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统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桔子大圣
学习目标
语言
赏析并总结课文重点语段呈现的写作特点和技巧,用2-3句话概括这类语段的特点。
从话题统一、顺序合理、自然过渡三个维度研读独特的语言,200字以内,分析连贯语言呈现的角度和方法。
思维
列表梳理五篇借物抒怀文章在选材、组材、情思上的不同特点,总结“物”与“怀”之间的内在规律。
分析五篇散文选材、组材和情感(志)的联系,从物、人(事)、怀(情或志)三个方面画出思维导图,归纳、概括每一种借物抒怀散文的写作特点。
价值
在“借物抒怀”活动中,汲取经典例文的情思表达方式与表现技法,提升生活感受与认识水平,加深成长过程中的人生体验,促进对人生情感的思考,抒写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
以“讲述成长的故事——一朵花里见人生”为主题创作一篇散文参加《XX晚报》征文活动。
核心
第一课段
万紫千红都是春
梳理四篇课文的写作内容及文中所言之“物”与表现情思的关系,填好“借物抒怀信息表”。
分析四篇课文选材、组材和情感(志)的联系,从物、人(事)、怀(情或志)三个方面,画出思维导图,总结每一种借物抒怀散文的呈现特点。
散文类型划分
写人叙事类
教材中最多,涉及作者最多,写作范围最为宽广,包含的内容也最为丰富,有的侧重记人,有的侧重记事。
侧重记人的散文主要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偏重表现人物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如《藤野先生》。
侧重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于对事件的叙述,如《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散文类型划分
写景状物类
这类散文寄托的是作者的感情艺术和情思。无论是作者笔下的自然风景还是人工的场景,无论是风土民情还是一个特定的物件,都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寄托,赋予眼中的景与物特有的灵气、情意,如《春》《紫藤萝瀑布》等。
抒情写意类
作者笔下的散文作品中的世界,是被作者“情化”了的世界。抒情写意类散文更加突出情感的激烈与强烈,以激发读者心理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如《秋天的怀念》《土地的誓言》等。
散文类型划分
议论随笔类
着重表现作者的思维成果,显现出一种理趣与哲思。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区别是前者更重于理智,而后者更加注重情感,且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这类散文在标题上常用“谈”“说”之类的字眼,融形、情、理于一体,形象生动,逻辑严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谈创造性思维》等。
“借物抒怀”——“它往往有某种具有纪念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既是写作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是勾连上下文的线索,更是作者反思追忆、抒发情感的载体,是人生感悟、哲思体验的触发点。同时要指出,这类散文的落脚点必定是在人。”
默读感知梳理
默读四篇课文,感知写人抒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发表哲思四种类型的散文风格,梳理五篇借物抒怀文章在选材、组材、情思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参照《背影》的示例,填好每篇文章的“借物抒怀信息表”,总结“物”与“怀”之间的内在规律。
借物抒怀信息表 所选之“物” 选材 组材 情思 “物”与“怀”的关系
《背影》借物抒怀信息表 所选之“物” 选材 组材 情思 “物”与“怀”的关系
父亲的 背影 想念背影 开篇点题 引起下文 开门见山,揭示文章写作内容,开启后文对父爱的回忆与对父亲的思念。 物是载体
物是线索
看父买橘 父子分别 回忆过去 细化背影 细致刻画父亲艰难翻过月台为“我”买橘的背影,在辛酸和感动中揭示父亲对“我”无言却深炽的爱,含蓄表达了“我”对父爱的理解,倾诉着内心对父亲的愧疚与成长的反思。 看信忆父 回到当下 思念背影 简笔勾勒,精炼父亲的形象,将“我”心中对父亲的情感推至高潮,收束文章,首尾呼应。 《白杨礼赞》借物抒怀信息表 所选之“物” 选材 组材 情思 “物”与“怀”的关系
西北的 白杨树 高原环境 景色烘托 环境描写 作者用粗线条勾勒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浓郁的高原图景,突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情绪也随着景色变化由“抑”转“扬”,完成情感的突转,为下文详细描写白杨树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物是礼赞对象
物是象征
物是感情线索
形貌特征 外形描写 议中含情 从干到枝到叶到皮,重点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既写出白杨树的形象美,也写出白杨树特有的气质和品格。 白杨树的精神、品格 由形而神 揭示象征意义 赋予白杨树人的品格,揭示其象征意义。运用对比、比喻、先抑后扬的手法,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反问和排比层层深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思想不断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永久的生命》借物抒怀信息表 所选之“物” 选材 组材 情思 “物”与“怀”的关系
永久的生命 消极悲观的事例 伏笔,为后面蓄势 作者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感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这是一个伏笔,先抑下来,为后面的扬蓄势。 物是歌颂对象
