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知识梳理型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难点: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领先世界,涌现了许多世界第一,同学们可以说说有哪些吗?
这些科技成就中,以四大发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世界的影响为最大,特别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被称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发明。今天我们就以四大发明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四大发明为代表
(一)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① 秦汉时期:竹木简牍和丝织品;
② 西汉;可能发明书写用纸;
③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
④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意义:
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① 战国——司南
② 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2.指南针的传播: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1)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①北宋和南宋的书籍里有中国海船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进行航行的记载。
②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③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发明历程:涉及因素:
(1)实践经验:①炼丹制药;②冶金实践: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2)知识积累: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人教版)
2.火药的应用
(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2)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多种火药配方。
(3)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影响:
(1)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2)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四)印刷术的进步
1.印刷术的进步:
(1)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868年)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①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泥活字)。
②作用: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3)活字印刷术的改进:
①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
②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应用。
2.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1)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14世纪末欧 ( http: / / www.21cnjy.com )洲出现了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刷书籍。
(2)推动了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影响
(1)传播:通过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欧洲传播。
(2)影响:
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推动远洋航行。
火药:推动武器的发展。
促进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发展。
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想、对外和民族交流、科学家个人角度去分析。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7.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1.经济:自然经济的束缚。
2.政治: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3.思想文化:文化专制的禁锢。(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4.对外:“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四、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参考教案
一、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认识文学领域中诗词曲赋等各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形式的风格和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色。
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并对学生在参与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求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说明推荐的理由。利用学生出于爱好而积累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赏析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时期的文学的基础知识
难点:不同时代文学发展的特色
三、教学流程
自主学习
1、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结《诗经》分哪三部分?它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艺术特点:它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2、楚辞的代表人物是谁?代表作品有哪些?
屈原。作品:《离骚》《九歌》《天问》。
3、什么是汉赋?两汉赋的艺术特点分别是什么?
赋:是从骚体中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有的文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文巧多智的特色。
西汉:借物抒怀,意境深沉;汉武帝时气势恢弘、词藻华美。
东汉:摆脱了长篇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4、唐诗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列举两位最杰出的代表并简要介绍他们诗的特点。
表现: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丰富,在不到300年时间里,2300位诗人留下诗作5万首。
代表及特点: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风狂放炽烈火,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被称为“诗仙”。杜甫:诗风凝重与沉郁,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他有“诗圣”之称,作品有“诗史”之说。
5、说说词的起源并列举四位著名的宋词作者
起源: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唐代民间就已流行这种能够合乐歌唱、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
作者:柳永、苏轼、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等。
6、什么是元曲?元杂剧最著名的作家有谁?
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剧曲”和“散曲”。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朝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它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作家:关汉卿
7、明清时代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你能举出名家名著吗?
(1)“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2)“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3)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4)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合作学习
8、简述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西周至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战国:楚辞体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两汉:汉赋成为两汉的文学主流形式。
唐朝:唐诗创作中李白和杜甫成为历代诗人们学习的典范。
宋代:宋词中豪放派和婉约派相映生辉
元代: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大类。
明清:小说描绘出人情世俗的社会现实。
延伸学习
9、中国文学博大精深,而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又各有千秋,互有长短,只有继承和发展,才能进步。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写一篇读书笔记。
四、本课测评
1、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它主要是(A)
A、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B、贵族宴饮是演唱的乐歌
C、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D、宫廷祭祀时演唱的赞歌
2、以下著名诗人、词人,其作品风格属于浪漫主义的有(B)
A、屈原、杜甫
B、屈原、李白
C、苏轼、杜甫
D、屈原、孟浩然
3、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①苏轼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②他拓展了词的内容
③他通过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来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④苏轼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词,即歌词,是产生于唐朝前期流行于中唐以后的新体诗。到北宋时期,由于城市生活的繁荣,出现了许多以描写城市风貌的作品。其代表人物是(C)
A、苏轼
B、黄庭坚
C、柳永
D、秦观
5、下列关于《诗经》的叙述错误的是(D)
A、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它是整齐的四言体诗歌
C、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首
D、西周时贵族才能接受教育,所以《诗经》表现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的情感
6、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星光万丈,著名诗人比比皆是,有“诗仙”“诗圣”“诗魔”“诗鬼”等称号,其中被称作“诗圣”的是(B)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贾岛
7、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是(A)
A、《封神演义》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8、以下对“三言二拍”的介绍,错误的是(C)
A、这五本书都是由短篇小说组成
B、这些小说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
C、这五部小说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D、这些书都用当时的白话文创作
9、描绘知识分子、官僚及乡绅的生活和心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的是(A)
A、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B、曹雪芹的《红楼梦》
C、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D、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10、汉武帝时司马相如的汉赋词藻华丽,主要反映了(A)
A、封建国家的繁荣昌盛
B、丰富的民间社会生活
C、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D、人民的悲惨生活
五、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反思: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疑问与建议:
教师教学反思:《中国的古代艺术》参考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应当比较全面地体验古代艺术的各种形式,认识其丰富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学手段。通过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内心的艺术情操。
通过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灿烂辉煌,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音乐艺术等多中表现形式。
二、难点: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在了解古代艺术发展原因的时候,要从古代社会的各个角度去分析。了解政治、经济、思想、民族交往、对外关系、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去了解艺术发展的原因。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色,共同交汇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的长河。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P28学习思考:“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
这段话记录的传说有什么意义?
