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1 14:2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愚公移山
《列子》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早佚。今本《列子》可能是东晋人搜集编写而成。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背景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文体知识
注音
太行háng 仞rèn 冀州jì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汝r 曾zēng 魁父kuí
遂suì 荷担hè 叩石kòu
箕畚jī b n 孀妻shuāng 厝cuò
始龀chèn 智叟s u 亡wú以应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翻译第一小节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方:方圆,面积,指周围。
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本:原来,本来。
阳:水的北面。
翻译第二小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且:将近。
面:面对。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毕:竭尽。
险:险峻的大山。
指:一直。
阴:水的南面。
杂然:纷纷。
许:赞同。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竭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
曾:竟然,简直。
如……何:把……怎么样 。
且:况且。
焉:哪里。 诸:相当于“之于”。
尾:岸边。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击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荷:挑,背,负。
叩:敲击。
垦:挖。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孀妻:寡妇。
龀:换牙。跳:跳着,动词作状语。
易:交换。
反:通 “返”,返回。
焉:句末语气词。
翻译第三小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
之:他,愚公。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句,你太不聪明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以:凭。
曾:竟然,简直。
其:加强反问语气。
如……何:把……怎么样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孙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译文: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固:顽固,固执。
彻:通。
曾:竟然。
虽:即使。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译文: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穷匮:穷尽。 匮:缺乏。
而:表转折,但是。 加增:增高加大。
苦:愁。 亡:通“无”,没有。
以:来。
翻译第四小节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操:持,拿,握。
其:他,愚公。
已:停止。
之:愚公移山这件事。
于:向。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感:被……感动。 其:他的,愚公的。
负:背。 厝:通“措”,放置。
陇:通“垄”,高地。
整体感知
全文总共勾画了哪几幅图画?
二山雄立图
战前动员图
毕力平险图
二人辩难图
神灵移山图
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在移山过程中都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困难重重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智叟
愚公之妻
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注意读法,人物说话的语气)
其妻献疑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献:提出,不反对
而笑:讥笑
君:是尊称
残年:极端鄙视
损:减少山之土
“毁”“一毛”:拔根汗毛的力量也没有
“其”字加强了反问语气
妻子的态度:关爱
智叟的态度:嘲讽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曲智叟“笑而止”含有嘲笑、讥讽的意味。
智叟
请思考以下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标/目的是什么?
3.愚公认为山是移得了理由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1)既表明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支持
(2)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5.愚公面对智叟嘲笑的态度是什么?他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什么品质?
态度:针锋相对,反唇相讥
修辞:顶真
品质:体现愚公移山的决心和信心
6.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7.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是哪一句?
——河曲智叟亡以应。
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对愚公的形象起反衬作用,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衬托愚公的大智若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人物分析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
2.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象的塑造起着怎样的作用?
起着衬托作用。更加突出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和恒心。
2.对比:(1)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形成对比,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2)智叟和愚公的对比,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1.衬托:以两山高大衬托移山艰难;以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衬托愚公精神和行为的可贵。
3.情节曲折:山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谋移山—愚公之妻献疑—遗男助之—智叟笑止—愚公驳斥—帝感其诚移山(篇幅短小,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写法探究
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寓意——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朗读课文,概括中心
课文叙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 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