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地,望圣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春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望天地,望圣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春望》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0 14:15: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望天地,望圣心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从作者所闻、所感的角度理解诗歌内容,品析诗歌情感;
2.拓展杜甫不同心情的诗歌作品,体会作者诗歌中不变的家国情怀。
教学展示: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可是何为圣?原来“圣”字是这么写的,查了以后才知道,善用耳、善用口者为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首诗走进诗圣杜甫。(板书:聖)
二、初读
我们也试着从耳开始感知诗歌,齐读一遍,同学们,你们觉得杜甫听见了什么?
预设:
①“国破”是指都城长安陷落,我觉得可能有百姓争相出逃时的呼喊声;
②有花和鸟的声音,但在杜甫的笔下,似乎是花流泪的声音和鸟哀鸣的声音。
③“烽火”是指战争,接连不断的战争让我想到士兵厮杀、兵器交错。
④“家书抵万金”说明此时此刻家书珍贵难得,失去家人音讯而思念家人时会有哭泣流泪的声音。
⑤最后一联诗人自己用手搔发,发现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耳边传来独自叹息的声音。
(板书:呼喊 花鸟 战争 哭泣 叹息)
结合诗歌内容,适当想象,我们似乎还原了杜甫在那一刻的所见所闻,为你们点赞!
三、研读
古人都说诗言志,杜甫一定把自己想说的也藏在了诗歌里,自由朗读,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到作者的情感吗?
预设:
①“国破”与“山河在”形成对比,山河依旧,都城陷落,昔日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也就不复存在,使人悲伤。而“国破”又与下一句中的“城春”形成对比,春天到来,草木茂盛,本应繁华热闹的长安城中却是一片荒凉破败。强烈的反差折射出诗人内心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哀叹与忧虑;
②春天的到来伴随着鸟语花香,可杜甫看到花开却潸然落泪,听到鸟鸣却心惊胆战,全都是因为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景象越是美好,内心的痛苦就越是深沉而难以排解。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花和鸟恰恰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
③“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持续时间之长,而且没有停止的势头。“家书抵万金”则是因为自己流落在外,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急切地渴望得到家人的消息,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而像这样因为战争妻离子散的家庭在当时难以计数;
④诗中似乎还有对自己的担忧:最后用手挠头,才发现青丝变白发,而且日渐稀疏。但结合全诗我们知道,杜甫内心焦虑和忧愁的根源还是在于国和家。
(板书:忧国 忧民 忧家 忧己)
分析得太好了,同学们的朗读也融入了深沉的情感,着实是感时伤怀,忧国忧民,字字生痛,处处皆悲!
四、总结
我想杜甫的伟大正是在于他留给国家的太多,留给自己的太少——他把自己的一切情绪都与这片土地上的国与民交织在一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其它诗歌吧!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天下寒士若能寻得栖身之所,我自己冻死又如何呢?如此牺牲精神,如何不让人动容?
②“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闻唐军得胜,杜甫写下此诗。安史之乱宣告结束,诗人欣喜欲狂,喜极而泣!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贵族人家奢靡浪费,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杜甫心中既怒又哀,却也无可奈何!
为他们喜,为他们怒,为他们哀,为他们乐。一个普通人,选择把自己的命运和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命运深深熔铸在一起,这就是杜甫。一个诗人,选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连同手中的笔全部献给脚下的土地和心中的百姓,这就是诗圣。
(板书:国土 国家 国士 国民)
在那个遥远的春天,诗圣杜甫望见天地,悲从中来。千百年后,我们望见一首诗,望见他留在不朽诗篇里的一颗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