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体会“礼赞”之情:
2.品词句,理解白杨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品词句,理解白杨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花草树木是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事物,可在多情的文人墨客笔下却披上了情感的外衣,变得意蕴丰富起来。白杨树,西北高原一种普通的树,茅盾又赋予它了怎样特殊的意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
二、我们的任务:
读课文,体会“礼赞”之情:
品词句,理解白杨象征意义。
三、初读,解“礼赞”之意
1.齐读课文题目《白杨礼赞》,思考:题目为赞美白杨,为什么是“礼赞”?礼是什么意思?
预设:以最高级别,最崇敬方式赞美。
2. 文章中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礼赞”之情呢?请速读课文,勾画出“礼赞”白杨树的句子。
第 1 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 4 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 6 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 8 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 9 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 读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反复强调了它的”极普通“和”不平凡“,既是“礼赞”的原因,也是文章的抒情线索。过渡语:作者反复表达了赞美之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它的不平凡表现在哪里?它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又是一种怎样的树呢?
四、品读,体会“礼赞“之情
(一)遥望,感受环境之不平凡
过渡语: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1-4 段。
1. 师引导:你脑海里浮现出了高原怎样的景象?
初见白杨,它有怎样的特点?用文中的词句说说,完成下列句子。遥望高原 ,它_________ ,初见白杨,它__________ 。
预设:——它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黄绿错综;它雄壮、伟大;令人倦怠、单调。——它傲然耸立,它像哨兵一样;(画图:白杨树)它令人振奋,令人惊奇。
2. 引导:遥望高原,它雄壮辽阔,看看看着,作者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预设:高原倦怠、单调。
3.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因为西北高原土地贫瘠,植物难以存活,所以感觉倦怠、单调。
4.写白杨树,为什么要写雄壮辽阔而又倦怠单调的草原呢?预设:这样雄壮、伟大的图景,更烘托出白杨树的挺立、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5.师读:第 4 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段该如何读?
预设:“那”说明是远望初见白杨的感受,“实在”表现一种赞美的心情。
过渡:让我们走近白杨树,去凝视白杨,它有怎样的特点呢?
(二)凝视,体会形神之不平凡
1.思考:凝视白杨,它有什么特点?在作者心中它有怎样的品格?请大声朗读五至七段,完成下列句子。
师引导:凝视白杨,主要写了它的哪些方面?干、枝、叶、皮,有什么特点?在作者心中又有怎样的品格呢?
请思考:凝视白杨,它_________,在我心中,它___________。
预设:它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力争上游。它的干绝无旁枝,一律向上,它倔强挺立。它努力向上发展,它不折不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伟岸、正直、朴质。
教师小结: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进取、质朴的特点,紧扣力争上游(人格化的语言),使白杨树呼之欲出。绘白杨,未见一个“美”,却浓墨泼洒,写尽了白杨树形貌的“不平凡”。
2.引导体会“向上”“力争上游”。
3.追问: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还有其他的品格吗?请从第五段找出表现白杨树品格的词句。
预设: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对抗。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教师小结:环境的恶劣与白杨的顽强生命力,体型小与决心大作对比,集中表现白杨树的不折不挠的内在气质。教师小结:这一段写白杨树的外形,写了干、枝、叶、皮,突出了向上、高大、挺立、质朴的品格,作者发出了深深的赞叹,齐读第六段。
4.让我们带着赞叹之情齐读第六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决”——坚决的、坚定的语气朗读,发自内心的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师:决不平凡指什么?形貌和精神的“不平凡”。
过渡语:这样一种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屈不挠的白杨树,让人不禁想到......
五、联想,探“礼赞”之法
1. 作者由树联想到谁?读七八段思考。预设:作者由树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小组活动:如果让你做导演,负责设计全班来朗读第七段的排比句,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你会怎样设计呢?
预设 1:领诵男生: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全体女生:难道你就不想到......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全体男生: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全班齐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那种精神和意志?
设计方案说明: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个递进式排比,所以四个反问句依次由一个男生领诵——全体女生——全体男生——全班齐诵的形式,更好地演绎作者情感的递进与炽热。
预设 2: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后面三个“难道 ”,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 ”、“不联想到 ”、“不更远一点想到 ”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层层推进,朗读气势更要层层上扬,推向高潮。
预设 3: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小组朗读展示。
3.白杨树和北方军民、守卫家乡的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有共同的品格:朴质、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作者不仅赞美白杨,更是借白杨赞美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这种手法就是象征。
4.补充象征: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小结:白杨树象征平凡而又众多的农民,英勇而又静穆的哨兵,广阔而又壮烈的精神和意志。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作者那满腔的情感,为什么如此浓烈?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5. 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背景链接:《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六、总结归纳:
一九四三年,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某画家作《白杨图》,茅盾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为画题字。写下了这首诗,请同学们齐读: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茅盾,他以笔为武器,愿与全中国广大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奋战民族解放斗争的灿烂明天。让我们用最炽热的情感朗读最后两段,表达我们对那些为缔造新中国而抗争甚至牺牲的“伟丈夫们”的最高崇敬与赞美!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