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这首诗的背景知识及思想内容,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本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及作者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的意境,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结合创作背景,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出生于巴渝地区,即现在的四川省。五岁开始读书,十五岁,已有诗赋多篇,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赏。十八岁,隐居大匡山读书,往来于大匡山周边地区,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二十五岁,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次离别家乡,从青溪出发,顺着长江,轻舟而下。游经三峡。渡过荆门山。进入了江汉平原。一直在山区生活的李白,首次见到宽阔的平原,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给李白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体验。
李白第一次看到宽广的平原,他看到了怎样不一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渡荆门送别》。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播放音频。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诗意。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意
结合课文注释,展开想象,运用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
形式:组内合作探究,并板书疑惑。选择一个小组展示,展示的方式是:通译诗歌。要求:准确流畅。其他组纠错质疑。
四、赏析诗歌,体悟感情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能不能改成“山在平野尽,江在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特点?它们衬托出平原的什么特点?
3.诗人表达的是自己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可是作者不说自己对故乡的不舍,反而说故乡水不远万里,一路护送诗人远行。试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和补充。
明确:
1.不能。“随”字,动态地表现了高峻的山在广阔的原野上越来越小,直至消失的情态,动态地表现了原野越来越空旷的情景。这种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把静止的山和原野写活了,给人以无限的空间感和流动感,生动而形象。同时,真切地表现了从高耸的三峡中进入江汉平原的真实感受。
“入”字,写出了长江奔腾之势,汹涌澎湃。表现了诗人进入江汉平原的欣喜之情和蓬勃的朝气。(结合创作背景理解)
2.“月下飞天镜”描绘了静谧宽阔的月夜景象。“云生结海楼”描写了绮丽、奇幻的白昼景象。
这两句诗反衬出了长江流过荆门后,水流速度缓慢、江面平静、平野的空旷的景色特点。
(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3.长江之水流经故乡之地,携带着故乡的气息和味道,一路护送、呵护着诗人远行,情意绵绵,依依不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表面是写故乡水,实则写诗人自己。试问:心中没有浓浓故乡情的人,怎么能读懂深含浓浓故乡情的故乡水呢?长江水有多长,故乡情就有多长;长江水有多深,故乡情就有多浓。这种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更能表现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小结:饱读诗书的李白,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外面世界的好奇,首次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生动地描写了长期在巴渝(四川)生活的李白首次到达宽阔的平原时所看到的景色,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无限的新奇和愉悦跃然纸上。意气风发情怀和蓬勃的青春活力呼之欲出。然而,初次出行的李白,对故乡的那份依恋和不舍,犹如这长江水一般连绵不断、源远流长… …人生在世要知爱、懂爱、付出爱……
五、深情诵读,感情共鸣
朗读指导:
1.朗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2.朗读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六、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试比较《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的异同。(学法指导:从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教学反思
一个多月的交流讨论,虽然忙碌,但也颇有收获和感触。
一、讨论交流让我们更加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中的问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这次的集体备课,从确定课题,到教学设计,到听课评课,语文教研组始终是一个整体,大家共同商量讨论。对于教学目标的表述,通过集中研讨,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重要的目标。如何引导学生由意象到意境的提升和赏析,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重难点。我们都必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积累经验。在对教学过程的研讨中,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不足,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根本,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课题。这些对我们以后的诗歌教学都具有指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集中研讨,不仅仅是对《渡荆门送别》教学的研讨,更是我们对诗歌这种文学教学的研讨。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精心备课。
讨论确定了大致的框架后,接下来,就是精心备课。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利用网络,做了大量的精心的准备。首先是利用网络,收集图片。我们分列了巴渝图片、大匡山图片、清溪图片、三峡图片、荆门山图片、平原图片、河流图片、月下飞天镜图片、云生结海楼图片、李白图片等几个板块,分工合作,收集精美的贴近诗歌内容的图片,为我们的教学设计做好准备。通过集中研讨,我们确定了教学流程。通过几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的比较,我们确定了教学设计的终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集中研讨中,针对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的学情,我们最终决定以图片加旁白的形式介绍创作背景,并以此作为导语,力图让学生通过图片能形象地理解长期在山区生活的李白初次见到壮阔平原时的新奇和欣喜之情,为学生理解诗意做铺垫。针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不足的学情,我们通过集中研讨,最终决定通过图片及图片对比的形式,尽量将学生带人诗歌的意境中,品味出诗歌的新奇之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我们特意将拓展延伸链接到古诗文网,布置作业时,也特别用心地给学生推荐了网站,希望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我们综合教材研读、学情和集中研讨的意见,精心制作了PPT课件。课堂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出了我们辛勤付出的收获,心中隐隐有种成功的喜悦感。
三、保持开放的心态,集思广益。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然而,人要真正做到认识自己的弱点并坦然面对,并非易事。在这次的集中研讨中,我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弱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把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明白,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个重要因素。在集中研讨教学过程时,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在处理教学内容时,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后,教师再点拨引导,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氛围和谐愉悦。我非常感谢我们这个直言不讳的团队。这次集中研讨,让我深深明白: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集思广益。这样,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才能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