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20:46:1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消息二则》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二则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在参加渡江战役时,毛主席亲自撰写的新闻稿。它真实地再现了我军渡江的盛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两则消息语言凝炼、行文精粹、气势豪迈,是学习消息的好范本。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基本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在七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语言、赏析语言、写批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把握消息的内容、结构。
2.学习新闻语言准确精练、及时、真实的特点。
3.初步养成阅读消息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
教学重点:
1.会分析消息的结构,理清消息的六要素。
2.体会消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
教学难点:
1.把握消息的内容、结构。
2.品读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 积累法 批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要具备几个要素,被称为“五个W加一个H”,即新闻的六要素。你知道是什么吗?
二、速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1、了解五个W加一个H:
Where (何地) Who (何人) What ( 何事 )
Why (何故) How(如何)
2、梳理新闻的六要素: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单元提示和旁批圈画答案。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
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一方面是人民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渡过长江;
何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如何: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香港诸城进击中。
三、比读课文,感受消息的时效性、真实性
1、 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2、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这两则新闻的时效性表现在哪?
明确:“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和“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它们是消息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性。
四、品读课文,感受消息的准确性
1、找出新闻中的关键词:
我军:突破 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歼灭 击溃 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微弱 不再想打了 泄气
说说从这些词语里,你感受到什么?
小结:作者在写新闻时,总是凝聚自己的感情。这两组词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情感爱憎分明,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感受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再次朗读课文,品读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1)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明确:“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明确:“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小结:消息的语言,不能给读者带来错误信息。同时,消息的语言可以在准确地基础上力求生动,一定程度上生动的语言对新闻事实的表述更准确。
五、细读课文,感受新闻的朗读基
1、说一说本文的朗读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2、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板书设计:
新闻: 时效性 真实性 准确性
六、作业:找一篇新闻,自己分析它的六要素和结构,下节课交流。
课后反思:
我在教学时,特别重视了新闻的结构和特点,而忽略了单元主题——战争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却不能进一步理解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作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和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