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
吴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掌握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了解骈体文的基本特点,感受文章结构的美。
3.赏析文章语言的特点,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掌握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写法。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吴均(469~520),字叔痒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续齐谐记》。
01
晓常识
富春江是指钱塘江中游河段,流经桐庐、富阳两县,河段长达110公里。自古以来,富春江江水碧透,两岸峰岭锦秀,沿江名胜古迹棋布。它上通千岛湖和安徽黄山风景区,下接美丽的杭州西湖。江两岸青山夹峙,峭壁峥嵘,中嵌碧流,风光幽深秀丽,这就是著名的七里峡谷,素有“小三峡”之称 。
富春江
01
晓常识
骈体文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本文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与南朝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02
知背景
03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嘤( ) 急湍 ( ) 轩邈 ( ) 泠泠( )
yīng
tuān
xuān miǎo
líng
piǎo碧 ( ) 横kē( ) yuān飞lì天( )( )
缥
戾
鸢
柯
03
识文本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03
识文本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03
识文本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风停,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的晴空和山峰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同样的颜色
跟、随
向东或向西
表示约数
03
识文本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急流的水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比箭还快
03
识文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凭借
形成千百座山峰
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高
远
03
识文本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泉水拍打在山石上,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千百遍的啼叫不绝。
冲击,撞击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鸟鸣声
长久不停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03
识文本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老鹰
至、到达
筹划、治理
同“返”,返回
横斜的树枝
互相掩映
指平息名利之心
1.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和对桐庐一带山水总体的印象。
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气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脉络分明。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第二段写水,突出“异”。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头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话突出水之清。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水之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描绘在一场形象,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显示富春江水的清澈和湍急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1.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写山,突出“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从听觉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音,用声音反衬山林之静寂,异动写静,动静相生。
从视觉的角度写山势之奇。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从视觉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2.本文呈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文章第一段总叙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空灵澄澈,境界开阔,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文,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形象,特征鲜明,意境清新,不仅使其水光山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胜,油然而生向往之情。
下文先写“异水”,作者从静、动两个方面来描绘富春江水的江水之美;接着写“奇山”,从四个方面写山,突出山势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这山水相映之美,既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又把他们融成一个整体,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晰而又深幽的“独绝”的意境,人若置身其间,无不为富春江绝美的景色陶醉倾倒而心旷神怡。
3.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
一种音韵美、和谐美,骈散相间,有参差错落之美。
4.品味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静静地融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青白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代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写出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另外,作者在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
如形容水“泠泠”,鸟鸣“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有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本文与三峡有什么不同?
不同:
(1)写作的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慨。
(2)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与朱元思书》侧重动静结合的描写。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文采用“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富春江的山水之美。
第二部分(2-3):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2)异水:水清、水深、水急
(3)奇山:山势、山景、山色
比喻、夸张、对偶手法,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视觉、听觉角度,写高山、泉水、鸣蝉、山猿,给人美的享受。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也流露出了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也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1.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富春江的优美景色,南朝梁吴均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唐朝韦庄称“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宋代苏轼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元代吴桓赞“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如果现在要从中挑选一句作为富春江旅游推介的宣传语,你会选取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我选吴均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因为他是第一个从文学角度抒写富春江之美的人,后来赞誉富春江的诗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而且这一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富春江美景的特色;从宣传语的角度,这一句八个字,读来也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