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九下科学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件 40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教版九下科学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件 40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13 15:20:2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3、了解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特点;
4、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 作用而保持 稳定。
2、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 ,生物种类越 ,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稳定性也就越低。
3、生态系统的 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 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
4、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包括 和 。
知识点2、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然因素有 、 、海啸、 灾害、雷电、火灾、 、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可使生态系统在 时间内遭到破坏,甚至毁灭。但这些自然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频率不高,而且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 性和 性。
3、你所在家乡的自然致灾因子有 (写出三个)等;
4、做好 工作是保证人民生活安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5、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人们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如 、 、建水库、改善周围的
等。科学家们还用各种先进技术,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尽力使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知识点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 作用的,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 。
2、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如水、大气和土壤遭到 , 被破坏,
严重,动植物资源枯竭,外来物种的 引入,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这些现象必然会破坏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影响人类的健康,从而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3、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可打破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建立更 、更 、生产力更 的生态系统。
4、我国先后实施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 体系等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5、设立 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
6、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和《中国 纲要》等法律文件,为控制和防止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减少和保护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
7、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牢固树立 自然、
自然、 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8、为了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 ”的方针。
二、例题讲解
例题1、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兔数量与植物数量变化的模式图。该图无法说明的是(  )
A.生产者的数量决定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D.在食物链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例题2、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B.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它是有一定限度的
例题3、图示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消费者、乙表示生产者
B.丙表示肉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
C.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
D.若甲乙丙分别表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则图示表示森林生态系统
(例题3图) (例题4图)
例题4、下列对如图曲线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若y表示肺泡内的压强,则ac曲线表示呼气过程
B.若y表示人体血液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则bd段表示的是血液流过肺泡处毛细血管
C.若y表示某温室二氧化碳浓度,则b点表示凌晨时分
D.若y表示某一封闭草原系统(食物链:草→兔→狼),若大量捕杀狼群,则可以用abc段表示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兔的数量变化
例题5、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某湖中引入苦草、黑部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如图1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属于一级消费者生物有   。
(2)此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3)图2表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过程,图1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图2中的   (填甲乙丙丁)。
(4)修复后的湖泊,水体自净能力大大下降。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态平衡的知识分析,其本质原因是:   。
例题6、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探究。
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
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
实验装置:如图(将A、B瓶置于有光的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
请回答:
(1)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   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2)通过该实验探究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流动的。
(4)在A、B、C三个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   瓶。
三、随堂练习:
1、下图是宁波著名风景胜地—东钱湖,它是浙江第一大淡水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湖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C.生活在该湖中的所有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只要有生活污水排入该湖中,就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虫和鸟属于消费者
B.植物的枯枝落叶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
C.若消灭所有的虫,则更有利于原有生态平衡的维持
D.作为生态系统,图中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成分
3、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针对该幅漫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
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 鼠→蛇
C.在该生态系统中,三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
D.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不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3题图) (第4题图)
4、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植物
B.该农田中的所有昆虫构成了群落
