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4课 背 影
朱自清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鉴赏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江苏扬州,原籍浙江绍兴。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01
晓常识
朱自清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02
知背景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簌簌( )
xiè
sāng
jú
yíng
yū
suǒ xiè
03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sù sù
zhà栏( ) chāi使( ) chóu chú( )
pán shān( ) tuí唐( ) 举zhù( )
栅
差
踌躇
蹒跚
颓
箸
03
夯基础
(2)词语解释
狼藉:
簌簌:
赋闲:
迂:
琐屑: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乱七八糟的样子。
失业在家。
细小而繁多(的事)。
纷纷落下的样子。
勾留: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03
夯基础
短时间停留。
衰颓败落。
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04
识文本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2.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反映了什么主题?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04
识文本
第1自然段:开篇设疑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第4—5自然段:铺垫背影(细心关照)
第7自然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第6自然段:
第2—3自然段:悲凉气氛(别时家境)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03
识文本
2.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四个背影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离)
线索:背影
1.作者在文中流了几次眼泪?试对其做详细分析。
四次。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
第三次的“泪”:“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作者又流泪了,这次的眼泪是对父亲不舍。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百感交集。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2.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3.第6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4.文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外貌、动作描写。
简单的衣着
臃肿的身体
迟缓的动作
蹒跚的步履
不
厌
其
烦
不
辞
辛
劳
(1)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安慰儿子,也表现自己的坚强。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2)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担心照顾不周。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3)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担心儿子,怕他渴,怕他累。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渴怎么办,“我买几个橘子去”,正是他想到这一点时自然而迅速地做出的决定。
(4)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关注安危,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分别在即,今后就是关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经常来信吧,好让老父减轻对你的刻骨思念!这一句话所表现的,就是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这样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
(4)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啊!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6.请同学们试对本文的艺术特色做简要分析。
(1)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2)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
(4)白描手法
文中“望父买橘”的场面运用白描的手法,把父亲一系列的动作表现出来,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3)感人
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由于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
1.第6段“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处流的是什么泪?
在“望父买橘”中,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作者这时流的是对父亲的感激之泪。
2.“我”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请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开始“我”对父亲不理解,甚至觉得他迂,到后来看见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以说,“我”对父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顿悟”的过程。
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参加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猜“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
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