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 观察图片中获得感性认识增强想象力。同时注意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转化。
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由发表见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培养学生对诗的热爱明白诗的表达是以简练的语句表达最丰富的含义。
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提倡的是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和社会现实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去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不明白的时候不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去辨别方向,当学生在困难时教师又要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 用师生互动的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发言,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3. 教学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观察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强化指导矫正。
通过讨论推迟告诉学生答案,给学生更多机会并尽可能在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总结答案。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前期教学效果。
三、教学和活动过程
( 一)教学准备阶段
1. 通过写春的诗句引入体会不同的写春语句,并由此引入多媒体画面感受诗中所提的春的景象。
2. 因为授课时是在春季,可使学生在上课的前几天注意观察周围春的气息。
(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是语文教学活动教材中的《 钱塘湖春行》 45 分钟内讲解,要求学生 5人一组,小组中包括组长 1 名,中心发言人 1 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引导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希望每小组的人数一样。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多学科综合能力,会操作多媒体。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 三)大体分为六个板块
第一板块: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春天的感受自主发言,引入各种各样描写春天的诗。( 略)
第二板块:用多媒体展示《 钱塘湖春行》中春的风貌并随之呈现诗文。
提问:
1. 钱塘湖春行中写了什么时节的景物 经小组讨论得出答案:为早春的西湖之景。
2. 颔联、颈联用四种景物描绘出西湖的初春风光“ 早莺争树、新燕衔泥、杂花丛生、浅草平铺”。
3. 谈一谈对本文的感受对不同的春的体会。
以上 3 个问题主要通过生生互动,小组讨论获得答案。
第三板块:设置开放性问题采取师生互动分析课文。
1. 前两句诗用近视远视之景体现出“ 春行”的特点,着重带领学生品味“ 孤山寺、贾亭、水面、云脚”这四个名词虽未用动词,但经作者巧妙安排使读者感到诗人在游览观赏西湖,既包含有动感的“ 行”又体现出景物环境的“ 春”。
2. 中间四句话着重欣赏对仗的用法,为描写初春景象早莺在暖树中飞来飞去。
而且,“ 几处”是初春景象,“ 谁家”二字表明也不普遍,二句写的是寒冬已过,万物刚刚复苏的初春特有的景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写从仰视转为俯视,由动物变为植物,带领学生注意这些细节描写。
3. 本诗的最后两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品味“ 爱”字是诗人观感的直接抒发是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心情的表现。西湖美景包括自然造化,也有人间雕琢。诗人之爱,既有对自然的美的爱,也有对生活之美的热爱。
4. 诗的特点要分析它的结构严谨、观察细致、语言清晰明丽。这一板块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对诗有深刻理解。
第四板块:鼓励学生自我品味、自我总结,发表心得及收获。
第五板块:
1. 《 钱塘湖春行》是通过哪些景物描绘西湖风光?
( 答案:通过“ 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描绘了西湖风光。)
2. 判断《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歌咏西湖的诗。作者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某一种景物,而是从总体上着眼描写湖上蓬勃的春意。为此,采用了两种写法:一是行进中展开景物描写,二是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的方法。答案 ( 正确 )
第六板块:1. 课后 326 页第一题2. 《 钱塘湖春行》诗中“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来到白沙堤,久久不忍离去,并发出赞叹: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请发挥想象用 100 字描述一下白沙堤的景色。
四、课后反思
1. 本节课中,小组讨论以及师生互动较多,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较容易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解决较复杂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既使学生主动学习,又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足够深刻。
2. 采用多媒体让学生拥有感性认识,丰富视觉,提高大家对诗的兴趣,使课堂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