐、阳光、温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及其作用 (1)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能制造有机物供给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所以绿色植物被称为生产者。 森林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地衣苔藓,草原中各种草本植物,海洋中各种浮游植物等,都属于生产者。 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2)消费者: 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动物,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只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称为消费者。 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如蝗虫、兔等,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如虎、狐狸、鹰等,叫做次级消费者。 (3)分解者: 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如蚯蚓等),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所以被称为分解者。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每个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生活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它独特的非生物因素。 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相互关联的。 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视频:生态系统的成分 认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最大的是生物圈,还可小到一滴水;体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由读图,自主分析得出生态系统中包括两大成分: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并了解其不同功能;不同的成分功能不同,尤其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不可或缺的,非生物成分与生物成分是一个整体,相互作用与制约;树立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课堂练习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这主要是因为( A ) A.生产者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 B.生产者总是被其他生物捕食 C.生产者都是绿色开花植物 D.生产者自身消耗的能量最少2、下列说法中,能够被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D ) A.一个池塘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一片麦地里的空气、土壤、阳光等环境因素 C.一片树林中的树木、小草及空气 D.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生物和环境因素 3、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袋等难以降解的垃圾袋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D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4、把鱼肠埋入土壤中,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不见了,原来是被某些细菌、真菌分解了,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C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5、下列不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特点的是 ( D ) A. 动植物种类繁多 B.群落结构复杂 C. 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D.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很少6、生长着各种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知识来看,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 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 ( A ) A.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B.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 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 生态系统、种群、群落7、如图所示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在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含量   ,这主要是因为藻类数量   引起的,同时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2)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 (3)BC段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逐渐   ,通过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同时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遭到破坏。 [参考答案:(1)减少;减少 (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NH等无机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3)增加(4)生态平衡]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的总和。2、生态系统的类型很多,总的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3、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4、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种组成成分。生物成分中最不能缺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