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28 12:26:58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理】读考纲理考点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一)“理”考点及内在联系
(二)“理”三级考点的要素、要点
⒈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⑴什么是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⑵代表人物
学派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代表 老子、庄子 孔子、孟子、荀子 墨子 商鞅、韩非子
⒉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⑴孔子:
A、思想核心是“仁”。
①含义: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②实现途径:做到待人宽容;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B、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⑵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⑶荀子: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服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诊断;主张“性恶论”,强调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孟子、荀子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⒊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⑴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主张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 ( http: / / www.21cnjy.com )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⑵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措施:①起用很多儒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之一。②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博士”教授“五经”,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③中央办太学,太学生员——博士弟子学完考试合作即可到政府任官。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B、影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⒋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⑴程朱理学
A、“二程”:程颢、程颐,北宋儒家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主张有: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②伦理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③主张“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等到其中的“理”。
B、朱熹:南宋儒家的代表人物,理学的集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者。所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思想主张有: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②人性本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③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④“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⑵陆王心学
A、南宋陆九渊:①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③认为穷理只需反省内心。
B、明朝中期王阳明:发展陆九渊学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主张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不能科学说明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⒌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⑴李贽
A、主要思想主张有:①反对以孔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动去空谈仁义道德)。
B、理解: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⑵黄宗羲
A、主张:①尖锐揭露君主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B、理解: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⑶顾炎武
A、主张: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到实践中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②提出经后人概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
B、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⑷王夫之
A、主张: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可循。②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理解:其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另:从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理解四位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
【二思】突破重点、难点
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什么?概述其历史地位、演变过程,列举为其演变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⑴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⑵历史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⑶演变过程:
A、春秋战国:形成,但受冷落。①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②战国中期,孟子发展了儒家学说;③战国末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部分,使儒家思想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B、秦汉:从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到西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形成独尊地位。①西汉初期,儒家思想逐渐恢复。②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学,形成新儒学体系,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取得独尊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C、宋明: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程,发展到理学阶段,成为官方正统儒学。①宋代,经过程颢、程颐和朱熹的发展,儒道佛三家融合,儒学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开创心学。②明代中期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思想,论证了“心即理也”,提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之说,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③明代后期,李贽公开挑战传统儒家思想。
D、明末清初:批判、反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统儒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继承民本思想,抨击封建专制集权,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对传统儒学思想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⑶思想家:孔子(创立)、孟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荀子、董仲舒(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陆九渊、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⒉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请回答:
⑴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分)
⑵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分)
⑶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分)
【三用】实战演练,学以致用
一、高考真题
㈠选择题
1.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2.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6.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 ( http: / / www.21cnjy.com )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㈡非选择题
7.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⑴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
⑵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⑶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⑷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⑴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
