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1 20:07: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李贺带着他的诗卷去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出见。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行”的文体。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寄托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被誉为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居于福昌(今河南宜阳)之昌谷。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奉礼郎,27岁因病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有《李长吉文集》传世。
他的诗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
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李贺自幼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年纪稍长,便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十九岁时,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扬名。
少年成名
仕途
失意
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却因父亲名讳(李父名“晋肃”, “晋”与“进”犯“嫌名”),遭人举报,失去科考资格。虽有韩愈作《讳辩》辩驳谬议,但终不得登第。尔后,在宗室的帮助下谋得一个从九品小官,蜗居长安三年,郁郁不得志。
英年
早逝
由于功名无成,迁调无望,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虽勉力奔走南楚,以求一展才华,但失望而归。最后,做了节度使的幕僚,处理公文琐事。后病情加重,遂归家养病,整理书稿,不久便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本诗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河北藩镇为祸尤烈。根据有关本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李贺这首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雁门太守行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诗歌鉴赏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这里比喻敌军。 毁。
首联: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我军将士严阵以待。
前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
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雄姿英发。
赏析首联:“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点明时令
听觉
视觉
交战
场面
写作手法、作用、赏析:
“角声满天”从听觉角度表现战争规模。
“塞上胭脂”从视觉角度表现战斗残酷。(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
两句都从侧面写战争的惨烈,给人悲壮之感。
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3,4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听觉 “角声满天”写号角齐鸣,响彻云霄。表现战争规模宏大。
视觉,“凝夜紫”形象的描绘出战场上血流遍地的场景,侧面描写了伤亡的惨重,烘托了战斗的激烈,充分展现出守城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可贵精神。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鼓皮,鼓声低沉,高扬不起来。
译 文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握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底。
译 文
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的妙处。
①“半卷红旗”描写乘夜奔袭之状,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紧张的状态凸显出来。
②“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③“霜重鼓寒”写出了战争的艰难。
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 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定四海,表达了将士们为保卫国家、报效君王而万死不辞的献身精神,也抒发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
诗人大胆构思,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按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
首联:夸张、比喻 兵临城下、严阵以待
板书设计
颔联:听觉、视觉 战斗场面、悲壮惨烈
颈联:用典、侧面 视死如归、悲壮激烈
尾联:用典、主旨 誓死杀敌、精忠报国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
《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
《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