C.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D.图中最长的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微生物
5、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湿地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B.该湿地的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C.生活在该湿地中的所有藻类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只要有极少量的生活污水排入该湿地,就会破坏其生态平衡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是单向的
B.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C.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传递的
D.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能量尽可能地留在生产者体内
7、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早已关注“生物与环境”的问题,并将其描绘在隽永的诗篇中。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上述诗句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诗句①体现了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B.诗句②除草的目的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禾苗
C.诗句③中蕴含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青蛙
D.诗句④中“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是分解者在发挥作用
8、微藻是一类体型微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的总称。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某生态系统模型。请回答:
(1)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图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
(2)该模型中“微藻→虾幼体→虾→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   。
(3)若人类大量捕捞牡蛎,则该生态系统中虾的数量将   。
(4)如图所示,请写出一条人为二级消费者的食物链   。
四、课后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人们一定要限制生产活动
B.人类的生产活动会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也可以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C.人类社会工业化表明人类活动肯定对生态系统造成消极影响
D.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不能砍伐森林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 B.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C.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组成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许多成语或诗句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以下成语或诗句中的现象与影响因素对应合理的是(  )
选项 成语或诗句 影响因素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生物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季节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土壤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温度
4、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罩的草地反而生产良好,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
A.昆虫过多 B.鸟类减少 C.光线不足 D.食物链被破坏
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造福子孙后代。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B.过度放牧造成草原的土地沙化,能通过草场的自动调节快速恢复原样
C.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D.建立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
6、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第6题图) (第7题图)
7、如图为一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 B.草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D.狐与鹰存在竞争关系
8、假设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下列能正确反映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A.a=b=c B.a>b=c C.a>b+c D.a9、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若水体受到污染,则大鱼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
10、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12、如图甲所示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示意图,污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被基质、微生物和植物等净化后流入上行池,上行池中可以养殖鱼、虾,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如图乙所示为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其中A、B、C和D表示生物成分。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填“垂直”或“水平”)结构。
(2)如图乙所示,写出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虽可净化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还是要加以控制,原因是  。
13、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缺少生物成分   。图中与猫头鹰直接关系的食物链有   条
(2)该生态系统中,如果青蛙被大口捕捉,则短时间内食草昆虫的数量   ;一段时间后,食草昆虫的数又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   。
14、在以“植物→美洲兔→猞猁”为食物链的生态系统中,美洲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
(1)这个生态系统所表现出的状态是____。
A.永不平衡 B.永远平衡
C.短暂动态平衡 D.较长时间的动态平衡
(2)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的数量变化曲线会____。
A.先上升后下降 B.先下降后上升
C.不断上升 D.不受影响
(3)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估计
(4)图中所示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程度的   能力,如果向某一生态系统内部引入或引出一个或几个物种,受影响的将是   。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调节 相对 2、复杂 多 高
3、自动调节 超过 4、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知识点2、
1、火山喷发 地震 干旱 台风
2、短 局限 特定
3、台风 干旱 寒潮 洪灾 霜冻 滑坡 沙尘暴 龙卷风等(合理均可)
4、防灾减灾 5、植树造林 修筑堤坝 生态环境
知识点3、
1、共同 强化或弱化 2、污染 森林 水土流失 不合理
3、新 合理 高 4、三北防护林
5、自然保护区 6、森林 野生动物 自然保护
7、尊重 顺应 保护 8、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二、例题讲解:
例题1、D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所有生物的综合,其中的物质和能量依靠食物链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植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导致兔子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故可以决定消费者的数量;B.可以根据数量变化来进行生物数量的调节,故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C.植物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兔子数量变化,故可以相互制约;D.无法看出能量的变化。故D符合题意。
例题2、C
解析:A.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A正确;B. 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B正确;C. 生物圈的简介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 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 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 C错误;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它是有一定限度的 ,D正确;故C符合题意。