⑵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相似之处: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⑷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阐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前 770—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 221 年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文化政策。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
4.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始于南宋,现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专指宋以来形成的社会学术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学专指程(二程)朱(朱熹)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理学是指宋代以来以“理”、“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儒学在魏晋时期玄学化,在唐代又遭受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大量少数民族的汉化,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被颠覆,因此,提出了重振儒学、修身治国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教化的学说,以“理”为核心重新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构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继续发扬了这种社会道德体系,强调“心”的完善,将理学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后代的统治者将理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理学作为当时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学有利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5.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做的集解中,后经董仲舒的发展,到宋代经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基于三纲基础上的具体要求,即仁、义、礼、智、信。在《三字经》中就有“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的内容,虽然其中不乏有男尊女卑、君贵民贱的消极等级观念,但“三纲”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上确实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也曾起到规范君、父、夫的行为的积极作用,“五常”对社会的道德体系也曾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至今依然有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古代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系并不能一概排斥,压抑和限制女性的“三从四德”与“三纲五常”并不相同,需要仔细甄别。
6.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代表,以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专制皇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但更多的是反清复明的传统民族主义的产物,是对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一种思想反抗。其思想内容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民族歧视政策,而是有了反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启蒙色彩。这些思想还是停留在上层知识分子之中,并没有在民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在清王朝的文化高压政策下,这种反传统的思想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并没有形成持久的思想传承,因此,并没有对社会政治产生直接影响。此时期的思想并不是要颠覆儒家思想,而是在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某些精神内核后对儒家思想的改革和发展,是儒家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完善的阶段,但是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这种完善并没有完成改革儒家思想的历史使命。
【史料解读】
史料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解读:
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这两句话反映了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的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者反映了“仁”积极进取的一面,后者则反映了“仁”自律敬畏的一面。两者和谐统一,充分表达了仁者“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为人处世精神。
史料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解读: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地走出来的。
这句话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明了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细小走向强大,体现了量变的积累最终引起质变。这句话给人以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哲学思考,这恰恰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老子的哲学思想涉及了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但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影响更为深远。
史料3: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君书·更法》
解读:
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圣人是不会效法以前的旧制的;如果能够有利于人民,是不会墨守成规的。
这句话集中表现了法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革”思想。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法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张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原有的体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当时除了法家,还有其他的学派也提出了“顺乎天,应乎人”(《周易》)的变革的主张。这种变革的思想为中国近代的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依据。
史料4:建国宜师古,兴邦属上庠。从来以儒戏,安得振朝纲……屋壁馀无几,焚坑逮可伤。挟书秦二世,坏宅汉诸王……
——[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解读:
这两首唐诗都在批判秦王朝的“焚书坑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首诗都指出,秦王朝“焚书坑儒”的文化高压政策虽然短时期内起到了思想统一的效果,但是并没有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后世的许多人在分析秦王朝“短命”的原因时,会认为“焚书坑儒”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从而为儒家的思想独尊局面做出合理性分析。不可否认,“焚书坑儒”是给文化的多元发展以沉重打击,是中国文化的浩劫,但秦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并不在此,苛刻的刑罚和沉重的赋役才是导致人民起义的根源。正如后人分析隋王朝的速亡将其归咎于大运河的开凿一样,都没有看到“民不聊生”才是导致人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政策都有利弊的两面性,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其中的“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史料5: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解读:
唐太宗李世民的话点出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重要作用。科举制在隋代开创,到唐代形成,它将“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出仕为官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学而优则仕”是中国读书人的梦想。科举制度形成后,殿试登科成为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而殿试登科者被称为“天子门生”。这样的一套选官制度形成后,可以说将天下的读书人都完全地掌握在了皇帝手中,所以唐太宗会“喜”。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官员的文化素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曾经发挥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使科举制逐渐地丧失了活力,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度对于现代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有重大影响。
史料6:唐有天下,如贞观、开无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解读:
程颐的这段话旨在揭示唐朝历史现象的根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认为,虽然唐初有盛世局面,但是其少数民族的风俗使得传统的儒学伦理道德体系遭到了破坏,这才导致后来的武则天篡夺皇位,而后来的权臣乱政、藩镇割据乃至唐亡五代的更迭,都是因为儒学伦理纲常的破坏。由此论证了复兴儒学、重伦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汉末开始,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以及佛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儒学的权威地位被严重削弱。原有的伦理道德观念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唐代中后期,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复兴儒学。到了宋代理学的形成,传统社会的尊卑伦理社会观念重新得以建立,儒学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从程颐的言辞中,我们能够看到其君臣有序、男尊女卑、贵汉族而轻视少数民族的思想特点,这些都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内容。
史料7: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程颢)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解读:
程颐的此段话借对程颢的赞扬表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理学学派的思想。理学学派认为:汉末以来,儒学被荒废,这种现象导致了政治上的黑暗和人伦的沦丧,因此,要重振儒学的伦理道德体系,复兴儒学。
史料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解读:
张载的话体现了理学的宗旨。为了天地万物的发展,因此要继承久远以前贤人的思想(实际就是指孔孟儒学),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建立长久的太平盛世。
这句话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和责任感。儒家思想一直都致力于构建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并且真正的儒家学者也以此为己任,这种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
史料9: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
——[清]李贽:《续焚书》
解读:
李贽的此段话表面诙谐,实际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乎癫狂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传统儒学的态度,以自己“人云亦云”的学习儒学过程来表达对儒学和孔子的否定态度。李贽道出了儒学教育的不足:儒学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于阅历不多的幼儿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往往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才能对儒学有相对的理解和感悟,而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更难体会,所以往往是自己并不懂得儒学却人云亦云地背记了许多的东西,这本身背离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李贽的这段话将矛头指向了儒学和孔子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针对的是压抑人本性的理学体系。
史料10: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末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解读:
黄宗羲的这段话指出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弊端。从夏代以来,中国政治格局的“家天下”体制贯穿始终,黄宗羲指出,无论是夺取政权的过程还是巩固政权的过程,社会都因一己之私欲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正是从这历史发展的教训出发,黄宗羲得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并且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的美好愿望。
史料1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解读:
顾炎武从“亡天下”与“亡国”的区别出发,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王权更迭的本质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姓、换了一个人统治而已,这种更迭与人民大众的生死疾苦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换言之,换了一个王朝,还是同样的专制统治,还是同样的政治独裁,并不会在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而亡天下不同,是人性的泯灭。正是从这样的论证中,顾炎武指出了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梁启超将之概括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难点辨析】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答案要点: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造成了文化上的繁荣局面。
第一,经济上,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小农户的个体经营成为可能,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国纷争的政治局面,使得统治阶级的绝对权威遭到削弱,而新的政治权威还没有形成,这种政治上的相对宽松为各家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政治环境。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是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原因。面对社会的剧烈变化,“士”纷纷著书立论,从各自的利益和所处的社会阶层上论证合理的社会理念;而面对士阶层的活跃,许多政客养士之风盛行,这也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基础;各国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礼贤下士,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条件。
第四,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逐渐被“学在民间”取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人”的条件。
百家争鸣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反过来又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这种思辨、讨论的学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法家是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价值?
答案要点:法家从经济上的变化出发论述了奖 ( http: / / www.21cnjy.com )励耕织的重要性;从列国纷争的现状论述了加强军事的重要性;而富国强兵的关键是废除原来世卿世禄的分权体制,加强君主集权。也就是说,法家是从社会的现实变化出发,提出了“事异则备变”的改革思想,并且从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足两方面论证了改革的积极意义。
“改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乎天,应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早论述变革的言辞。而法家的变革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方针政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恒久的价值。
3.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而著称的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政策有没有关系?
答案要点: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许多领域都有重大成就。
首先,经济上的富足。汉武帝即位初年,延续了汉初的黄老之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库丰盈。
其次,政治上的大一统。汉初的郡国并存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已经演变成了政治危机,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封国尾大不掉的局面;同时,汉武帝为了解决丞相权重威胁皇权的问题,提拔品级较低的人组成“中朝”以钳制丞相的权力,而频繁地更换丞相也是打击相权的一种手段,经过这样的措施,汉武帝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再次,军事上的强势稳定边疆。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初国力衰弱,对匈奴的进攻采取“和亲”为主的怀柔政策,随着经济的积累、军事上的强大,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已经具备了对匈奴采取强硬态度的基础。三次远征匈奴,将匈奴赶回了漠北,而在采取强硬态势的同时,也采取怀柔政策。军事威慑和怀柔并举,稳定了边疆。
第四,民族融合、外交上的开拓。在远征匈奴期间,派张骞通西域,加强了同西部民族和中亚各国的联系,被称为“凿空”之举。
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推动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上统一的需要,同时也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天人感应”为基础的新儒学,新儒学在坚持了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各家思想中有利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合理因素融合贯通,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以这样说,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是大一统的产物,反过来又为大一统提供了理论支持。
4.宋明理学与先秦、汉代儒学有什么不同?
