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看到这首李白的诗,不免想到最近的电影《长安三万里》,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样浪漫至极的一个人。大唐帝国的明月在李白的笔下熠熠生辉,它如同李白的一个老友,和李白的诗一起照耀古往今来。
环节一:温故
七年级课本里选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这三首。
(学生背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的友人王昌龄遭贬谪,李白担忧王昌龄去被贬之地那山高路远的,他同情王昌龄被贬谪的不幸遭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浪漫的诗仙说,我愿意将担忧之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代我陪伴你安全到达山穷水恶之地,这样你的旅途也不会那么孤独了。为朋友着想,替朋友解旅途中之苦,李白不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从课本里走出的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之人。
青年李白远离故乡外出闯荡,带着内心的憧憬和喜悦,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某个夜晚,李白在洛阳城听到折柳曲,勾起了在外漂泊诗人的无限乡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七年级时,我们对课本里选取李白的三首诗歌情感归纳为:思念友人,思念家乡。然,这人之常情何以生命力如此旺盛,千年来,生生不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与月亮有关的《渡荆门送别》,希望我们同学能找到李白的诗因何而生生不息的密码。
环节二:知新
(一)教师范读
提示:听节奏、正字音,初步知情感
(二)学生诵读
明确:订字音,节奏,熟悉诗句
(三)师生共读
明确:创设理解诗句的氛围,明字里行间之美
(四)生生译读
提示:结合旁边的注释,学生自主完成在课本上写翻译。教师展示学生的翻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五)师生研读
【我问你答】调动学生的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阅读诗歌有哪些常用的方法?请用句式:读诗,要( )
示例:读诗,要看标题。
生:读诗,要看标题
生:看注释
生:看作者
生:看写作背景
生:查找资料
生:置景缘情
生:知人论世
生:咽声求气
生:赏景—析情—明理
生:对比阅读
师:同学们所知道的阅读诗歌方法还真是多种多样,老师为你们有所积累而点赞!每一种方法都是我们通往领略诗歌艺术之美的钥匙,接下来,让我们运用你们所说的方法一起来打开《渡荆门送别》这座宝藏,挖掘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你问我答】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意识
师:刚才同学们说,读诗要看标题。请问,你看了标题 渡荆门送别 这几个字,有什么疑问?比一比,谁发现的问题最多。
生:渡是什么意思?
师:有同学知道吗?举手示意
生:渡是个动词,渡:横过水面
师:对,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个词语,横渡。
生:荆门在哪?
师:谁能帮忙解答这个同学的疑问呀?
生: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师:我们同学非常善于阅读,懂得运用看注释这个方法了,值得表扬。(鼓掌)
生:谁渡荆门,谁送别谁?
师:来,哪位勇敢的同学来挑战一下?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生:诗人李白渡荆门
师:结合【渡:横渡】我们把这个同学的答案翻译一下,诗人李白横渡荆门山,对吗?
生:老师,不对。
师:哪里出问题了?
生:诗人李白应该是乘舟横渡长江。当他的船行驶到湖北宜都县西北时,长江南岸的山就是
荆门。
师:长江长不?
生:地理书上说,长江是一条长河。
师:子曾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师想起这句话,长江的水奔流不息,昼夜不曾停过。
【渡荆门】三个字给了我们很重要的信息,李白乘舟行驶在长江,经过湖北宜都县西北的荆门山,荆门山地势险要。那么送别一词又有何深意?谁送别谁?
生:……
师:一时回答不上 也没关系。请你仔细观察全诗歌,找一找“送别”。用笔圈出“送”这个字。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最后两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师:关于“送”,我们能快速找到答案,【故乡水】送【行舟】。这个句子有问题吧,故乡的水送行驶的舟,这不是病句吗?
生:这是拟人的手法,将故乡的水 给人格化了。赋予故乡的水人的情感。行舟指的就是坐在船上的李白。
师:这个同学很有见解,分析得很有道理。故乡的水送李白。关于最后两句,还有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别】的意思是分离,你从哪里看出了分离?
生: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李白,想必是李白和故乡分离了。
师:李白是哪里人?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李白?
生:四川人。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师: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师:李白这人真有意思,李白乘舟离开家乡四川到到湖北这段路,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有多深,而是运用想象的翅膀,人格化故乡的水不远万里,不辞辛苦送他出门一直到了湖北宜都的荆门。故乡水对李白依依不舍,非常眷恋。这是诗歌里面常见的创作手法,对写法。
师:古诗词里边直抒胸臆的方法,诗人不屑于用。诗人大都不会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间接抒情。对写法就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师:李白对故乡的不舍,眷恋,简言之,思乡。通俗点讲,就是李白想家了。标题里的【送别】背后情感,同学们都懂了吗?
请做好笔记【思乡】
标题和最后一句遥相呼应,大诗人也扣题而作。
同学们围绕标题还有别的疑问吗?
生:既然诗人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他要渡荆门,要去哪?
师:哪位同学来帮他忙,解决他的疑惑?
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告别家乡,不辞辛苦,乘舟来到楚地是为了【游览】
师:请把“游”圈起来。关于他在荆门游览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师:看标题 这个阅读诗歌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吗?
老师再总结一下,找标题,就是找标题里 “诗人在哪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教学反思
1.环节不流畅
2.这首诗设计成两个课时有点拖沓
3.年龄增长、阅历增加的同时,已建立的认知体系会不断被新事物推翻、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