事例、生命、现实 正面论说 不同方面 围绕一个总的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传达文章的主要观点,赞美永久的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借物抒怀信息表 活着的意义 作者人生经历 详细解释三种人生追求 直接说理,说明“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人生追求是生命的主要动力,简洁明了,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以其立意的高远令人折服。 物是论说对象
《昆明的雨》借物抒怀信息表 所选之“物” 选材 组材 情思 “物”与“怀”的关系
昆明的雨 回忆昆明的雨 引出话题 由画入文,引出“昆明的雨”的话题,引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怀想。 物是话题
物是情思
昆明的雨和雨季 回忆过去 总写特点 总写昆明雨季的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 雨季景物 回忆过去 分组描写 写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表现了昆明的风土人情,传达一种情味,暗含着作者的欣喜和赞叹之情。 生活经历 回忆过去 还述旧情 作者在雨季的生活经历,引发作者的乡愁和诗情,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深情。 默读感知梳理
分析四篇课文选材、组材和情感(志)的联系,从物、人(事)、怀(情或志)三个方面,参照下面的示例画出四种类型散文的思维导图,总结每一种借物抒怀散文的呈现特点。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写人记事类散文结构思维导图
背影
开篇点题
引出背影
看父买橘
细化背影
与父分别
理解背影
看信思父
追忆背影
开门见山,揭示文章写作内容,开启后文对父爱的理解与对父亲的思念
细致刻画父亲艰难翻过月台为“我”买橘的背影,在辛酸和感动中揭示父亲对“我”无言却深炽的爱,含蓄表达了“我”对于父爱的理解,倾诉着内心对父亲的愧疚与成长的反思
以细节描写写出从隔阂到感到自责的心理变化,隔膜的父爱被打破,“我”理解了父亲深层的爱,被父亲深深地感动
简笔勾勒,精炼父亲的形象,将“我”心中对父亲的情感推至高潮,收束文章,首尾呼应
述写家中光景,
初摹父亲形象
雕琢所言之“物”,揭示情思之源
以“物”言情,
引起共鸣
抒发内心情感,
深化文章主题
写景状物类散文结构思维导图
白杨礼赞
开篇点题
赞美白杨
生长环境
烘托白杨
写其内在
揭示象征意义
对比楠木
礼赞白杨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主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
写高原景色,交代白杨树的自然生长环境,衬托傲然挺立的形象,暗示陕甘宁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做铺垫
全文的核心部分,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旨
通过对比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呼应开头,进一步突出白杨树的质朴与坚强
直抒赞美之情,
点明写作对象
描写生存环境,衬托白杨形象
由树到人,点明主旨
两相对比,突出赞美
写其外形
再赞白杨
从干到枝到叶到皮,重点描写外形特点,写出白杨树的形象美、气质和品格
议中含情,赞美白杨
议论随笔类散文结构思维导图
永久的生命
生命有限
生命永久
生命的奇迹
作者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感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先抑下来,为后面的扬蓄势
从生命的神奇、生命本体的流转和赞美永久的生命三个方面论说“生命是永久的”
以一个精警的句子结尾,收束全文,总结观点
感叹生命短暂,
伏笔为扬蓄势
正面论说热情赞颂
哲理句子
深化观点
议论随笔类散文结构思维导图
我为什么而活着
开篇点题
申明观点
详细解释
三种追求
一生的总结
开门见山,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总起全文
这三段是分述,具体阐述为什么会以这三种追求作为人生的主要动力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并指出活着的意义,与开头相呼应
直抒胸臆,
回答题目
层层递进
体现主题
总结全文
深化主题
抒情写意类散文结构思维导图
昆明的雨
引出话题
直抒胸臆
总写特点
细写昆明
雨季景物
由画入文,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总写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点明中心,表达对昆明雨季深切的怀念之情
细写与雨有关的人、事、物,充分体现了昆明雨季的特点,营造出一种氛围,表达怀念之情
由画入文,
突出昆明多雨
点明中心
表达怀念
描绘淡淡氛围
表达怀念珍视
总结全文
抒发情感
一首怀旧诗再抒旧情,并收束全文,照应第2自然段,使结构显得完整,
深化主题
表达感情
呈现特点总结
散文类型 呈现特点
记人叙事类
写景状物类
抒情写意类
议论随笔类
往往将情感脉络隐藏在景物描写中,重在传达作者对景物的感受、由景物引发的情思。不仅有富于美感的形象,还有富于情味的氛围
与议论文一样观点明确深刻,却不进行详细周密的论证,往往透过现象,以充满智慧的方式直接揭示出问题的本质,给读者以启发
首先要细致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往往选取巧妙的小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不求全面完整,只求精要和为主题服务,同时也是线索,围绕它展开文章,表情达意。
学习评价
阅读冰心的散文《荷叶·母亲》,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思考“荷叶”和“母亲”的关系。
同样是借物抒怀,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有何不同?
