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生物进化的历程-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同步学案(济南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3 生物进化的历程-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同步学案(济南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05 11:5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3 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案
课题 1.3 生物进化的历程 章 1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教学难点】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预习】 1.(1)纵观生物进化的历史,其总趋势是:从 到 ,从 到 ,从 到 。
学习探究
【新知导入】 在距今2亿~6500万年前,恐龙曾经是地球上最繁盛的陆生脊椎动物。随着年代的更替和环境的变迁,许多种生物像恐龙一样永远地消失了。但是,还有许多生物类群顽强的存活下来,繁衍生息,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怎样进化成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生物呢?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合作探究】 1、自学指导 (约4分钟) 课件PPT展示自学指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求:认真看书,独立思考;了解自己能看懂的知识点,没有看懂有哪些知识,不懂的用红色笔标划出来,以便讨论。 ) (1)纵观生物进化的历史,其总趋势是:从 到 ,从 到 ,从 到 。(2)生物进化历程示意图——“生物进化树”。此“树”从“树梢”代表 ,主干代表 ,大小分枝代表 。(3)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原始的 →原始的种子植物。(4)动物的进化历程: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海洋中的 ,逐渐进化成原始的 ,后来又出现了古代的鱼类→原始的两栖类→原始的 →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 2.自主学习(约12分钟) ①根据自学指导,让学生看书自学7分钟。(要求独立完成,并在书本上标注出来。)②展示环节5分钟。(形式是小组成员之间通完答案,有疑问或意见不统一的内容,选一代表提出来,再由其他小组解答。【导学环节】1、根据教材第13页图5.1-11几种常见的植物类群示意图比较回答:通过比较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生殖方式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2、根据教材第13页图5.1-12脊椎动物心脏结构示意图,仔细观察,比较几种动物心脏的结构,找出各类动物心脏结构的区别,推测哪类动物的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最强?试从图中动物的心脏结构特点推测它们的进化趋势?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观察与思考”图5.1—14列出了反映生物进化历程的示意图——“生物进化树”尝试描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1)为什么进化树的根是一个完整体,而逐渐产生了动植物的分支?(2)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什么的延伸?主干代表什么?大小分枝代表什么?(3)生物进化树是否全面?为什么?(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是谁?(5)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练习】 1.下图表示动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中①、②和③依次代表(  ) A.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B.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C.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D.爬行类、哺乳类、两栖类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大致是(  )A.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B.C.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D.3.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地球的发展,也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被子植物4.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B.哺乳类是由古代爬行类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C.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矮到高、由小到大D.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里5.若▲、■、★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并且下图表示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A.▲→■→★B.■→▲→★C.▲→★→■D.★→■→▲6.动物界中最高等的是( )A.哺乳动物B.鸟类C.爬行动物D.节肢动物7.下列植物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①海带 ②苏铁 ③满江红 ④葫芦藓 ⑤向日葵A.①④③②⑤B.②③④⑤①C.③④⑤②①D.④⑤③②①8.下图中①~⑤五种动物相比,最低等和最高等的动物分别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C.④和③D.⑤和③9.从进化的角度看,无脊椎动物中也有高等类群和低等类群之分,下列最晚出现的真正陆生的无脊椎动物是(  )A.环节动物B.节肢动物C.软体动物D.腔肠动物10.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代类人猿可以进化成人类B.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C.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D.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古人类在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11.如图是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据图分析甲地层的化石可能是(  ) A.爬行动物B.两栖动物C.节肢动物D.软体动物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课堂练习:
1.D
【解析】动物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进化过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哺乳类;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③依次代表的生物类群是爬行类、哺乳类、两栖类,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解析】地球上最初没有生命,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产生了最初的生命,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原始的藻类植物与最早出现的动物--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动、植物在地球上发展进化,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动物→原始棘皮动物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A
【解析】植物进化历程为:
,可见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C
【解析】A.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因此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A正确。
B.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因此哺乳类是古代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B正确。
CD.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形成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所以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但是也有简单的、低等的、水生生物,生物的进化趋势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C错误,D正确。
故选C。
5.A
【解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底层出现的较单一,说明生物较简单、低等,上一层出现■较高等,最上一层出现★说明更高等,因此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A
【解析】A.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使它的结构功能最完善,最适应环境,也说明它是脊椎动物中乃至整个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类群,故A符合题意。
B.鸟类是体内受精,而且鸟卵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具有:坚硬的卵壳起到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故B不符合题意。
C.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故C不符合题意。
D.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A
【解析】①海带属于藻类植物,②苏铁属于裸子植物,③满江红属于蕨类植物,④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⑤向日葵属于被子植物。结合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可知,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①海带、④葫芦藓、③满江红、②苏铁、 ⑤向日葵,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C
【解析】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结合分析可知,④蝗虫是最低等的动物,③兔是最高等的动物。由此可见,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B
【解析】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动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种类繁多的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这几类动物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但是它们大多都需要生活在有水的环境中,后来发展到了原始的节肢动物,它们有外骨骼和分节的足,比如昆虫等,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脱离了水环境,是最晚出现的真正陆生无脊椎动物。
故选B。
10.A
【解析】A.现代类人猿与能进化成人的森林古猿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已经不具备进化成人的条件和生存环境,所以不能进化成人,A错误。
B.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B正确。
C.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C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古人类在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D正确。
故选A。
11.A
【解析】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结合题图可知,甲地层的化石可能是爬行动物,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