例题3、C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植物体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动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分解者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A、根据题干中的图可知,甲既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呼出二氧化碳,又可以被B吃,为B提供食物,还可从自然界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因此甲是植物,乙以甲植物为食,是动物,丙能把甲生产者和乙消费者的遗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返回自然环境,属于分解者,因此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A不符合题意;B、据图可知,丙能把甲生产者和乙消费者的遗体分解者二氧化碳、无机盐和水,返回自然环境,属于分解者,B不符合题意;C、甲是生产者,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成分,所以如果生产者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C符合题意;D、若甲乙丙分别表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则图示表示森林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例题4、B
解析:A:若y表示肺泡内的压强,由于吸气的原因,肺泡内的压强逐渐增大,由于呼气的原因,肺泡内的压强逐渐减小,因此则ab曲线是吸气过程,bc曲线表示呼气过程,A不符合题意。B、bd段表示的是血液流过肺泡处毛细血管,血液经过此处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这是血液中氧的含量增加,B符合题意。C、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凌晨二氧化碳积累到最高值,若y表示某温室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则b点是凌晨时分,C不符合题意。D、在某封闭草原,食物链:草→兔→狼,若大量捕杀狼群,兔由于天敌大量减少,食物充足就会大量繁殖,导致兔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多,当兔的数量过多时,由于食物不足,兔的数量又大量减少,D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
例题5、(1)螺蛳、草鱼、罗非鱼 (2)野鸭 (3)丁、丙
(4)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降低
解析:(1)一级消费者是吃生产者的,在图中生产者是苦草、黑藻等植物,属于一级消费者生物的是螺蛳、草鱼、罗非鱼;(2)此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①苦草、黑藻等植物→草鱼→野鸭,②苦草、黑藻等植物→螺蛳→野鸭,③苦草、黑藻等植物→螺蛳→草鱼→野鸭,④苦草、黑藻等植物→螺蛳→罗非鱼→野鸭,⑤苦草、黑藻等植物→罗非鱼→野鸭;生物富集现象可以得知,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应为最高级消费者,即野鸭;(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图2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成分,故图1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图2中的丁、丙;(4)修复后的湖泊,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简单,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变低,水体自净能力大大下降。
例题6、 (1)C (2)能 (3)食物链(或食物网) (4)B
解析:(1)实验设置A、B瓶罝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C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2 )通过该实验,对比BC两组,可以探究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3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4 )在A , B , C三个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B瓶。因为B瓶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三、随堂练习:
1、A 2、C 3、D 4、C 5、A 6、C 7、C
8、(1)分解者 (2)虾幼体和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
(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微藻→牡蛎→人(微藻→虾→人)
四、课后练习:
1、B 2、D 3、A 4、D 5、B 6、C 7、C 8、C
9、B 10、A 11、C
12、(1)水平 (2)A→D→C;单向流动,逐级减少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3、(1)分解者;7 (2)增加;自动调节能力
14、(1)D (2)A (3)B (4)自动调节;整个生态系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40张PPT)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理解生态
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了解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特点;
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科学思维:解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曲线图,获取处理信息和
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
因等活动,描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态度责任: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提高保护生态环
境的意识,形成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
知识回顾
1、图中兔和鼠是 关系;鹰和兔是 关系;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3、该食物网中,体内有害物质最多的动物是 ;
4、该食物网中,生产者是 ;初级消费者有 ;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5、若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则图中缺少
的成分是 。
竞争
食物(捕食与被捕食)
5
草→鼠→蛇→鹰


兔、鼠
太阳能
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新知导入
森林、草原、苔原等许多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干旱、洪涝、虫害等自然灾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但是只要不是过度破坏,经过一段时间后,仍然能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为什么这些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仍然能保持相对稳定呢?而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就长期不能恢复呢?
遭大火毁灭的巴西雨林
湖州矿坑获重生
新知讲解
一、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在变化发展:
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的数量在不断地变化,生物个体也会从一个种群迁出或迁入。物质和能量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内部,又从生物群落内部回到无机环境中去,因此,生态系统总是在变化发展的。
讨论交流
说一说,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数量与草的数量的关系。
在草原上,当鼠类数量大量增加时,鼠食植物就会减少,同时鼠类的增多也为食鼠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又会引起食鼠动物数量的增多。这样,鼠类的数量又会下降,从而使草原上的植物也逐渐得到恢复。
这个实例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新知讲解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其中,
结构主要指食物链、食物网;
功能主要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新知讲解
2、对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理解: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
(1)不同的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
①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的
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
讨论交流
森林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比较,哪种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为什么?
