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 第三册 课程配套资料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概念阐述】
1.三民主义
孙中山所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在同盟会的政纲中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19世纪20年代,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了新的历史特点,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2.毛泽东思想
是指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丰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邓小平理论
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主要体现在1978年 ( http: / / baike. / view / 286309.htm" \t "_blank )中国共产党 ( http: / / baike. / view / 1893.htm" \t "_blank )十一届三中全会 ( http: / / baike. / view / 20084.htm" \t "_blank )之后邓小平 ( http: / / baike. / view / 1833.htm" \t "_blank )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中国共产党将该理论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2年为基本理论命题提出的阶段;1982—1987年为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时期;1987—1992年为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1992—1997年为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时期。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涉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问题等诸多方面。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重要纲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实事求是
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精髓,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不断发展,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史料解读】
史料1: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6月)
解读:
这是孙中山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通过中日之间比较的结果,认识到变法维新的重要性,在中国实行变法维新,实现国家富强。
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的孙中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已经在考虑国家困境,对清政府抱有希望,尚未实现从改良向革命的转变。
史料2: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解读:
必须通过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就是在中国废除专制、实现共和。
这句话反映了孙中山认识到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希望向西方学习,在中国通过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走上民主富强道路。
史料3: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解读:
这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的一段话,认为专制统治和列强侵略是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必须立刻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加以解决。民生问题并不是很严重,还不是中国大患,所以在应对中国的问题时,可分轻重缓急分别处理。
这段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当时中国国情的认识,并提出三民主义作为解决方法,在三民主义的实行过程中,又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分轻重先后,表明孙中山既是一位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实践家。
史料4: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解读:
中国革命的目的是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翻满洲人的专制统治,推翻君主的专制统治,推翻富人的专制统治。
这段材料说明了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具体解释。
史料5:国民党之民族主义,其目的在使中华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解读:
这是引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关于民族主义的一句话。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孙中山已经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中关于民族主义不仅仅是推翻满洲人的统治,孙中山在认识到列强对中国侵略带来的危害,在认识到军阀背后列强的支持后,已经把推翻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作为新的目标。所以。这段材料实质反映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关于民族主义内容的新发展。
史料6: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1924年)
解读:
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军阀在列强支持下不断混战。所以,要实现中国的统一和平,必须排除外来列强势力。
这是1924年时孙中山的一段言论,说明他已经对当时的中国国情有了清楚的认识:列强及其支持的军阀是阻碍中国统一和平的势力,在反对军阀的同时还必须反对列强的干涉。这是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欢迎会上的公开演说,更表明了他排除外来势力的决心。
史料7: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解读:
1925年孙中山逝世前留下了三封遗书,分别是家事遗书、政治遗书和致苏俄遗书,这段材料来自致苏俄遗书。
在这段材料里,孙中山表达了希望与苏俄进行长期的合作,继续完成中国的民族革命,实现中国的真正独立。说明孙中山在晚年已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
史料8: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政治遗书》(1925年3月)
解读:
这是孙中山逝世前留下的政治遗书,对他的一生的革命进行了经验总结:必须发动人民群众,必须联合苏俄等国家,才能在中国完成革命的任务,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
史料9: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解读: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
这段材料强调认清中国国情对解决革命问题的重要性:必须以国情为基本依据。实质是毛泽东思想精髓的体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的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史料10: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解读:
材料强调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结合对我们党的理论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精髓。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才能摆脱毛泽东错误思想的束缚,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难点辨析】
1.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据思想渊源的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3.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科学判断当今国际局势和党的历史地位,科学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分析党的现状,科学总结党成立以来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我们党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思想,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使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最概括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由先进生产力决定、由先进文化引导、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基本原理,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说明了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广泛的群众支持,才能确保正确方向并得以实现。
【图说历史】
图1:《<民报>创刊号书影》(教材第64页)
“书影”所指的不仅是书的封面图案,还可以包括内页和封底。一般来说,书影所起的作用是向读者展示和介绍一本书的样式,尤其多用于古籍的珍本展示。现在出版书影的目的主要是为版本目录学研究之用。
《民报》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最著名的刊物。创刊于1905年11月26日。编印发行于日本东京。以刊载政论文章为主,分为论说、时评、译丛、谈丛、纪事、撰录等栏目。稿件大多由本社成员撰写或编译,偶尔也刊载一些来稿。《民报》以孙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义为宗旨,极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并以颠覆现今之恶政府、建设共和政体、土地国有、维持世界真正之平和、主张中国日本两国之国民的联合、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六大主义为办刊方针。《民报》并不专横地要求刊登的文章与自己的办刊宗旨保持高度一致,故能兼容并蓄不同观点的文章,除发表一些内部有争议的文章外,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俄国1905年革命等,办得极有生气。 《民报》发行后立即风行国内外。创刊号初版印刷六千册,国内销出三千余册,后七次重版;其他各期也常常加印四五版,销数达四五万册。
图2:《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教材第66页)
1924年1月20—30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孙中山、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等国民党元老和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等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孙中山在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阐述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思想。大会正式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决定,还通过了含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思想的大会宣言和决议。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图3:《孙中山赴浙江海宁观潮后题词》(教材第66页)
“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原指天道和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后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指依顺他的就能昌盛,违逆他的就遭灭亡。
这幅题词是孙中山1916年到海宁观潮后返沪而题,现已被刻碑置于兰州白塔山“兰州碑林”之内,成为历史的见证。孙中山的题词体现了他顺应历史规律,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
图4:《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原题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 这篇文章成为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军事理论著作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图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图是毛泽东在1930年1月5日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信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评了林彪的错误思想。毛泽东在给林彪的这封信中,实际上已经开始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的思想,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斗争所做出的新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大发展。
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做了删改。
图6:《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教材第70页)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并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图7:《邓小平的题字》(教材第75页)
邓小平把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邓小平一直坚持这一指导思想。邓小平“实事求是”的题词,反映了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高度关注。
图8:《中国十二大的解读》(教材第82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11日在北京召开。邓小平 ( http: / / baike. / view / 1833.htm" \t "_blank )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他高度地评价了这次大会的历史地位,认为这次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他还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 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习题荟萃】
一、选择题
1.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他提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 ( )
A.理性主义 B.人文主义
C.三民主义 D.布尔什维主义
2.《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3.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 ( )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故应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社会主义 D.民生主义
5.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 )
A.兴中会誓词 B.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北上宣言
6.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 ( )
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7.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9.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其形成标志是 ( )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提出
B.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提出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0.某班开展主题为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探究活动,收集了很多材料。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材料是 ( )
A.《文学革命论》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井冈山的斗争》 D.《新民主主义论》
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 , 以及 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③邓小平理论,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12.胡锦涛在报告中明确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 ( )
A.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B.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C.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的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
——《全球社会学》
(1)材料一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说出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
(4)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
(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的观点的认识。
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C 6.C 7.C 8.B 9.A 10.A 11.D 12.C
13.(1)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2)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3)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4)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该联合苏俄。(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存在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14.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短期内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超额完成。(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 (3)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伟人黄帝
12
1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