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3 21:5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一、 教材解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本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逻辑严密。特别是运用排比来加强语势。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三句,铺排而下,从反面否定了“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使后文主旨鲜明地呈现出来。此外,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畔”,几个重要的实词天时、地利、人和、道,大量的古今异义词城、池、委、国、亲戚、去、域、兵等,都是需要积累的重要的文言知识。
二、目标定位
(一)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特别是一个通假字,四个实词:天时、地利、人和、道。
2.懂得“人和”的重要性,并理解“道”的内涵。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理解孟子“道”的内涵。
三、教学流程
在朗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文眼“道”这个字,挖掘文本内涵,阐述
“道”的现实意义,设计了“走近孟子,认识作者——诵读翻译,把握文意——品读赏析,深入文本——拓展迁移,古为今用”四个环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一)走近孟子——认识作者,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孟子生平、历史地位,引出课题。)
他,是我们山东老乡;他,三岁丧父,却有一位严厉的母亲,“断机教子”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更成为后世母教之典范;他的作品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之一;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被尊为“亚圣”。
他就是——孟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走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感知《孟子》——诵读翻译,把握文意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朗读、翻译,理解文意,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1.听读录音,体会文章的节奏和气势,并标画你认为应该注意读音的字(粟、夫、畔等)。
2.齐读课文,评价朗读后齐读排比句,注意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
仿照屏显例句,再找排比句朗读,体会语言气势。
3.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自主学习: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意思;看一看——注释;
(2)小组合作:议一议——难点;说一说——理解;评一评——正误。
4.检查重点词语:一个通假字“畔”,天时,地利,人和。
(三)理解《孟子》——品读赏析,深入文本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体会孟文的语言特色。)
1.齐读并翻译第一句话,回答:哪些句子与“天时不如地利”有关?哪些句子与“地利不如人和”有关?
(1)学生找到并朗读原句。
(2)教师解答疑问,并检查池、委、去的意思。
(3)看图读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背诵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对于这篇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尤其重要,最好能当堂背诵。为了增强背诵的趣味性,结合图例,形象直观,会让诵读、背诵不那么单调、枯燥。)
2.探究最后一层(故曰:……),重点探究最后一层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指名朗读最后一层,再重点朗读排比句,体会层递排比的气势。
(2)什么是“多助”和“寡助”?联系“多助”“寡助”,说说,统治者怎么做,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学生充分理解、交流,教师适当提炼关键词,如:对人民好,有仁义之心,有道德……
(3)出示助读材料,明确:什么是“道”,“得道”“失道”什么意思,并翻译全句。
3.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总结本文语言特点、思想内涵: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善用排比,气势磅礴。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四)走出《孟子》——拓展迁移,古为今用
(设计意图:了解孟子“道”的思想的现实意义,解决教学难点。)
1.“道”对百姓、对国君而言,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什么是“道”?怎样做才能帮助我们的人多?
2.结合学生发言,穿插几条相关的孟子名言,更好的体会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韵味。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3.总结学生发言:
这些都是“道”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意义。如果我们人人都遵循这些“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那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和谐,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这篇文章提出的“道”的思想,对于我们普通人的道德修养也有很好的启发。
4.朗读及背诵全文:
(1)齐声背第一句话,使劲喊着背;
(2)再慢一点读第一个战例,声音的抑扬要体现出来;
(3)再练习低沉地读,严肃地读第二个战例;
(4)快乐地读,兴奋地读,自豪地读剩余内容。
朗读时不光要注意语调的高低快慢,还要注意情感的喜怒哀乐,这样,朗读的感觉就找到了。
5.齐读以上三条孟子名言,提出教师希望,结束本课:
愿大家做一个像孟子一样胸怀天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