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3 15:35: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歌行体体裁。
2、深入认识李贺,理解诗歌奇特的想象与用典手法。
3、反复诵读,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来看一则视频。视频中的少年就是李贺。17岁的李贺带着《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希望在长安崭露头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韩愈拍案叫绝的诗歌。
二、读标题,识诗体
1、标题什么意思?
雁门太守:地名+官职
行:古代乐府诗的一种,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后代诗人常套用乐府古体,抒发自己个人情感,《雁门太守行》这个古题多用来写军旅战争和边塞题材,所写内容与雁门郡没有关系。
三、展其画,临其境
(一)自由朗读
1、全班自由朗读,注意读音、节奏。
2、全班齐读
(二)感受战争画面
1、根据标题,这首诗歌写的是边塞战争。读完这首诗,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战争场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师:老师来尝试一下,以首句为例。“黑云压城城欲摧”描绘了天边乌云黑压压一片,几乎要摧毁城墙的画面。“黑云”写出了敌军攻城的气势,席卷而来,兵临城下的紧迫。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预设:(1)黑云压城城欲摧:压、摧这两个动词,写出了情势紧急,感受到敌军来势汹汹。
(2)甲光向日金鳞开:战士们的甲迎着太阳光,如锦瑟鳞片般闪闪发光。
甲光:甲光是战士们铠甲的光芒,战士们身着铠甲,说明他们已经做好战斗准备,严阵以待。
金鳞:金鳞本来是指金色的鳞片,这里指战士的铠甲。因为太阳的照耀,呈现为金色,也是体现展示们的整装待发,斗志昂扬。金鳞,动物身上的,排列整齐。那用金鳞比喻铠甲,写出了士兵的铠甲向鱼鳞一样排列整齐、坚硬,说明士兵将不可,斗志昂扬,已经整装列队,严阵以待,准备迎战。
师:黑云压城给人一种阴暗、沉重之感,而战士们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仍然能严阵以待,永不言弃,斗志昂扬,正如冲破重重黑云的一丝阳光,给人鼓舞与激励。
朗读指导:第一句要读出紧张压抑的氛围,压、摧强调力量感,重读,情势紧急,语速稍快。第二句写出我方战士斗志昂扬,语气较为高昂热烈。这是两军对垒,能否读出这种对峙感、紧张感。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
(3)角声满天秋色里
角声:“角声”指的是军中的号角声,这是战场特有的声响,号角已经吹响,写出了冲锋开始,大展拉开序幕。
满天:写出了战争参与人数多,规模大。
秋色: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肃杀悲凉。特定的季节环境增加了战场的凝重、压抑。
(4)“霜重鼓寒声不起”:
秋霜厚重,天气寒冷,将士们击打战鼓,战鼓声低沉,呜咽不起。
霜重:说明了天气寒冷,气候恶劣
鼓寒:鼓寒也是战争时候特有的场面,天气如此寒冷他们还要击鼓作战,说明他们的军旅生活艰苦。
声不起:声音低沉,人物活动反映人物心情。
朗读:“声不起”声音低沉
师:运用视听结合,特有的满天的号角与鼓声更是体现出了战场的紧急。凄寒的秋色、冰冷的寒霜、低沉的鼓声都给这场战争蒙上了一种肃杀之色。
(5)塞上燕脂凝夜紫:
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燕脂:色深红,这里指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说明战士惨烈,伤亡惨重。
凝夜紫:温度低,漆黑的夜幕也增加了一种悲壮、沉重之感。紫、
燕脂:这种鲜艳颜色来写战场,新颖奇特,更显悲壮凄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
A红旗为什么要半卷?同学们说一说古代打仗旗帜有什么作用?辨别身份:这是旗帜最基础的作用,根据以上旗帜的分类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旗帜不仅可以用来辨别敌我双方,还可以清楚的辨别双方各自将领的身份。
判断兵力:在早期,多少兵力设置旗帜是有严格要求的,因此通常也可以根据对方旗帜的多少判断对方的兵力。
鼓舞士气:将帅乃是军队的主心骨,而将帅是否存在的标志便是旗帜,因此将旗是否存在,对于军队士气的影响极为严重。
B半卷红旗目的为何?将士们想去干嘛?
