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宋代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五年(1135年),赐进士出身。其词语言清畅俚俗,多写隐居生活的闲适放浪;南渡后,也有感怀、愤激之作。有《岩壑老人诗文集》,已佚。今存词集《樵歌》。
背景链接
本词选自《樵歌校注》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相见欢,词牌名。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促南逃至金陵(今江苏南京),总算暂时获得喘息之机。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楼时所作。
读诗歌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zān yīnɡ)散,几时收?试倩(qìnɡ)悲风吹泪/过扬州。
读懂诗意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词语解释
【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诗意:
在金陵城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江天万里,阳西下长江滚滚东流。
[赏析]
词的上片写景。词人登上高楼,眼前展现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滚滚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但这些景物又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金人侵占中原,靖康之难导致国破家亡,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词人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
21世纪教育网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词语解释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是帽带。
【收】收复国土。
【倩】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诗意:
金人侵占中原,达官显贵流散,什么时候能收复国土?想请悲啸的秋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
[赏析]
词的下片抒情。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这泪不只是悲秋之泪,更是忧国之泪,表现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感人至深。
诗文主旨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对朝廷苟安、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斥责,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课后练习
(1)写词人在秋天登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登楼远望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3)眼前景不由得让词人联想到国土沦陷,表现他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的句子是“_________”。
(1)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3)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4)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2.朱敦儒《相见欢》词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描绘了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向东流去,呈现出一派苍凉沉郁的景象。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三句中“簪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三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代。
代指达官贵人。词人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丧国之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