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0 18:4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相见欢》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流利而有情感地朗读诗词;
2.抓出“愁”字,感受愁的表现方式和表达的绝妙之处;
3.通过比较阅读,更加深刻地了解李煜的词的成就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抓出“愁”字,感受愁的表现方式和表达的绝妙之处。
学情分析:这次上课的对象是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好,但是在初中课本上还没有正式接触过“词”这一种文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位词人,他本是一个一点儿政治细胞都没有的天才文人,却被放到最残酷的政治格局中。曾有过万人之上的尊荣,也有过国破家亡的落魄,生命的巨大落差,让他写出了千古绝唱。这个人便是“绝代才人,薄命君主”李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了解他。
二、知人,走近作者
大家对李煜了解吗?谁能介绍一下他?
学生讲完之后老师进行补充:他是五代时南唐第三代君王,也是最后一个君王,是一位性格懦弱而无所作为的君主,面对强大的宋朝军队也曾负隅顽抗,但总归是无事于补,最终被赵匡胤所软禁。在他42岁生日那年,被宋太祖赐毒酒而死,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绝世之才的词人,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李煜非常擅长写词,被称为“其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他的词是如何像珍宝一般有着闪耀的光芒呢,我们一起来通过这首《相见欢》来一探究竟。
三、解题,了解文体
1.自由朗读这首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提出疑问:这首词的题目为《相见欢》,可是这首词的内容却一点都不欢快,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
词是诗的别体,在宋代达到全盛时期。词还有一些别称如“长短句”“乐章”或者“诗余”等,一般可以配上音乐演唱,一首词都会有词牌名,它只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格式和韵律。而“相见欢”是这首诗的词牌名,和内容没有关联。
2.根据你感受到的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试着为这首词加上一个词名。
预设:相见欢 离愁 ; 相见欢 寂寞 ;相见欢 登西楼
师:加的词名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字——(愁),(在黑板上写上愁字)中国的汉字,每一个字都可以成为一首诗,大家看看这个愁字,心上之秋,王绩在《野望》中写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曹操写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本就是萧瑟悲凉之意,而心中的萧瑟悲凉即为愁。
四、赏诗,读懂愁绪
1.再读诗歌,说说看你具体从哪些地方读到了李煜的愁绪?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呈现。
预设:
(1)“无言”:无言中包含了三层含义:无人儿可说,作为亡国之君,阶下囚,他的亲人和至交早已离他远去,环顾四周,除了冰冷的墙壁,他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在身边的侍从们也都是宋朝皇帝派来监视他的人;无语言可说,“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心中的愁绪太多太满,太多往事涌上心头,只能无语凝噎(大哀默默,小哀喋喋);无自由可说,身为阶下囚,他不知道每一个明天等待他的是什么,他只能战战兢兢地活着,说错了一句话也许就是杀身之祸。
(2)“独”:它既指身体的“独”形单影只,伶仃一人,更指内心的痛苦无人能理解。
(3)“西楼”:
“西楼”之“西”容易让人联想到秋日的萧瑟。如“西风”“古道西风瘦马”以及傍晚时夕阳西下“夕阳西下几时回”都是一幅悲凉景象。西楼已在潜移默化已经和愁思联系在一起。
(4)“月如钩”:运用比喻,残月而不是满月暗示了自己离开故土,故国,困窘孤独的处境。
(5)“寂寞”:拟人的手法,把梧桐拟人化。追问:寂寞的梧桐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脑海里浮现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呢?
(6)“深院”:一个“深”字突显了院子的冷清,没有什么人在,空荡荡的,所以显的格外深,和之前的“独”字遥相呼应。
(7)“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离愁比喻成千丝万缕的麻丝或发丝,把原本抽象的、无形的愁绪具体化了,使读者更加可感可知。可追问:用比喻把无形的愁绪具体化,让读者感知得更加真切,这样的诗句我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教师总结:整首诗可以说的上“字字无愁”却又“字字有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写过: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换一句话表达,即:一切景语皆情语。现在让我们在眼前浮现这些景象,把这些情愫累积起来,酝酿好情感,再一次朗读全诗,读出韵味。
2.诗人为什么会这么愁呢?一个人的情感和他的处境是紧紧相关联的。有同学了解写这首词时诗人的处境吗(让学生自由谈)
预设:公元975年,李煜和南唐都走上了绝路,他亲自写了投降书交给了宋太祖赵匡胤,被屈辱地俘至送到汴京,被扣上了一个“违命侯”这样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封号。在京师,他被拘禁在了一所华丽的宫殿之中,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一举一动都被身边人监视,日夕以泪洗面,每日只能在喝酒中恍恍惚惚度过。
3.在这样的处境下,确实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滋味”中包含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内涵呢?注意联系李煜的经历和全诗进行分析。
预设:
思:对故国故人的刻骨思念,曾经的兄弟姐妹,曾经的亲近大臣们,都如风一般永远地逝去了。
悔:对过去自己的荒淫无作为的后悔
苦:对现在自己被拘禁的处境的痛苦
忧:对自己的无路未来的担忧和恐惧
......