预设:半卷红旗的目的是为了隐藏身份和兵力,此时可能他们是去夜袭敌军。
C为何提到易水之地?易水是什么地方?
补充易水:
【易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践约而去的故事。
D 师:明知不可为为而为之,去了成功了也是死,不成功更是死。他明知此去凶多吉少、有去无回,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表现了荆轲怎样的个性品质?
预设:不畏艰险、勇敢无畏、不怕牺牲
E 师:“易水古事”与这里的战士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想要表达什么?
预设:作者借“荆轲刺秦王”的古事,表达将士们愿意为国牺牲保家卫国的情怀。他们在白天刚进行一场恶战,伤亡惨重,夜晚又不顾疲劳,发起一次偷袭,他们和荆轲一样,完全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腔报国情通过典故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师:用特定的古代的故事,委婉地表达个人情感,这种手法叫做用典。用典的效果是精炼语言,含蓄隽永。
2、听名家朗读
师:让我们一起跟随名家朗诵,再次置身战场,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画面
四、感豪情,悟其志
1、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他们如此不顾一切,奋勇杀敌,慷慨赴死,究竟为何?用诗歌原句回答。
明确:“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黄金台为何地?
【黄金台】“黄金台”:黄金台,也是用典。注解说,借燕昭王在黄金台上置千金招揽人才,作者借这个典故,写出当时君主对人才的厚爱,皇恩浩荡,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师:天子能礼贤下士说明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
朗读:读“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感受壮士的豪情壮志。
3、师:正是由于有君主的赏识,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将士们才提携玉龙,不辞万死,17岁的他用黄金台的典故诉说什么?渴望什么?预设:期许君主赏识、期许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师:不仅将士们有报效祖国、义无反顾的豪情壮志,能用诗慷慨悲歌的李贺有何尝没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李贺作此诗才17岁,他有何尝不是怀着满腔热血,一颗赤子之心、,尽管身体羸弱,但不缺报国之志。
4、再识李贺带着满心期许,一身抱负来到长安,想着能求取功名,实现理想,但我们来看看等待他的是什么?
【ppt显示】出身没落皇族,身体羸弱。7岁能诗,才思聪颖,名扬京洛。少年作诗刻苦,呕心沥血。21岁,科举场上,剥夺资格27岁英年早逝,流星闪耀。他身体羸弱,但却想要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他……但……
师:你怎么看待他的人生之路?请同学谈谈。
师:李贺的不幸,他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改变的。空有报国志,却无报国门,这就是李贺,不幸悲剧的一生。管家道中落、仕途坎坷、身体孱弱,不改其志,从未磨灭他心中的大英雄梦,他一生曲折,坎坷,但依旧是那个“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健儿。不信,你听他这样说:
师:面对边塞,他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他说“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他渴望投笔从戎,纵横沙场,他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师:他并没有像一般的边塞战争诗人,如陆游、辛弃疾那样叱咤风云,带兵作战,甚至终生未亲临边塞,这些战场的画面、声音都是他想象的,但却把战争场景写到如此惨烈、悲壮,却又不缺少希望与慷慨,正是因为他心中的热血与志向。
5、请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师:请同学用朗读,带领我们再次感受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感受他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
6、思考讨论:我在李贺身上读懂了…….
师:尽管当时的李贺未能实现征战沙场之志,但是他却用他惊艳决绝的才华在大唐的诗歌天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光流转,后世给了他公正的评价。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五、总结
“报君黄金台上意”是李贺心的豪情壮志,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要懂得珍惜和平,有报效国家的理想与壮志,成就自我,报效祖国,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