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3 23:4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老师适当设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等组织学生学习。
四、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课文特点,本节教学拟采用以读带讲的方式,通过大量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内涵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现在读的文章一共仅有191个文字。文章篇幅虽然精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几千年,传诵至今。请同学用心灵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请大家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走进背景
  对于孟子,你了解多少?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这篇文章写于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的时候。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
这短短190个文字,就阐明了作者希望君主能施行“仁政”的主张。
我们一起翻译题目。
(三)、学法推荐
  1、儒学经典时代久远却意蕴深厚,如何深入地学习?看看一位大师的建议——
  屏显: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 朱熹
  2、这段话给我们提炼出来读书的方法:学法——熟读、精思。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要翻译。
(四)熟读
 1、先让我们熟读课文
(1)、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3)、这些字音,你能读准吗?
读音:粟 夫 畔 寡
划分节奏,要注意把修饰成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划分开,这样你就会读得抑扬顿挫,情深意明。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解,参考大屏幕上的注释,逐句逐段疏通文意。
3、小组内交流不会的内容。
4、文言知识积累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
(5)、人和
(6)、域民
(7)、固国
(8)、威天下
(9)、寡助之至
(10)、亲戚畔之
5、古今异义
域:名词作动词用 (原)界线—(限制)
固:形容词作动词 使国巩固(使动)
威:形容词作动词 威慑是:(代词)
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句子的翻译:
1、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五)精思
1、下面我们就要进入精思的环节了。请先静静地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小组内交流。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1)、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然后用攻城方攻打小城郭,环而攻之却不能取胜的事例论述天时不如地利,用守城方城高池深兵利粮足,却弃城而逃论述了地利不如人和。告诉我们,战争需要人和。
(3)、再从战争需要人和,累推出治国也需要人和的道理。
(4)、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并阐明人和的实质就是“多助”、“天下顺之”。
(5)、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得出实行仁政的君子战必胜的结论。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难度较大,教师可视情况作以讲解)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4、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2)、运用类比论证,使论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5、有人认为,战争胜负靠人和的理论只适用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在高科技的今天,就必须有先进的武器,人和不重要,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六)背诵全文。
六、教后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总感觉到有些别扭,不就仅仅是公开教学么?都是熟悉的同事啊,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窦桂梅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一个举止从容大方、谈吐高雅、机智幽默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敬佩和爱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其是我在备课上还是不够充分,顾头不顾尾的。以为课已经准备好了,教案也写成,课文以往教了好几遍也再熟悉不过了,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情了。
在课堂开始时导语设计的挺好,只认为开头很重要它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在中间环节,问题设计不明朗,学生思考讨论不足,老师讲解过多,结尾普通,我认为学生没有完全走进孟子,激发他们思考学习其思想主张的兴趣。今后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及教学策略和驾驭能力方面一定努力。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调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我将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