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中物理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1.了解《列子》及寓言的相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继续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会探究质疑;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郑国(今河南郑州)人。列子生活在战国前期,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作家作品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hánɡ
sè
yū
yù
chénɡ
kuí fǔ
hè
jī běn
shuānɡ
chèn
jì
rèn
zēnɡ
zhū
任务一:诵读课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qū
sǒu
zēnɡ
kuì
wú
cuò
zēnɡ
shuò
rǔ
yōng
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
①(愚公)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⑤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尺=0.1丈,1尺=0.333米)
之:助词,的。
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译 文
任务二:读懂文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 塞,出入之
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且:将近。
惩:苦于。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汝:你,你们。
聚室而谋:聚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险: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指:直。
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译 文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献疑:提出疑问。
曾:“连……都……”。
如……何:能把……怎么样?
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诸:相当于“之于”。
以:凭借。
之:助词,的。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译 文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运 于渤海之尾。邻人
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肩负、扛。
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叩:敲、打。 垦:挖。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于:介词,到。
京城:复姓。
孀妻:寡妇。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之:代词,指他、他们。这里指愚公。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译 文
易,更替。节,季节。
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也太不聪明了。
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以:凭,靠。
叟:老年男子。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毛:指草木。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并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译 文
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
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
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长息:长叹。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若:不如,比不上。
弱子:幼儿,小孩。
虽:即使。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气词
穷匮:穷尽。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亡:没有。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但是山不会增加,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译 文
操蛇之神 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
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之:助词,的。
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已:停止。
帝:指神话中的天帝。
感:被……感动。
负:背。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他们不停地挖下去,便向天帝禀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译 文
厝:放置、安放。
陇断:山冈阻隔。
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无陇断焉
同“返”,往返。
同“慧”,聪明。
同“垄”,高地。
通假字
文言知识积累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寒暑易节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何苦而不平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方圆,指面积 今:方向
古:苦于 今:惩罚
古:更替 今:容易
古:指草木 今:毛发
古:担心 今:痛苦
古: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
今:曾经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肯定
往哪里,在哪里
有子存焉
且焉置土石
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代愚公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一词多义
介词,凭借
连词,来
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介词,到
介词,向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告知于帝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他们
取独,不译
河阳之北
跳往助之
汝心之固
面山而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头。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词类活用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帝感其诚。
杂然相许。
本在冀州之南。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其如土石何?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省略句
倒装句,谓语前置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固定句式,“如……何”,表示疑问的一种句式,译为把……怎么样
文言句式
移山的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是一个有“敢为人先”勇气的人;
是一个有造福子孙后代抱负的人。
移山的目标:
1、请细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评议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任务三:合作探究
聚室而谋:
愚公还善于调动他人的热情,争取他人的支持。
遇到的困难:
山体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遥远: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人力不足: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愚公是一个有决心、有毅力、懂坚持的人。
对于移山能否成功的问题,愚公这样说: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既肯定了客观事实的艰难,更看到了人力的伟大。他是一个有信心、有义无反顾的坚定、有大智慧的人。
愚公是一个目光长远,有远大理想,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的令人尊敬的老人。
愚公的形象:
2、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请再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愚公妻子
邻人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和其态度
智叟
愚公之妻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妻子的态度:关心,担忧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态度:嘲讽,阻止
对 比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智叟
遗男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以遗男与智叟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突出表现智叟的目光短浅、顽固不化。
细节描写:①“遗男”“跳往助之”,必然是得到了他母亲的同意,是出自真心,高高兴兴去的,可见愚公的伟大壮举得到众人的支持;②把孩子高兴的神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③和下文智叟的态度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比较遗男和智叟的言行和其态度
愚 公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 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智叟:顽固不化、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比较愚公和智叟的言行和其态度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思考: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①“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对比。
②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③“公”和“叟”的称呼也值得深思。“公”和“叟”带有一定的感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作者对人物的命名,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效果。
3、有人认为,愚公的做法实际上很愚昧,他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做法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比如搬家、修路等,而且他的做法还破坏了自然环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寓言故事本身就具有夸张性,不能光从表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作者是通过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古代人民在艰苦的自然生活条件下,渴望征服自然、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
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愚公的精神,而不仅仅是他的做法。
愚公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排除万难
不达目的
决不休止
4、本文以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山的神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采用神话结尾,使文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肯定了愚公的移山精神,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5、请再读课文,思考本文的寓意,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说说自己阅读本文的感悟和启示。
启示:
做事要有恒心毅力,不畏艰难险阻;
做事要善于利用集体力量,团队协作;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说话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有志者事竟成。
寓意: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改造客观世界。
毛主席曾引用这个寓言故事,把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比作两座大山,把共产党比作愚公,把人民比作天帝,指出“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任务四:课堂小结
写作手法
1.反衬
以两山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来衬托愚公形象。
2.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
遗男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
二山高峻和移山的人少力微的对比。
精卫填海
滴水穿石
绳锯木断
铁杵磨针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拓展延伸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①之山,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选自《山海经》,有删改)
【注释】①发鸠:古代传说中的山名。②柘(zhè)木:桑树的一种。③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④其鸣自詨(xià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⑤少女:最年幼的女儿。⑥堙(yīn):填塞。
课堂练习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其上多柘木/苔痕上阶绿
B.故为精卫/两狼之并驱如故
C.有鸟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女娃游于东海/达于汉阴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常 衔 西 山 之 木 石 以 堙 于 东 海 漳 水 出 焉 东 流 注 于 河
D
/
/
D
【答案】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3.你怎么评价“精卫填海”这一行为?(3分)
坚定执着,矢志不渝,持之以恒,不畏艰难,敢于与大自然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