森林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一般跟物种种类有关,物种越多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森林有明星的分层结构,物种比草原更丰富,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森林生态系统 沙漠生态系统
新知讲解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2)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
(3)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是指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
(4)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
恢复力稳定性两部分。
思考讨论
森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要想再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哪一种生态系统更难恢复?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差;反之亦然。
所以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时更难恢复。
新知讲解
二、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甚至毁灭。其中人为因素加速自然因素
其中,火山喷发、地震、海啸、
水旱灾害、雷电、火灾、台风、滑
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属于自然
因素。
新知讲解
2、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影响有一定局限性:
自然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频率不高,而且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定性。
特点:频率不高,分布有局限性和特定性
危害:可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遭
到破坏,甚至毁灭,常会威胁人们的
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讨论交流
在你的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灾害的发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民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洪灾:冲毁房屋、农田、桥梁等;
火灾:森林、房屋、财产毁于一旦;
台风:房屋、建筑设施等被毁,农田被淹、粮食作物减少;
寒潮:人畜冻死冻伤、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干旱:缺少饮用水,作物减收;
还有泥石流、地震、滑坡、病虫害、雷电等……。
新知讲解
3、我国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自然灾害
新知讲解
4、防灾减灾: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保证人民生活安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措施:
①植树造林、筑坝修堤、建造水库、改善周围的生态系统;
②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预测、预报。
讨论交流
植树造林为什么能够有效地减少水旱灾害?
因为森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所以植树造林能够有效减少水旱灾害。
新知讲解
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1)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包括:
a、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造成植被破坏。
b、对某些动物的过度围猎造成食物链破坏。
(2)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指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生活废水、汽车排放尾气等,造成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
视频: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点击图片播放)
新知讲解
2、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平衡)的影响:
(1)破坏植被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
(2)食物链破坏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3)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的
结果,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视频辅助教学:黄土高原
讨论交流
1、森林遭到过度砍伐后,原来生活在森林里的动植物会受到什么影响?
  
  
2、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会发生哪些变化?
植物减少,同时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和食物,一些动物种类数量急剧减少,以至濒临灭绝。
易造成水灾或旱灾,从森林中获取的资源量减少。
新知讲解
4、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后果与主要对策:
后果:当今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如水、大气和土壤遭到污染,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资源枯竭,外来物种的不合理引入,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这些现象必然会破坏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影响人类的健康,从而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对策: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可打破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建立更新、更合理、生产力更高的生态系统。
如,从 1978 年起,我国先后实施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等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读图;
新知讲解
5、正确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1)立法保护: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文件,为控制和防止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减少和保护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
新知讲解
(2)设立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手段: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这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到 2011 年底,我国已建立各
级自然保护区 2588 处(未计台、
港、澳),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14.72%。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新知讲解
(3)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目前,我国各地都相继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和监察站,对各种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为了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社会科技
退耕还林还草
视频:
生物圈2号
(点击图片播放)
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
随堂练习
1、杭州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西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水域生态系统
B.生活在西湖中的所有草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西湖中物质与能量的来源主要靠外界输入,因而它没有生产者
D.西湖面积广阔,若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西湖,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会受到影响
A
随堂练习
2、在草原上,有很多野兔和狼,野兔爱打洞破坏草地,狼既吃野兔又捕食羊。人们为了保护羊大量捕杀狼,结果发现,草地上的草越来越少,而且由于缺少草,羊大量的饿死。这个事例不能说明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B.人类大规模干预自然的活动,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C.野兔没有狼这个天敌而大量繁殖,破坏了草地
D.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
B
随堂练习
3、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
A.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能量的收支随季节而波动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反复进行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
随堂练习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是动态变化的
B.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所占比例是不会变化的
C.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比较稳定的
D.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水分、养分、气体等的交流
B
随堂练习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人们一定要限制生产活动
