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4.设疑、点拨、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对联导入,熟悉作者
郭沫若先生写过一副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学生们猜一猜,这是写的关于谁的一副对联?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一)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正确的节奏;
(二)读出自己对诗歌体会到的情感。
(三)提出预习时存在的疑问。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 品读诗歌,把握情感
【望景】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一)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诗歌,想象一下诗人望见了什么?(圈画出意象,补充写作背景。)
1. 意象
明确:破败的国都、春天的长安城、茂盛的草木、落泪的花、让人心惊肉跳的鸟叫声、连绵的烽火。
2.提问:通过“国破”、“烽火”两个词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情况下?
明确:战争。
补充写作背景:
根据史料记载,经过安史之乱,唐朝人口由5300万,锐减至1700万,有将近3500多万人口在战乱中死去。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长安百万人口四散逃难,长安这座繁华都城为之一空。诗人在逃难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押解回长安,困居长安一年之久。这首诗就是诗人困居长安时所作。这时诗人妻离子散,国破家亡。
(二)再次朗读诗歌,结合历史背景,你们脑海里出现了几幅画面?
1.教师示例: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通过抓“破”和“深”这两个字,让学生去想象长安城一片荒芜的景象。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 使人触目惊心,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一片纷乱的场景;继而一个“深”字, 指城中的景物,荒草丛生,更进一步的说明了国家的败亡,令人满目凄然,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提问:“我”为什么会有“感时”和“恨别”的感慨?花又为什么溅泪?鸟又为什么惊心?
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是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泪水飞溅,鸟使我心灵惊悸。这两句以乐景写悲情,借景生情,移情于物,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
质疑:为什么这样一封薄薄的家书却抵得上“万两黄金”呢?
明确:“烽火”句照应“感时”句,“家书”句照应“恨别”句。“连三月”可见战祸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这两句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4.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提问:什么情况下,诗人会搔头?
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
明确:忧国、悲己。
当时的长安之景:战乱四起、生灵涂炭、亲人离散、土地荒芜、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望情】
提问:在这样的情景下,作者心怀怎样的希望?
明确: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实现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再读一读,体会诗人忧国思家的忧愁之情。
5.补充:安史之乱之前,杜甫在《丽人行》中就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以此让学生感受曾经的长安城的繁荣。)
明确:和平年代都城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四、拓展延伸,研究方法,升华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一)对比学习:
五、课堂小结
杜甫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首诗的。杜甫当时只有45岁,人到壮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春天景象,写了他的所见、所感、所思、所忧,充分地表了作者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当代爱国情怀的展现:与学生探讨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去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呢?(播放抗疫期间钟南山视频、展示英雄人物图片)。
六、作业布置
课后反复诵读《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经典古诗词,并背诵《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