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而有味------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淡而有味------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9 15: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淡而有味------《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一、整体把握
《昆明的雨》这篇文章是八上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是作者汪曾祺先生怀念昆明往事的一篇力作,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用“以小见大”的视角,以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展示了昆明的风土人情,倾诉了他对昆明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彰显了他浓厚的昆明情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我紧抓“雨”这一线索,由雨声引入;梳理文章脉络,发现标 题名为《昆明的雨》,文章内容却无一写雨,引发学生思考——所有的事物都是昆明雨季的产物、所有的事都以“雨”为背景;继而寻觅作者笔下是否每个事物都符合昆明雨季的特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结合补充资料(《昆明的雨》作于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代背景)分析“使人动什么情”后自然将情感凝聚到 “我想念昆明的雨”上,再继续追问“我想念的仅仅是昆明的雨吗?”至此,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情感就把握得非常清晰了。
二、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中昆明的雨和雨季中相关的人和景物的特点。
2、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 体会作者所说“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情感,感受文中展现出的温润、闲适、优雅的风土人情。
(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昆明的雨和雨季中相关景、事、物的特点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说“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情感
(三)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音频(雨声)——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到下雨天闲适、安静的氛围里。
教师提问:这样的雨声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引入课题:绵长的雨声让人感觉到闲适和沉静,也让人思绪万千。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 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这句话是汪国真先生说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位大师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昆明的雨》,看看在昆明的雨中,有着怎样令人难忘的故事。
任务一:默读全文,梳理文章思路。
任务达成入口:1.文章依次写了哪些内容?2.文章题为昆明的雨,写这些内容偏题了吗?梳理思路: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给宁坤的画——引出“昆明雨季”的话题,自然也引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怀想。
2—5:直接写昆明的雨季的特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6—9:昆明雨季的特产——倒挂着能开花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
10—11:与朋友在酒店小酌
提问:写这些内容偏题了吗?菌子,杨梅,缅桂花——受雨滋润的产物
明确:围绕“雨”的话题,写了昆明的雨、雨季中的景物、雨季中人的活动。
过渡:那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呢?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任务二:重点研读:昆明雨季的特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这是作者直接告诉我们的词汇,我们来搜寻一下文本,看看文章里的景物是否都符合这样的特点,请为这三个词分别做出注解,你从哪里读出来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亮:颜色鲜亮、天气爽朗、心境明亮(安宁、平和)
丰满:外在形态饱满、水分饱和、空气水分、拳头大的杨梅
使人动情的:思念之情、同学情谊、对战时难得的宁静生活的珍惜
过渡: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窥见平淡文字中的深情。那么,我们最后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
任务三:以小见大:情感凝聚我想念昆明的雨?仅仅是想念雨吗?
学生明确: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
结语:“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三、教学后记
在《昆明的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都以任务式贯通,并且设计了任务达成入口。分解每个大任务,学生们只要跟着思路去研读文本,就能轻松地完成任务。但也有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在研读“明亮”这一特点时,很多同学先找到“火炭梅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和“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反而忽略了对菌子颜色的描写,我就追问了一下“大家是不是都不喜欢吃菌子呀?所以直接跳过了这一段”,结果还真有大半同学点了头,在这样的追问和提示下,同学们很快关注到了这个点。最难的问题在于“使人动情的”——动了什么样的情,大多数同学能感知到对昆明的思念,但是会忽略掉文章的写作时间,小部分了解历史的同学能关注到“西南联大”,但是也很难与情感把握起来,因此,在研读这个问题时,我补充了背景资料,同学们很快能发现,这样宁静生活在战争背景下是多么难得啊。有了这样的认知后,这堂课就进入了尾声:真正的温暖是从苍凉和苦难中生成的,如果没有经历过战乱时期颠沛流离之苦,这温情也不会在四十年后还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