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以“背影”为牵引,感受父亲对儿子含蓄内敛的关心和爱。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领悟情感、理解文本。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领悟情感、理解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经典散文。它发表于1925年,从1930年开始,它便跨越时间和空间,出现在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成为入选中学语文教材频率最高的现代文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背影》
二、预习反馈,初入文本
1.屏显字词和作者常识两个选择题,发起小挑战。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题目来考查学生预习情况和对作者的初步了解。
2.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说说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结合事件及相关句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父亲形象
【预设】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为子买橘
【预设】①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隐忍劝慰)
②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让学生自行分析“再三”、“甚”、“终于”、“踌躇”等词,从中看出父亲的犹豫的爱;父亲从不送我到终于送我,让我们来听一听父亲的心声。)
③他忙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父爱在琐碎关心之中)
④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拣定的一张座椅,一个珍贵的紫毛大衣,一句叮嘱,这都是含蓄父爱的体现)
⑤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生活化的语言钩织了一个不善言辞却关心我的父亲)
【预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学生可能会关注到颜色,可能关注不到背影衣着的简朴,教师应适时引导点明颜色和布料背后的意义:颜色至深,因为祖母的丧事;布料简单,因为家境的困顿,这是一个困顿的、落魄、朴素的背影,体现了父亲身上背负的压力)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蹒跚中的衰老,慢慢举动的放大,探身的不易,这是一个衰老、吃力的背影)。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学生可能会关注到“攀”、“缩”、“微倾”这三个动词,体会父亲攀爬月台的吃力,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同时关注到“努力”一词,一方面努力体现了行动的不易,一方面也是积极为我的态度,这是一个年迈笨拙、努力为我的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学生可能会关注到“慢慢”这个叠词,能关注到这个背影的艰难,这个时候教师要实施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背后的意义:让行动放大分解,感受细节中的小心翼翼,这是一个小心翼翼的背影)。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一股脑儿的口语词,将父亲为我倾之全部的动作描摹出来,这是一个全部为我的背影)。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担心行李也担心我,担心自己不会照顾自己,再三的嘱咐是关心,一句叮嘱又何尝不是父亲的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个环节设置朗读,让学生将如此一个困顿的、落魄的、朴素的、笨拙吃力地却一心为“我”的父亲用声音传递出来。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游走在文本中,抓住语言的朴质特点,从重点字词中体会父亲内敛的关心,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
3.面对如此体贴入微的父亲,“我”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
请在文中圈点勾画写“我”的句子,从中找出能表现我对父亲态度的句子,体会我对父亲态度的变化
【预设】①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认为举动的没必要)
②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一个“那时”,一个“聪明过分”是当时年轻的我对父亲的不解,
③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④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赶紧拭泪的举动是无法言说的别扭)
【设计意图】情感的变化成为了打破坚冰的利器,从文中解读“我”对父亲的理解,是作者的心路转变,也是学生们自己对父亲理解的转变。
三、情感解码,深入文本
1.如何理解开头段的“不相见”?明确:“不相见”,其实是“不愿相见”、“不敢相见”......三个字蕴含者太多的欲说还休与无可奈何。进一步理解“我”的情感态度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背影》的主题,分析结尾段父亲的来信和展示有关朱自清父子矛盾的资料,是解读《背影》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单纯谈父爱的传统教学定位,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背影》之爱。
2.细读“父亲的信”,琢磨其不同寻常之处。
(屏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学生交流。资料助读,进一步理解《背影》之爱。
(屏显)《背影》的背后......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设计意图】深入背影背后的情感世界。
3.教师谈感悟,升华主题
分享学习这篇文章的感悟
4.敞开心扉,释放亲情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问候,也许是一次长谈...请把你最感动的那个时刻记录下来。
四、结语
不同年纪读背影,总会常读常新,大家现在可能觉得这是一个絮叨的背影,会暗笑他的迂,而对于老师而言,这样的背影在逐渐走向大去之期,每见一次,便会看着这样的背影逐渐佝偻远去。于是老师写下了一首小诗,请大家和我一起完成朗读。
(男生)父亲的背影是那句“天无绝人之路”劝我不必难过自己却选择默默地把沉沉的难过扛起来
(女生)父亲的背影是那反复再三的叮嘱即使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教师)父亲的背影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布棉袍不帅不酷甚至有些笨拙和可笑却模糊了我的泪眼
(齐读)时光如此匆匆,聪明的,你告诉我,这些背影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齐读)“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