答案:“天雨粟,鬼夜哭”,说明文字的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威力。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经验得以流传,使得人类的智慧得以发挥。人类将摆脱以往的愚昧和黑暗。有关“仓颉作书”而导致异象的传说,说明了文字出现在文明史上震撼性的冲击,也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
以上这段材料反映了书法艺术的高超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
一、书法
1.含义、特点及起源
(1)含义: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特点:书法艺术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且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形态美、动态美、意境美)
(3)起源:起源于绘画,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称为“文字图画”。
2. 汉字形体的演变
(1)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其中,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行书和草书是辅助字体。
(2)汉字的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3.书法的主要字体及特点:
五种主要书法字体简表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小篆 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楷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总结:书法风格的因素:(1)社会环境 (2)个人性格 (3)书法材料的进步
4.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1)自发阶段:魏晋以前,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2)自觉阶段:魏晋时期,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和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书法日臻成熟,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5.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简表
朝代 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秦代 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 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 赵孟頫,创立赵体
明代 文征明、董其昌
6、P28学习思考:在当今汉字输入有电脑、美术字库丰富多彩的时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有价值何在?
答:有。中国传统书法不仅有传递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文化的功能,还有修身养性的价值。有助于提高人们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有助于潜移默化增加自身修养,提高品德的功效。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舍弃的民族文化遗产。
二、绘画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即中国画)。
1.中国画: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
2.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1)地位: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2)艺术特点: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②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③注重诗意
3.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1)地位: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2)艺术特点: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③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的是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4.其他:人物画 、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5、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①书画同源。 ②写意传神。③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 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④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品一品“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会觉得她更为可爱。她上面的笔划,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笔划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2008”更浸透着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这一切,既浓缩了我国古代印章由字而画的发展轨迹,也诠释了我国古代哲学力求中庸的主流观点。这些,再加上象征中国的红色印泥和巨型方印,使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积聚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富足的文化精髓。
三、音乐
1.上古先秦时期的音乐
①自黄帝时代至周代,诗、舞、乐三位一体的“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②在河南舞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距今约9000年的“骨笛”,七孔规制,有完整的七声音列;③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2400年的青铜编钟等乐器,钟上铭文记载着丰富的上古乐理。
2.汉、唐时期的音乐
①秦汉设立乐府机构;②东晋:形成清婉、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腻、柔美的南国“清商乐”;③南北朝、隋唐时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热潮,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
3.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
①戏曲音乐繁荣;②器乐艺术发达,形成了古琴、琵琶、筝、三弦、唢呐、笛、箫等乐器独奏艺术门类;③产生出诸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等一大批名曲。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阶段特点
依照音乐形态的变化,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划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三个阶段。上古先秦时期,以钟磬乐为代表的乐舞占据主流,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就是充分的例证。汉、唐时期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占据中心地位。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以说唱、戏曲为主的近世俗乐得到迅速发展,宫廷歌舞渐趋衰落,戏曲则逐渐形成了在音乐中的中心地位。
四、舞蹈
1.宫廷舞蹈的发展历程
萌芽→产生→发展→鼎盛→衰落:明清时期
2.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代→两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
◆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及兴盛原因:① 由于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在形式上瑰丽多彩;②民间舞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③民间舞蹈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喜、怒、爱、憎的感情。
五、戏曲
1.戏曲的发展历程
(1)历史渊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杂技歌舞,都与后来的戏曲具有较密切的渊源关系。
(2)初步形成: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3)元:杂剧的兴盛。原因:①元朝对艺人的保护政策 ② 因为科举制的停考,部分文人投身于民间艺术③吸取前带的精华
衰落:①科举制的恢复 ②元杂剧模式过于呆板
(4)明:传奇剧的繁荣:①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宋元南戏+元杂剧的艺术成分。②四大唱腔:逐渐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其中,昆山腔经艺人精研细磨形成“水磨调”
(5)清朝: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形成: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并吸取昆曲等其他剧种的艺术优点而成
推广: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特点:①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②生、旦、净、丑四大行当;③唱、念、做、打有机结合;④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的动作
2、P32学习思考:为什么戏曲产生后能够取代乐舞,在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答案提示: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灵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形式多样。表演方式继承了音乐、舞蹈以及传统百戏的诸多手段,因而受到民众的喜爱。市民经济的发展,也为戏曲的完善和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统治者因个人喜好为基点的提倡,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3、P32学习思考:为什么中国戏曲表演具有强烈的舞蹈美感 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中国的戏曲表演从艺术渊源来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舞蹈有紧密的文化联系。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戏曲产生和成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P32材料阅读与思考:“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孔子:《礼记·乐记》
孔子认为音乐和政治是相通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答案:同意。艺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形式,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存在有所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说法是成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举例说明:周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礼”和“乐”相结合,成为政治规范的象征。“乐”,也是政治文化构成的一部分。
〖小结〗
1、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
①政治:政策的宽松,统治者享受生活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繁荣;②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教育: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④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⑤对外关系: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总:批判继承;创新发展
具体:①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加以珍惜、保护;②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③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只有民族性的文化,才有世界性)
【作业】
《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