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09:3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饮酒(其五)
背景链接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归隐后的陶渊明陆续写成组诗《饮酒》20首。这组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本诗是其中最为闲雅有致的一首。
古体诗
韵律特点: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文体知识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整体感知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诗歌解读
喧嚣扰攘的尘世。
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如此,这样。
偏远,偏僻。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诗意: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意:(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即庐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辨识。
相伴。
傍晚。
山间的云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叙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绘景
议论抒情
赏意象
大声朗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陶渊明的“庐”是怎样的?

“在人境”,“无车马喧嚣”,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但并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庐”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可以意会为“简陋的居所”,往往和茅草屋顶联系在一起。 “庐”字和后面的“车马”是对立的。
陶渊明的“庐”是怎样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因为“人近(境)”,才反衬出“心远”,构成一种悠然、超然的境界。
陶渊明简陋的屋舍也有美
菊花是傲霜凌寒的象征,比喻那些与世俗对抗的清高。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恰好碰上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当即辞去彭泽令,决心远离统治者,洁身自好。此后,他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再没有出仕。

细读感悟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知识链接: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4.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将诗人醉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情景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你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哪个(些)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示例:“见”字用得好。“见”字把诗人“悠然自得”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5.“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指人的自然本性。
“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饮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
淡泊名利超脱世俗
热爱自然
心远地自偏
采菊见南山
山夕鸟飞还
生活宁静
内心恬淡
热爱自然
生命真谛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以及闲适淡泊的心境和不与TZ阶级同流合W的高洁人格。
人生阶段
读书游学
一方面潜心读书,不仅熟读六经,也对一些神话、小说有所涉猎,对日后的思想和创作都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崇尚功业,内心有强烈的“兼济天下”的政治情怀,但也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园情结,表现出矛盾的思想倾向。
拓展延伸
青少年阶段
(28岁以前)
时隐时仕
28岁的陶渊明先出任江州祭酒,因仕途不得志,自行解职归家。后又分别做过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和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这期间他一直在仕与隐的矛盾中挣扎,直到40岁出任彭泽县令并在80余天后辞官归隐。
壮年时期
(28—40岁)
隐居躬耕
辞去彭泽县令后,陶渊明的人生可分为前后两期:由前期诗作可看出,他除了有农耕的快乐,也有劳作的辛苦,心情仍不平静;后期生活日渐窘迫,他仍坚持不仕,坚定隐居的决心,直到贫病交加,默默离世。
中晚年时期
(40岁以后)
a、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b、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陶渊明的隐居你怎样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