教师总结:这思,悔,苦,忧互相杂糅,停留在心上,久久不能挥去,请大家站起来,想象此时自己就是这百般滋味在心头的李煜,带着这思、苦、忧、悔、惧,再次吟读一遍这首千古名词。
五、拓展延伸
南唐后主李煜,作为皇帝,他是一个笑话,作为一个词人,他是一个神话。是什么促使了他在词作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请大家从内容和情感上把他另外一首词作《玉楼春》与《相见欢》进行比较,发现其不同之处?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
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开,
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
待踏马蹄清夜月。
预设:《玉楼春》内容上多写宫廷的享乐生活,是华贵富丽的,甚至有点糜烂;而《相见欢》是写亡国之后失去自由的孤独生活。情感上前者是单纯地追求感官的愉快,没有任何感伤;而《相见欢》是沉重的亡国之痛。
教师总结:李煜诗词的成就集中于他人生的后期,也就是经历了亡国之后。有人说:亡国是李煜第二次生命的开始,好像注定让他承受一次痛彻灵魂的苦难,他才能改变对生命的态度,也改变了他生命的重量。这些苦难成为了他生命中的沉淀,没有这些沉淀写不出那些千古绝唱。
六、总结全词,意蕴无尽
尼采曾说过:“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字字见泪,句句见血,是对这首词的最好注解。最后让我们一起试着用背诵的形式,再次感悟李煜这首以血泪写成的词作。
教学反思:
这堂诗词课,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一是能流利而有情感地朗读诗词;
二是抓出“愁”字,感受愁的表现方式和表达的绝妙之处;
三是通过比较阅读,更加深刻地了解李煜的词的成就及其原因。重点和难点是第二个,即分析李煜是如何表现愁情的。
李煜的人生极富戏剧性,词对于他而言不是消遣的工具,而是真性情的投射,所以他诗词的语言没有任何的粉饰和扭捏为态,只有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晚清学者王国维先生曾评价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大大提升了词的地位和品位。可以说如果没有李后主,就没有后来宋词的成就;没有李后主,后来的苏轼和欧阳修就可能不会把词作为自己传达人生独特感受的文学形式。李煜留下了两首《相见欢》,两首都写于亡国之后,这一首《无言独上西楼》更为浅俗易懂,只有短短的36个字,可是每一字词背后都可以挖掘出极丰厚的蕴含。同时整首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怀,始终都紧扣着“愁”字展开。
于是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愁字,课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愁表现在哪里;二是愁的来源和丰富内涵所在;三是愁对于李煜生命和写作的意义。
在学情方面,我今天上课的班级是我自己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爱读书也爱表达。基于这样的文本特点和学情,我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首先以李煜的传奇人生作为导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谈对李煜的了解;然后朗读诗词,三分诗,七分读,朗读是诗词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学生读懂诗情,了解诗心的不二途径。这节课,我设计了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分工读,回环读以及诵读多种朗读形式,预想着让朗读穿插在整个课堂之中。齐读完之后抓住词的标题设问,从而引出词的基本知识。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正式在课本上接触词,所以在词的文体知识这里停留了一些时间。接着顺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给这首词拟一个词名,指向情感和内容,一方面检查学生是否对这首词有了初步感知,另一方面为下面赏析“愁”做铺垫。然后便抛出这堂语文课的主问题:整首词是如何表现愁的?学生讲到哪里便一起赏析到哪里,今天学生的赏析还是比较到位的,把这首简短的词慢慢地读丰厚。接着顺着学生的认知思路,愁是如此之深,到底是为什么呢?在这里插入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去分析滋味的具体内涵,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读懂作者的心境。词分析到这里就差不多了,相对来说,内容是比较简单和有限的,所以在拓展延伸部分我再补充了一个文本。我选择了李煜前期的一首代表性的词作《玉楼春》,这首词的风格是显而易见的,和《相见欢》的对比非常鲜明,让学生从情感和内容上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明确李煜的词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后期。并且让学生感知到李煜能取得词的如此高的成就,恰恰是因为他经历人生最大的一种苦难,即国破家亡。这样的苦难改变了他生命的底色,更加改变了他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李煜如此,其实李清照也是这样,“国家不幸诗家幸”命运带来的痛苦有时候不完全是个坏事,换句话说,很多时候,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对于普通人如此,对于文人更加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