B.人类社会工业化表明人类活动肯定对生态系统造成消极影响
C.人类的生产活动会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也可以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D.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不能砍伐森林
C
随堂练习
6、制作生态瓶的备选材料与用具:白色不透明牛奶瓶、绿色透明大雪碧瓶、无色透明大可乐瓶、消毒过的石英砂(完全不溶于水)、无农药污染的河泥、清水、金鱼藻、杨树带叶枝条、米虾(植食性)、孔雀鱼(杂食性)、壁虎等。
(1)若要制作一个能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生态瓶,应选   为容器。
(2)在石英砂和河泥中,选用  ,因为它不仅能提供矿物质,而且还具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将清水注入瓶中时,一定要   (选填“注满”或“不注满”),然后再放入   和米虾或孔雀鱼。
(4)做好的生态瓶要常摆放在____。
A.背阴的实验台上 B.向阳的窗台上 C.家里的柜子中 D.自己的书桌里
无色透明大可乐瓶
河泥
不注满
金鱼藻
B
随堂练习
7、如图是地中海的某食物网简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鱼与鲅鱼的关系是   。
(2)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越多。若食物资源丰富,带鱼产量最高的一条食物链是   。
(3)某日,一艘突尼斯籍滚装船与一艘塞浦路斯集装箱船在地中海科西嘉岛发生碰撞,燃油舱破损严重,发生溢油事故。该事件已经过去半年,地中海科西嘉岛的生态环境至今没有得到完全恢复,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物关系
浮游植物→太平洋磷虾→带鱼
自动调节
课堂总结
1、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和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简单,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低。
3、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外部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可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板书设计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
2、生态系统稳定性:结构复杂、物种丰富、调节能力强、稳定性高
3、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自然、人为,共同作用
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4、预习下一课时主要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科学§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课题 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九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九下第二章第5节,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障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上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本节内容正是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的教学,既是对上一节内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深化和拓展,同时也是后续生物学内容的基础。故本节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拟用1课时完成。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了解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特点;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科学思维:解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曲线图,获取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等活动,描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态度责任: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
重点 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及影响因素
难点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1、图中兔和鼠是 关系;鹰和兔是 关系;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该食物网中,体内有害物质最多的动物是 ; 4、该食物网中,生产者是 ;初级消费者有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5、若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则图中缺少的成分是 。 导入:森林、草原、苔原等许多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干旱、洪涝、虫害等自然灾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但是只要不是过度破坏,经过一段时间后,仍然能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为什么这些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仍然能保持相对稳定呢?而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就长期不能恢复呢?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在变化发展: 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的数量在不断地变化,生物个体也会从一个种群迁出或迁入。物质和能量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内部,又从生物群落内部回到无机环境中去,因此,生态系统总是在变化发展的。 讨论交流:说一说,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数量与草的数量的关系。 [参考:在草原上,当鼠类数量大量增加时,鼠食植物就会减少,同时鼠类的增多也为食鼠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又会引起食鼠动物数量的增多。这样,鼠类的数量又会下降,从而使草原上的植物也逐渐得到恢复。]说明:这个实例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其中, 结构主要指食物链、食物网; 功能主要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对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理解: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 (1)不同的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 ①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的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 讨论交流:森林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比较,哪种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为什么?[参考:森林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一般跟物种种类有关,物种越多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森林有明星的分层结构,物种比草原更丰富,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2)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 (3)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是指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 (4)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部分。 讨论交流:森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要想再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哪一种生态系统更难恢复?[参考: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差;反之亦然。 所以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时更难恢复。 ]二、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甚至毁灭。其中人为因素加速自然因素 其中,火山喷发、地震、海啸、 水旱灾害、雷电、火灾、台风、滑 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属于自然 因素。2、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影响有一定局限性: 自然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频率不高,而且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定性。 特点:频率不高,分布有局限性和特定性 危害:可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甚至毁灭,常会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讨论交流:在你的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灾害的发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民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我国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自然灾害4、防灾减灾: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保证人民生活安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措施: ①植树造林、筑坝修堤、建造水库、改善周围的生态系统; ②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预测、预报。