第二课段
一枝一叶总关情
赏析典型的语段形式,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按要求展开讨论,并完成学习任务单。
从场景描写、叙议结合、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先因后果等角度分类概括四篇文章的段式写作技法,为利用“借物抒怀”进行散文创作做准备。
品味段落
默读《背影》《白杨礼赞》《我为什么而活着》《昆明的雨》四篇课文,完成要求的对特殊段落结构的品味,回答相应问题,填写学习任务单。
问题1:
朱自清是如何描绘“背影”的?他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背影》学习任务单 细读片段:看父买橘(第 6 段) 技法点 学生品析 教师品析
场 景 描 写 细节 刻画 “蹒跚”“慢慢探”“穿过”“爬上”“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等,按照时间顺序,精准使用动词,刻画出一个笨拙、吃力的背影,尽显买橘之路的艰难,展现了父亲对儿子全力以赴、毫无保留的爱。
环境 描写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对于周围环境的交代,从侧面衬托出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使父亲的一举一动更为感人。
色彩 选择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简笔勾勒出父亲的形象,与“我”的穿着形成巨大反差,进一步加深了父亲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
短句 使用 ①“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②“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的三言两语,看似轻描淡写,却强化了背影的特写效果,突出父亲不善言辞但爱得深沉。
“ 我” 的感受 ①“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②“我的眼泪又来了。”“我”的感受也是读者的感受,含蓄地流露“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激和愧疚。
问题2:
茅盾在对白杨树描写时是如何由形过渡到神的?
《白杨礼赞》学习任务单细读片段:歌颂白杨树(第 7 段) 技法点 学生品析 教师品析
欲扬先抑 作者先用否定的句式,暂退一步,表达白杨树不算是“树中的好女子”,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彩强烈的褒义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地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是扬。一抑一扬,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借物喻人 借白杨树喻好女子和伟丈夫,从而过渡到精神,为下文借白杨树象征中华民族的意志作铺垫。
对比鲜明 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但有挺拔的精神,不是“好女子”,但是“伟丈夫”,形成巨大反差,进一步加深了白杨树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
连续反问 连续四个反问句昂扬而起,喷涌而出,气势恢宏,感情充沛。
层层递进 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思考,第二句点明“至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句点明象征抗日军民,第四句进一步抽象化,点明象征抗日精神和民族意志。
由形而神 从描写白杨树外形,过渡到对白杨树象征的精神的赞美,由树及人,由形而神。
问题3: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如何阐释对爱情的渴望是“我”活着的理由?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习任务单 细读片段:寻求爱情(第 2 段) 技法点 学生品析 教师品析
分条 列述 连用三个关联词语,通过并列复句的形式,有条理地阐释了对爱情的渴望是“我”活着的理由这一观点,使文章更加清晰,富有层次。
先分 后总 结构上先分后总,使文章对写作对象的阐述更加充分,同时使段意更加一目了然。
