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20:2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23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分析文中艰苦磨练精神。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01
晓常识
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
01
晓常识
02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舜( ) 胶鬲( )
畎亩( ) 傅说( )
百里xī( ) 法家bì士( )
shùn
quǎn
yuè



03
识文本
自主学习
1.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根据注释,把握文章大意。
1.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03
识文本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根据注释,把握文章大意。
03
识文本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被任用
田间,田地
选拔,任用
捣土用的杵
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重用
市集
03
识文本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因此
使……劳累
用(这些办法)来
使……坚韧
同“增”,增加。
代词,这
使……痛苦
使……饥饿
使……财资缺乏
违背
扰乱
因此,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才干。
03
识文本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
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了解
奋起
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03
识文本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指在国内
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连词,表并列关系
匹敌,相当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很快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的道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3)管夷吾举于士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03
识文本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古今异义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所以动心忍性
(5)征于色
(6)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出征。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03
识文本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使……痛苦
扰乱
使……财资缺乏
使……饥饿
使……劳累
动:使……震撼;忍:使……坚韧起来。
03
识文本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拂”同“弼”,辅佐
“曾”同“增”,增加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03
识文本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通假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练,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即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这也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反面论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
4.文章是如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然后
说明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从正面论证个人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从反面论证国家无忧患易灭亡
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首先
接着
最后
(中心论点)
5.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练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方能增长才能。而贪图安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历史事例
(六人)
论据→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家灭亡
出身低微
艰苦磨练
终担重任
居安思危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你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吗?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很多家长这样做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上名校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示例二: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人无远虑,必在近忧。——(论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王宝池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