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初一上学期专题课
(一)
学习内容
1.能熟练求出数轴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
2.会分析数轴上一个动点或两个动点运动过程,并能用分类讨论和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1.已知数轴上A,B两点分别表示1和5,则AB=_____.
2.已知数轴上A,B两点分别表示-1和4,则AB=_____.
3.已知A,B两点表示a和b(a>b),则AB=
_______.
问题一: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表示方法
4
5
a-b
|a-b|
×
|a-b|
|b-a|
3.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为x和-3,则A,B之间的距离为______.
4.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为-2和4,则AB的中点P表示的数为_____.
5.已知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x+2|,则表示数____与数____之间的距离,若|x+2|=3,则x=____________.
1
学以致用
|x+3|
|-3-x|
x
-2
-5或1
例1.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和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1)若P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则x的值为________;
(2)若线段PA=3PB,则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__;
(3)若点P到A点,B点距离之和为10,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_.
问题二:数轴上一个动点的情况
例1.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和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1)若P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则x的值为________;
P1
P2
x1
x2
分类讨论思想
①PB=2PA
4-x=2[x-(-2)]
x=0
①PA=2PB
方程思想
x-(-2)=2(4-x)
x=2
0或2
等量关系
例1.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和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2)若线段PA=3PB,则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__;
P点在哪些地方可能会有此数量关系?
P
①不存在
P
②存在
x-(-2)=3(4-x)
x
x=2.5
P
③存在
x
x-(-2)=3(x-4)
x=7
2.5或7
PA<PB
例1.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和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2)若线段PB=3PA,则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__;
P
变式1
①存在
x
4-x=3(-2-x)
x=-5
P
x
②存在
4-x=3[x-(-2)]
x=-0.5
③不存在
P
PB<PA
-5或-0.5
例1.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和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2)若点P到A,B其中一点的距离是点P到另外一点距离的3倍,则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包括两大类情况
PA=3PB或PB=3PA
2.5,7,
-5或-0.5
P
P
P
P
变式2
例1.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和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3)若点P到A点,B点距离之和为10,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_.
P点在哪些地方可能会有此数量关系?
P
x
①存在
(-2-x)+(4-x)=10
x=-4
P
②不存在
PA+PB=AB=4-(-2)=4+2=6
P
x
③存在
[x-(-2)]+(x-4)=10
x=6
-4或6
PA+PB=10
变式1
例1.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和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3)若点P满足PA-PB=3,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__.
P
①不存在
因为PA<PB
P
②存在
[x-(-2)]-(4-x)=3
x
x=2.5
③不存在
PA-PB=AB=6
P
2.5
变式2
例1.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和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3)若点P满足PB-PA=3,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__.
P
①不存在
PB-PA=AB=6
P
②存在
(4-x) -[x-(-2)] =3
x
x=-0.5
③不存在
PB<PA
P
-0.5
例2. 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l)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用含t的式子表示);
(2)动点H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H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与H相遇
问题三:数轴上双动点的情况
例2. 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l)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_(用含t的式子表示);
-6
8-5t
x
8-x=14
x=6
P
y
8-y=5t
y=8-5t
5t
例2. 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2)动点H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H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与H相遇
P
H
等量关系是?
SP+SH=14
5t+3t=14
t=
找等量关系
列方程
5t
3t
14
例2. 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2)动点H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H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与H相遇
解:设点P运动t秒后与H相遇,依题意有:
5t+3t=14
解得:t=
答:点P运动 秒时与H相遇.
例2. 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2)动点H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H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H
变式
P
H
等量关系是?
SP=SH+14
5t=3t+14
t=7
5t
3t
14
例2. 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2)动点H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H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H
变式
解:设点P运动t秒时能追上H,依题意有:
5t=3t+14
解得:t=7
答:点P运动7秒时能追上H.
1.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1)求AB中点M对应的数是______;
(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
学以致用
40
(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
学以致用
解:设t秒后P和Q相
遇,依题意有:
6t+4t=100-(-20)
解得:t=12
∴C点表示的数为:100-6×12=28
∴C点表示的数为28.
-20+4×12=28
2.已知M、N在数轴上,M对应的数是-3,点N在M的右边,且距M点4个单位长度。点P、Q是数轴上两个动点;
(1)直接写出点N所对应的数_____;
(2)当点P到点M、N的距离之和是5个单位时,点P所对应的数是____________;
(3)如果P、Q分别同时从点M、N出发,均沿数轴向左运动,点P每秒走2个单位长度;点Q每秒走3个单位长度。当P、Q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时,点P、Q对应的数各是多少?
1
-3.5或1.5
(3)如果P、Q分别同时从点M、N出发,均沿数轴向左运动,点P每秒走2个单位长度;点Q每秒走3个单位长度。当P、Q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时,点P、Q对应的数各是多少?
解:设t秒时P,Q相距2,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点Q未追上点P时,
3t+2=2t+4
解得:t=2
∴点Q表示的数为:1-3×2=-5
点P表示的数为:-5-2=-7
-3-2×2=-7
(3)如果P、Q分别同时从点M、N出发,均沿数轴向左运动,点P每秒走2个单位长度;点Q每秒走3个单位长度。当P、Q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时,点P、Q对应的数各是多少?
②当点Q已经追上点P时,
3t=2t+4+2
解得:t=6
∴点Q表示的数为:1-3×6=-17
点P表示的数为:-17+2=-15
综上所述,点P,Q对应的数为-5,-7或-17,-15.