巧用 比喻 运用暗喻的手法,将爱情解除孤寂的感受比作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将抽象的感受化作奇幻的想象,使议论性散文的语言更具表现力。
问题4:
《昆明的雨》充满美感和诗意,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性的美、氛围的美。细读文章,试着分析其中的滋味美。
《昆明的雨》学习任务单 细读片段:雨季菌子(第 7 段) 技法点 学生品析 教师品析
滋味美 先总 后分 昆明菌子极多,种类丰富,侧面体现了雨季湿润温和的气候特点。
分类 描写 牛肝菌“滑,嫩,鲜,香”,鸡 味道鲜浓,无可方比,干巴菌中吃不中看,鸡油菌中看不中吃,让读者在分类比较中直接感受到菌子的特点。
巧用 标点 两个“?!”,问号与叹号的叠用,体现了吃之前的质疑与吃之后的赞美。
善用 比喻 通过比喻写出干巴菌外形的难看,与后文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
第三课段
一物描摹人生意
运用任一课例所学借物抒怀的方法,写一篇以典型的“物”作为情感载体的散文。
小组借助评价量表充分讨论,修改文章,选出一篇佳作进行班级展示。
班级借助评价量表对小组推选出的文章进行研讨及评价,指出改进之处,并依据评价修改文章,以班级为单位上交所有作品至学校文学社。
复习“借物抒怀信息表”
复习“借物抒怀信息表”中四类借物抒怀散文的结构特点和语段结构呈现技法,关注“物”与“怀”之间是如何建立内在逻辑的。
借物抒怀信息表 所选之“物” 选材 组材 情思 “物”与“怀”的关系
选定创作类型
先选定借物抒怀的类型,比如是写人抒怀、托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发表哲思,然后依据自己擅长并喜欢的类型,模仿所学的相对应类型的课文进行选材、组材。
可先参考课段一中的某种类型的散文结构思维导图,画出自己所写文章的思维导图,然后再进行创作。
选定创作类型
阅读本课的核心资源,并对这些作品进行“借物抒怀”类型的分类。
李娟《父亲的白发不是老》
宗璞《好一朵木槿花》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高尔泰《梦里家山》
核心资源
评价修改文章:借助五星评价量表,对小组内的同学作品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后,进行评奖,以及择优投稿。
评价标准 备注
1 中心明确,能够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且文体特征鲜明。 物与怀联系不紧密,得1颗星;物与怀有紧密的联系,得2颗星;能够借物有逻辑地抒发情怀,类型鲜明,得3颗星;能够展现独特情怀,类型鲜明,得4颗星;能够做到物与怀完美融合,文质兼美,得5颗星。
2 形式多样,能够综合使用场景描写、叙议结合、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先因后果等段落呈现情怀,且结构合理。 形式单一无亮点,得1颗星;每使用一种段式加得1颗星;能够综合使用多种段式,结构合理,且和内容紧密贴合,得5颗星。
3 语言表达连贯,能够灵活运用细节刻画、抑扬结合、由形到神、层层递进等表现手法。 语言表达不连贯,层次不清晰,得1颗星;语言表达连贯,加得1颗星;语言表达连贯,使用相关技巧,加得1颗星;语言连贯,层次清晰,表达准确,综合使用两种以上表现技巧,得5颗星。
4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小组,公平公正选出、班级最佳作品。 参与小组讨论,评选最佳作品,得1颗星;参与小组讨论,公平公正评选最佳作品,得2颗星;参与小组讨论,公平公正评选最佳作品,并对未入选作品提出合理性建议得3颗星;参与小组和班级讨论,公平公正评选最佳作品,得4颗星;参与小组和班级讨论,公平公正评选最佳作品,并对未入选作品提出合理性建议得5颗星。
测试反馈·必做
1.王荣生教授说:“散文是作者用个性化的言语章法,借助个性化的言说对象(所见所闻)来表达独特的情感认知。”请从本单元课文中任选一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汪曾祺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请结合《昆明的雨》及汪曾祺的其他作品,谈谈作者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测试反馈·选做
1.读小思的《蝉》,分析其与《白杨礼赞》的异同(提示:可以从技法、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思考)。
2.散文写作,特别是回忆性散文,在叙述中往往有双重叙述视角,即文章中“我”的叙述视角和作者写作时的回忆视角。请找出《背影》中的两种叙述视角,分析其作用。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