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19:2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13课 渡荆门送别
李白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品析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02
知背景
03
识文本
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注意停顿。
2.根据注释把握诗歌大意。
03
识文本
1.朗读诗歌,注意停顿。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03
识文本
2.根据注释把握诗歌大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从远处的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楚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水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
辽远无际的原野
03
识文本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03
识文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喜爱
1.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3.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诗人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做到情景交融的?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蜀地,乘船沿江游览楚地。中间四句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山峦追随原野,渐渐消失,长江奔赴旷野,滔滔不绝。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来一面镜子,云气簇拥,就像海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反映出年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
结尾两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一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渡荆门送别
写景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渡荆门
颈联
首联:叙事
喜悦
颔联
激动
本文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1.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