讨论交流:植树造林为什么能够有效地减少水旱灾害? [参考:因为森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所以植树造林能够有效减少水旱灾害。]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1)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包括: a、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造成植被破坏。 b、对某些动物的过度围猎造成食物链破坏。 (2)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指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生活废水、汽车排放尾气等,造成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 视频: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2、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平衡)的影响: (1)破坏植被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 (2)食物链破坏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3)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的 结果,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视频:黄土高原讨论交流:1)森林遭到过度砍伐后,原来生活在森林里的动植物会受到什么影响?  2)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会发生哪些变化? 4、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后果与对策: 后果:当今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如水、大气和土壤遭到污染,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资源枯竭,外来物种的不合理引入,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这些现象必然会破坏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影响人类的健康,从而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对策: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可打破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建立更新、更合理、生产力更高的生态系统。 如,从 1978 年起,我国先后实施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等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5、正确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1)立法保护: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文件,为控制和防止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减少和保护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 (2)设立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手段: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这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到 2011 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 2588 处(未计台、 港、澳),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14.72%。 (3)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目前,我国各地都相继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和监察站,对各种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为了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社会技术:退耕还林还草视频:生物圈1号与生物圈2号 首先了解生态系统是变化发展的,也就是动态的;然后再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这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关,自动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作用。理解自动调节能力强弱不同,且有一定限度,外来干扰一旦超过这个能力,生态系统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拓展,为后续学习打基础。讨论交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动调节能力的关系了解自然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因素具有局限性和特定性,突出人为因素的作用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生物圈遭受破坏,引起重视和关注,关注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了解社会、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措施等树立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地球,保护地球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家园。
课堂练习 1、杭州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西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水域生态系统 B.生活在西湖中的所有草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西湖中物质与能量的来源主要靠外界输入,因而它没有生产者 D.西湖面积广阔,若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西湖,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会受到影响2、在草原上,有很多野兔和狼,野兔爱打洞破坏草地,狼既吃野兔又捕食羊。人们为了保护羊大量捕杀狼,结果发现,草地上的草越来越少,而且由于缺少草,羊大量的饿死。这个事例不能说明的是( B ) A.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B.人类大规模干预自然的活动,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C.野兔没有狼这个天敌而大量繁殖,破坏了草地 D.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 3、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D ) A.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能量的收支随季节而波动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反复进行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生态系统是动态变化的 B.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所占比例是不会变化的 C.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比较稳定的 D.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水分、养分、气体等的交流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人们一定要限制生产活动 B.人类社会工业化表明人类活动肯定对生态系统造成消极影响 C.人类的生产活动会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也可以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D.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不能砍伐森林6、制作生态瓶的备选材料与用具:白色不透明牛奶瓶、绿色透明大雪碧瓶、无色透明大可乐瓶、消毒过的石英砂(完全不溶于水)、无农药污染的河泥、清水、金鱼藻、杨树带叶枝条、米虾(植食性)、孔雀鱼(杂食性)、壁虎等。(1)若要制作一个能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生态瓶,所采用的材料中应选用   为容器。 (2)在石英砂和河泥中,选用   ,因为它不仅能提供矿物质,而且还具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3)将清水注入瓶中时,一定要   (选填“注满”或“不注满”),然后再放入   和米虾或孔雀鱼。 (4)做好的生态瓶要常摆放在____。 A.背阴的实验台上 B.向阳的窗台上 C.家里的柜子中 D.自己的书桌里[参考:(1)无色透明大可乐瓶 (2)河泥(3)不注满;金鱼藻 (4)B] 7、2019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我们的健康”。如图是地中海的某食物网简图,请回答有关问题:(1)该食物网中,鱼与鲅鱼的关系是   。 (2)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越多。若食物资源丰富,带鱼产量最高的一条食物链是   。 (3)2018年10月7日上午7点半左右,一艘突尼斯籍滚装船“Ulyse”与一艘塞浦路斯集装箱船“CLS Virginia”在地中海科西嘉岛发生碰撞,燃油舱破损严重,发生溢油事故。该事件已经过去半年,地中海科西嘉岛的生态环境至今没有得到完全恢复,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参考答案:(1)捕食关系/食物关系 (2)浮游植物→太平洋磷虾→带鱼(3)自动调节]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和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简单,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低。 3、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外部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可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