答案要点:(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
传统儒学经由宋元明时期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条式的理论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宋明理学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
它以儒学的伦理道德为本位,与汉代董仲舒儒学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宋明理学的重点并不在政治方面,而在伦理道德方面;与先秦儒学相比,宋明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3)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佛、道三家思想长期对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融合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一是吸收了佛道的思维思辨方式方法,来弥补以往儒家思想的理论缺陷,重新建构了儒家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三是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5.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其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其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答案要点:朱熹的思想体系中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政治理论主张,以“三纲五常”构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而这恰恰是宋代开国者的软肋。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是臣夺君权,恰恰是朱熹的攻击所在,所以宋代统治都一直叱其是“伪学”;另一方面,朱熹认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正君心正百官是儒家干预政治的主要手段,这种潜在的分君主权力的意识恰恰是宋代统治者始终都在防范的,因此,宋代统治者打击朱熹的言论理所当然。朱熹死后,统治者将朱熹的思想体系略加改造,强调对君主的尊崇,而且朱熹的思想有利于统治者驾驭百官和控制民众,略加改造后成为统治者有效的思想武器。这说明一种思想能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一方面要取决于其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更加重要的,是看其能否迎合统治者的需要。
6.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哪些异同点?
答案要点:(1)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两大流派;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儒家的伦理道德。
(2)不同:程颢说“天者,理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是宇宙的普遍法则,万事万物中都只是一个“理”。朱熹通过解释发展二程思想,不但提出“有理而后有气”,还在方法论上提出“格物致知”,即学习探究万事万物去明白“理”。 但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则认为“理”只在人的内心中,“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明代的王守仁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进一步提出“致良知”,即天理就在心中,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一派主张外向的无限宽广地去探究万事万物的道理;一派主张内向的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发明内心良知。
7.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有的学者认为,上述命题不仅展示了思想家们丰富多彩的个性,而且也为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资源。你同意上述说法吗?
答案要点:关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的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思想虽然有了民主的色彩,但是这种思想并没有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民主思想停留在书院中,没有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结合,没有产生现实的社会效应;而这些思想因没有产生社会效应因此没有持续性,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并不是来源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而是西方殖民侵略过程中,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明清思想并没有在当时产生社会效益,但是传承了中国“民本”意识的明清思想,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到政治上的以民为本的高度,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权色彩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这种民权思想的基础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
【习题荟萃】
1.从汉代开始,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一主张应出自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3.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某学派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孟子评价说:“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史记· 太史公自序》认为:“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据此判断,这一学派及观点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 道家的“齐物”思想
C.法家的“法治”思想 D. 墨家的“兼爱”思想
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5.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 )
A.创立儒家学派 B.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C.将儒家思想提升到“天理”高度 D.主张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
6.下列各项观点中,由南宋朱熹提出的是
A.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
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C.(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7.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能体现黄宗羲“科学性”和“民主性”的主张有 ( )
①“童心说” ②建立“天下之法” ③实行“众治” ④工商皆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这说明他 ( )
A.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反对重农抑商政策
C.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9.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中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10.从成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影响力。下列成语中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影响的是 ( )
A.一尘不染、不即不离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礼尚往来、杀身成仁    D.不法常可、严刑酷法
11.著名学者香港大学陈耀南博士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文化对谈录》一书中说,诸子百家其实提出一些主张,教我们怎样面对世界。他如此写道,法家说:为了君主,你们看紧它!墨家说:为了天意,你们看实它!道家说:为了自己,你们要看开它!儒家说:为了自己的良知,也为了大众的利益,你和大家一样,要看好它!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各家说法的理解
1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不学为体,西学为用”。——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动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D 6.A 7.D 8.D 9.C 10.C
11.法家主张实施严刑峻法,奖励耕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国家。墨家提出非攻、尚贤、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道家以“虚无”的 “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儒家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12.(1)晚清组。(2)①东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组、宋代组。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组可增加其他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2)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他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3.(1)主张:反对将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2)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相似之处: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4)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