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
梦回繁华
“天街上尽列珠玑,小巷内遍盈罗绮”
看了题目“梦回繁华”,你会联想到什么?
当下柴进、燕青两个入得城来,行到御街上,往来观玩,转过东华门外,见往来锦衣花帽之人,纷纷济济,各有服色,都在茶坊酒肆中闲坐。
且说柴进离了酒店,直入东华门去看那内庭时,真乃人间天上,但见:祥云龙凤阙,瑞霭罩龙楼。琉璃瓦砌鸳鸯,龟背帘垂翡翠。正阳门迳通黄道,长朝殿端拱紫垣。浑仪台占算星辰,待漏院班分文武。墙涂椒粉,丝丝绿柳拂飞甍;殿绕栏,簇簇紫花迎步辇。恍疑身在蓬莱岛,彷佛神游兜率天。
夜来取路转入封丘门来,遍玩六街三市,果然夜暖风和,正好游戏。转过马行街来,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四个转过御街,见两行都是烟月牌,来到中间,见一家外悬青布幕,里挂斑竹帘,两边尽是碧纱窗,外挂两面牌,牌上各有五个字,写道:“歌舞神仙女,风流花月魁。”穿出小御街,径投天汉桥来看鳌山。正打从樊楼前过,听得楼上笙簧聒耳,鼓乐喧天,灯火凝眸,游人似蚁。
——《水浒传》
什么原因只能到梦里去找寻繁华?
靖康之耻
又称靖康之乱 、靖康之难 、靖康之祸、靖康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宋徽宗的题名来自《后汉书·班彪传》,“清明之世”指东汉光武帝年间。当时经过西汉末年的衰落和绿林、赤眉的战乱后,社会逐渐安定,生产恢复,各方面生机勃勃。所以宋徽宗把自己治下的汴京比作光武中兴、太平盛世,那是在自我表扬。
宋徽宗题名《清明上河图》是什么意思
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汴梁 田畴 沉檀
遒劲 枋 春寒料峭
长途跋涉 舳舻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biàn)
(chóu)
(qiú jìng)
(tán)
fāng)
(qiào)
(bá shè)
(zhú lú)
(
(zhǒng)
(luò yì)
预习检测
内忧外患:
春寒料峭:
长途跋涉:
络绎不绝:
摩肩接踵:
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
形容初春的寒冷。
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肩并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自读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画思维导图,理清说明顺序,明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
4.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介绍这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
课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由宋朝城市的发展繁荣,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第二层(第2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生平,并引出画作的背景,呼应题目——梦回繁华。
第三层(3--5自然段).具体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理清层次结构
就全文而言,使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2.本文的说明顺序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用: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疏林薄雾
农舍田畴
春寒料峭
毛驴驮队
乘轿权贵
长途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
汴河上一拱桥……热闹非凡
汴河是孔道,是枢纽……一片繁忙景象
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一应俱全
画面开卷处
画面中段
后段
思路明晰之《清明上河图》内容
是汴京近效的风光
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船正在放倒(船上)
桥上,桥头(船下)
一幕成为高潮
是汴河市区的街道
各类店铺……应有尽有
街上行人……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空间顺序
整体——————————————---局部
远——近
整体————局部————整体
整体——局部
开卷处 汴京近郊
画面中段 汴河两岸 拱桥
画面后段 汴梁市区
汴京近郊
汴京近郊
汴河拱桥
汴梁市区
汴梁市区
3.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①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逐一介绍,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进入大道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②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顺水行驶的船,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③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
第4段介绍说明画作内容时,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画卷后段”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说明。
3.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
举例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
列数字:纵25.5,横525。
作引用:后习绘画
摹状貌: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
打比方: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
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课堂小结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 北宋时 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把它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反馈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遒劲(qiú) 绢本(juàn) 春寒料峭(qiào)
B.田畴(chóu) 覆灭(fǔ) 摩肩接踵(chǒng)
C.汴梁(biàn) 舳舻(zhóu) 长途跋涉(sè)
D.纤夫(xiān) 握篙(hāo) 络绎不绝(yì)
A
2.下列成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出心栽 内忧外患
B.俯仰生恣 眼花瞭乱
C.一应具全 舳舻相接
D.持之以恒 孜孜不倦
D
反馈检测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星期天,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热闹极了。
B.经过半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习家池。
C.那是一个阴冷的漆黑之夜。春寒料峭,风雨凄凄。
D.在展出的各幅画前无不人头攒动,尤其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观看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B
反馈检测
4.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宋汴梁商业 ,除贵族 外,还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 。 ,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A.密集 聚集 活跃 由此
B.繁盛 聚集 活跃 由此
C.繁盛 居住 丰富 因此
D.密集 居住 丰富 因此
B
反馈检测
5.写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 )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 ( )
(3)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 ( )
举例子
反馈检测
列数字
打比方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2)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
反馈检测
(1)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不能去掉,“基本”表程度上的限定,是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大体一致,并不完全相同;去掉后,变成完全一致,与事实不符;“基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
不能去掉,“十分”表程度上的限定,说明画面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去掉后,语气减弱,与作者的原意不符;“十分”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