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14《背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14《背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20:3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背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接触到一些记叙写人的文章,在记叙故事,刻画人物方面有一定的方法积累,读懂文中对父亲的刻画应不大难。但是要领会散文的思想情感,就不容易了。体谅父母,意识到亲情可贵的人不多,生活中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仍是 “身在福中不知福 ”。所以,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难点,由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是很必要的。
教学目标:
1.使用默读、朗读、精读、对比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体会文章平淡而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2.立足文本,层层剖析,由浅入深,理解“背影”在文章中的作用。
3.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4.品味重点语段,联系创作背景,感受文中复杂而感人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情感朗读,整体感知,体味深情。
难点:语言揣摩,品味背影,感悟亲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问答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聚焦背影,创设情境
播放制作的关于生活中“背影”的视频,以“我看到了 的背影”的形式交流。
二、走进《背影》,发现“背影”
寻找“背影”
(1)默读全文,文中一共提到了几次背影,并勾画相关语句。
(2)四次背影分别出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文中一共提到四次背影。第一次背影出现在第一段,开篇点题,引出所写对象,并设置悬念;第二次背影在第六段,是父亲翻过铁道,爬上月台时作者所见;第三次背影出现在第六段,是父亲与“我”分别时,“我”看到的父亲在人群中渐行渐远的背影。第四次背影在文章最后一段,为作者读到父亲来信时想象中的背影。
(3)师生总结“背影”作用:文章的行文线索。
了解父亲
第四次背影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读信时的回想,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封勾起了我的深沉怀想的一封信。
信中的矛盾:齐读来信,找出信中奇怪的地方。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明确:这封信说出了父亲的三重身体状况:身体平安、遭受病痛折磨、大去之期不远。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父亲最想让儿子看到哪一种身体状况,为什么?
明确:a.身体平安:不想让儿子担心。报喜不报忧
b.大去之期不远:想得到儿子的关心。因为二年没见。(学生可能的两种回答)
归纳父亲的心理状态:矛盾/纠结
行为的矛盾:
浏览课文,找出体现父亲行为矛盾的语段。
明确:第四段。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但又决定去送我。
B齐读第四段。变换表达,对比阅读,体会“本已”“再
三”“颇”“终于”等词的妙处。
原文: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儿。……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修改后:父亲因为事忙,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叮嘱茶房,甚是仔细。但他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儿,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明确;原文中的“本已”“再三”“颇”“终于”删掉之后对文章意思的表达其实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加上这些词语更能体现父亲犹豫、反复、纠结、矛盾的心理,以及父亲对我的细致与爱护。
讲不通的“溺爱”
(1)品读文章4-6自然段,小组分工合作
明确:忙着照看行李;送我上车;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给我做了一件紫皮大衣,自己却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等也体现了父亲的溺爱。
(2)师生共同分析:
明确:左边一栏,父亲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可做可不做,应该由儿子来完成的,但父亲却无微不至地替他做了。
右边一栏,作者当时的情感态度是由不耐烦到极度感动的,而导致情感转变的契机是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或者说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或者说是背影里所包含的浓浓的父爱。
(3)师生共同总结出“背影”的第二、三作用:儿子情感态度的转折点、父爱的象征。
品读欣赏,感悟背影
1.齐读文字,自主赏析。(教师给出赏析角度)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倾斜,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赏析角度;a.动词b.副词(在句中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
明确:a.动作的分解:像一个慢动作的回放。写出父亲老迈、为我买橘子的艰辛,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爱。b.副词:表现了“我”内心的不平静(可采用删掉副词与加上副词对比的方法来品味)。学生写作时也可以采用动作分解和添加副词的办法更好地表达自己,并使得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
2.表达交流:“从这段话中,我看到了父亲那 背影”
四、了解往事,读懂背影
1.了解背影背后的故事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了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地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非常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困顿。朱自清的二弟几乎失学。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着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们进门。朱自清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创作《背影》
1945年朱自清父亲逝世
1917年是本文故事发生的时间,1923-1925年父子二人处于冷战期,为开篇所提到的“二年”。
问题:我与父亲不 相见已二年余了。(学生补充相关词语)
2.根据相关资料,再读父亲的信,体会父亲的复杂情感
材料1:作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材料2:课后资料: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思考:父亲为什么要写这封信?(根据背后的故事及以上两则材料)
明确:信是父亲在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向儿子传递自己垂垂老矣的无助信号,是求和的信号。碍于面子,自相矛盾。这其中包含着想掩饰却无法掩饰的悲伤;《背影》是作者对父亲的回应。
3.师生分析“背影”又一作用:父子关系缓和的媒介。
父亲的“溺爱”
儿子的态度(那时)
儿子的态度写作时
说好不送又亲自去送
无动于衷(劝他不必去)
理解
自责
忏悔
同脚父讲价钱
嘱托茶房照应我
嫌他说话不漂亮
暗笑他的迂
穿过铁道买橘子
极度感动、赶紧去搀他
4.交流探讨:从这篇文章中,你还能感觉到父亲的背影里都承担了什么?
家道中落的伤感、母亲离世的悲凉、事业颓废的心酸
送子远行的牵挂、父子生隙的隐痛、年事渐高的颓唐
大去将至的惶恐
(齐读)
关注生活,描写背影
关注生活中的“背影”,定格画面,进行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