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教 学 目 标
(一)
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二)
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三)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饮酒(其五)
请同学们先听录音范读,领略诗歌的韵律之美。然后根据诗意读出停顿,用“/”表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lú
xuān
lí
饮酒(其五)
陶渊明
huán
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要求: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顿恰当
《<饮酒>其五》是一首古体诗,根据诵读试归纳古体诗特点。
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用韵也较自由。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东晋末年,“篡”“乱”交替,时局动荡不安,官场污浊,世风大坏。
处在这个时期的陶渊明既不能实现理想,也不愿受制于人,与官场同流合污。相形之下,大自然与田园成为他心中的一方净土。以他的人生经历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前,年少居家,饱读诗书,有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1
2
3
4
5
第三时期:42岁到62岁,他毅然归居田园,直至病故。
第二时期:29岁到41岁,时仕时隐,处在彷徨挣扎之中。
《饮酒》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旨在借酒抒怀,以醉语作醒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内心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尔:如此,这样。 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远,远远地。 偏:偏远。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读懂词句的意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在闲适淡泊中无意间看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愈发美好,一群群飞鸟结伴而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佳:美好。 相与:相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此中:此时此地的情景中,即指隐居的生活中。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而无车马喧”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自然会显得偏僻安静,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能。“见”是指在漫不经心中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望”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会破坏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 为什么
“采菊东篱下”和“飞鸟相与还”两句中,“菊”和“飞鸟”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菊”—— 陶渊明“清风高节”的象征;
“飞鸟”——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
“真意”是指陶渊明领会到了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诗中哪两个词语最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心境
心远——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
悠然——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看到了一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心志高远、闲适豁达的诗人形象。
《<饮酒>其五》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课 堂 小 结
诗歌通过描写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以及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归 纳 方 法
读诗五步法
板书设计
饮酒 其五
无车马喧
情景交融
悠闲自得
心远地偏
采菊悠然
日夕,飞鸟
生活宁静
内心恬然
闲适自在
生命真谛
一、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
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课后习题
附:赏析点梳理
原文 理解与鉴赏(依据教材、教参和真题标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理解: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教参整体把握)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炼字:“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教参问题探究)
修辞: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表明只要心情闲适、志向高洁,即使身居闹市也能获得内心的宁静。(2018河南备用题)
原文 理解与鉴赏(依据教材、教参和真题标答)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写作手法:这两句是本诗的诗眼,以景物衬托出诗人悠闲自得、物我两忘的境界。
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2010河南)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理解:前句承上启下,紧承上句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飞鸟结伴归林。
原文 理解与鉴赏(依据教材、教参和真题标答)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理解:写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教参整体把握)
炼字:“真意”指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教参资料链接)含蓄地表现了诗人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的自然志趣和人生真谛。
【主旨情感】融情入景,通过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超脱世俗的高雅追求。 【文学常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教材课下注释)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