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水(复习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核心考点集训(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单元 水(复习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核心考点集训(教科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07 23:3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复习课件
目录
/contents
单元思维导图
知识要点
目录页
01
单元思维导图
目录页
知识要点
02
一、水到哪里去了
1.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锅里冒出的“白气”)
2.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3.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4.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
5.用湿布擦黑板,黑板过一会儿变干了,湿的手变干了,都是由于水慢慢变成了水蒸气飞散到了空气中,这种现象叫蒸发。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
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7.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
8.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看不见,摸不着。
一、水到哪里去了
9.在任何温度下,水都会蒸发。
10.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
11. 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12.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潮湿的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到盒子内部的侧面和底面上有小水滴,这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13水蒸发的规律: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14.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
15.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透明、无色、无味、会流动
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液体
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气体
二、水沸腾了
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水沸腾时温度为100℃,即水的沸点是100℃(一个大气压下)。
3.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水会沸腾。
4.水沸腾时,水中和水面上会冒出很多气泡,气泡里含有水蒸气。
5.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6.通常,当水的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
7.沸腾时,温度不变。
8.温度计上的100℃是以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二、水沸腾了
9.水加热实验现象:
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10.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1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12.测量水温的方法:
①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②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
③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④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二、水沸腾了
13.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已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
②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酒精最少不少于 1/3;
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④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最好用火柴点燃;
⑤使用酒精灯时,要用外焰加热;
⑥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
⑦万一酒精撒出并燃烧,应立即用湿布或者沙子扑盖。
三、水结冰了
1.凝固:0℃时,水开始结冰,这一过程叫凝固(液态→固态)。
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维持在0℃。
3.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当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结冰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变。
4.水结冰时,水温降低,即水向周围放热;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5.冬天水缸冻裂的原因是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6.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7.在做水结冰的实验时,在水面处做标记是为了便于观察水结冰后的体积变化。
8.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快速降低温度。
9.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水、 透明、无色、无味、看得见、摸得着
不同点:水——液体、会流动、无固定形状
冰——固体、不会流动、有固定形状
四、冰融化了
1.融化:冰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固态→液态);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的温度慢慢升到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靠近冰块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3.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到全部融化成水之后,温度会慢慢升高。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5.用吸管或者吹风机给冰块吹热气,可以加快冰的融化。
6.其他条件相同时,冰融化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融化得越快,温度越低融化得越慢。
7.在相同条件下,冰激凌比冰块融化得更快一些。
8. 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
五、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溶解:像糖、盐这样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溶解。
2.水能溶解食盐、红糖、白砂糖、小苏打、味精、食用碱等,不能溶解沙子、石头、木屑、食用油等。
3.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得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4.白糖完全溶解在水中后,这杯水上下一样甜。
5.物质在水中可以溶解多少的能力称为物质的解能力。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一些。
6.常温下,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 18 克食盐,5克小苏打。
7.当食盐加到第8份时出现沉淀,说明食盐能溶解7份;当小苏打加到第3 份时出现沉淀,说明小苏打能溶解2份。
8.在做“探索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哪个更强”的实验时,除了两种物质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水量相同,每份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也相同)。
9.实验过程中,食盐或者小苏打要一份一份地加入,直到不能溶解为止。每次都要充分搅拌,且每次都要在完全溶解之后再倒入下一份物质。
六、加快溶解
1.搅拌、加热、压碎可以加快溶解。
2.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食盐溶解越快。
3.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4.物体的颗粒变小可以加快溶解,比如生活中的味精,咖啡,洗衣粉等都是很小的颗粒。
5.在做对比实验时,我们只能改变一个我们要对比的条件,控制其他条件相同。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6.在做“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时,我们只能改变水的温度,要保持水量和盐量等条件相同,食盐要同时倒入不同温度的水中。
7.在做“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时,我们在一个烧杯中不断搅拌,另一个烧杯不搅拌;要保持水量、水温和盐量等条件相同食盐要同时倒入水中。
七、混合与分离
1.沙子混进食盐里,如何将它们分离?
①溶解:用水分离沙子和食盐,食盐溶解于水中;
②过滤:用滤布或滤纸通过过滤,将沙子分离出来;
③蒸发:将盐水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水分蒸发后收集的白色颗粒就是食盐。
2.怎样分离木屑和铁屑?
①磁铁:利用磁铁将铁屑吸引出来,剩下的就是木屑。
②水:浮在水面上的就是木屑;沉在水底的就是铁屑。
3.我们把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放入水中搅拌,利用水来分离食盐和沙,主要利用了食盐和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沙子。
八、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1.很多物体都在变化,但很多变化之后,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比如水结冰,水还是水。
2. 橡皮泥可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纸张被折、撕扯后形状不同了,但这些变化和水的物态变化一样,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3.生活中大部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①空气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夏季轮胎、皮球不能充气太满。
②柏油路面,夏天高温下会变软。
4.将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它会重新鼓起来,这是因为空气会热胀冷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