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19:1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1课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积累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2.赏析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南京市)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隐居集》。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
01
晓常识

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山中宰相”
01
晓常识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02
知背景
03
识文本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03
识文本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03
识文本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四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消散
坠落
水中潜游的云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这里指人间
参与,这里有“欣赏” “领悟”的意思
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1.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谁?作者提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为了表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2.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2)“两岸石壁…四时俱备”
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晓雾将歇…沉鳞竞跃”
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全文抓住“美”字来写。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鱼儿;这些景物在描写上的特点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自然风光怡人身心,寄托情感,请你也试着写一段寄情山水的文字,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