-3-2×6=-15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1.数轴上已知大小的两个数表示的点之间的距离为:大的数-小的数;
2.会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分类讨论和方程来解决数轴中的动点问题。
1.已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8和20,点P,Q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P点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长度,Q点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t秒.
(1)点P向右运动,Q点向左运动,当t为何值时,P,Q两点之间距离为8?
(2)若P点和Q点都向右运动,多少秒后,P,Q两点之间距离为8.
课后巩固
1.已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8和20,点P,Q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P点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长度,Q点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t秒.
(1)点P向右运动,Q点向左运动,当t为何值时,P,Q两点之间距离为8?
解: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P,Q相遇之前相距8:
3t+t+8=20-(-8)
解得:t=5
②P,Q相遇之后 相距8:
3t+t-8=20-(-8)
解得:t=9
综上所述,当t为5或9时,P,Q相距8.
1.已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8和20,点P,Q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P点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长度,Q点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t秒.
(2)若P点和Q点都向右运动,多少秒后,P,Q两点之间距离为8.
解: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P追上Q之前相距8:
3t+8=20-(-8)+t
解得:t=10
②P追上Q之后 相距8:
3t=20-(-8)+8+t
解得:t=18
综上所述,10s或18s后,P,Q相距8.
2.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⑴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则点P对应的数为______;
⑵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
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⑵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存在,理由如下:
①当点P在点A左边时,PA+PB=5
∴-1-x+3-x=5
解得:x=-1.5
②当点P在点B右边时,PA+PB=5
∴x-(-1)+x-3=5
解得:x=3.5
综上所述,X的值为-1.5或3.5.
2.已知M、N在数轴上,M对应的数是-3,点N在M的右边,且距M点4个单位长度。点P、Q是数轴上两个动点;
(1)直接写出点N所对应的数_____;
(2)当点P到点M、N的距离之和是5个单位时,点P所对应的数是____________;
(3)如果P、Q分别从点M、N出发,均沿数轴向左运动,点P每秒走2个单位长度,先出发5秒钟;点Q每秒走3个单位长度。当P、Q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时,点P、Q对应的数各是多少?
1
-3.5或1.5
(3)如果P、Q分别从点M、N出发,均沿数轴向左运动,点P每秒走2个单位长度,先出发5秒钟;点Q每秒走3个单位长度。当P、Q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时,点P、Q对应的数各是多少?
解:设t秒P,Q相距2,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点Q未追上点P时,
3t+2=2(5+t)+4
解得:t=12
∴点Q表示的数为:1-3×12=-35
点P表示的数为:-35-2=-37
-3-2×(5+12)=-37
(3)如果P、Q分别从点M、N出发,均沿数轴向左运动,点P每秒走2个单位长度,先出发5秒钟;点Q每秒走3个单位长度。当P、Q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时,点P、Q对应的数各是多少?
②当点Q已经追上点P时,
3t=2(5+t)+4+2
解得:t=16
∴点Q表示的数为:1-3×16=-47
点P表示的数为:-47+2=-45
-3-2×(5+16)=-45
综上所述,点P,Q对应的数为-35,-37或-47,-45.(共10张PPT)
微专题
双 动 点
——之“瓜豆原理”
引例
1.(2020·江苏泰安)如图点A,B的坐标分别为A(2,0),B(0,2),点C为坐标平面内一点,BC=1,点M为线段AC的中点,连结OM,则OM的最大值为( )
A.+1 B. +
C.2+1 D.2-
1
问题1:C点的运动轨迹是什么?
问题2:那么M点的运动轨迹呢?
我们仿照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描出一些M点的位置,然后再来判断.
思考:这些点形成的图形大致是什么形状?
那么M点到底在小圆的什么地方,OM的值最大呢?
经过小圆圆心时,OM最长
一箭穿心
E
M1
M2
AM1=-
AM2=+
M1M2=AM2-AM1=+ -(-)=1,EM1=
AE=AM1+EM1=-+=
即:E为AB中点
OM=OE+EM=+
C2
C1
主动点
因为C点运动,M点被动跟随C点才运动的,因此M点称为“从动点”.
定点
1
这类题目有一些什么特点?
要点一:有主动点,从动点,定点;
要点二:①主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与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比是一个定值,即AC:AM是个定值,这里AC:AM=2:1;
②主动点与定点连线,及从动点与定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是一个定角,即:∠COM=0°
定比
定角
要点三:从动点的轨迹跟随主动点的轨迹,即主动点C的运动轨迹是圆,那么从动点M的轨迹也是圆.
主动点
瓜
从动点
豆
定点
根
“瓜豆原理”
豆随瓜
应用
1.如图,在Rt△ABC中,∠ACB=90°,AC=10,BC=8,点D是BC上一点,BC=3CD,点P是线段AC上一个动点,以PD为直径作⊙O,点M为的中点,连接AM,则AM的最小值为______.
A
P
C
D
B
M
2.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D是□OABC的对角线OB的中点,OA=8,OC=4,∠COA=60°,点E是OC边上的任意一点,连结DE,将DE绕点D逆时针方向旋转90°到DF;
(1)点E是OC中点时,求点F的坐标;
(2)如图2,当点F恰好落在OA边上时,求AF的长;
(3)当点E从点O运动到点C的过程中,线段FA的最小值为______.(直接写出答案)
x
y
o
A
B
C
D
E
F
x
y
o
A
B
C
D
E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