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19:5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26课 饮酒(其五)
陶渊明
1.反复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寓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身份: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自称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
东晋文学家。
《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作品:
02
知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组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03
识文本
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根据注释,把握诗歌大意。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03
识文本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居住在闹市,却听不到喧嚣的车马声,你问我为何能这样,是因为心情闲适,心境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03
识文本
2.根据注释,把握诗歌大意。
03
识文本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气象傍晚时很美好,飞鸟结伴回巢,一切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诗人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指远离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这里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4.“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后悠闲自得的心境。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1)“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2)“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诗句的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1.“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用“见”正符合诗人“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2.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