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3.3身体的防卫(1)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身体的三道防线;
2、识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记忆一些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对微生物的抵抗之第一、二道防线
1、人体有多种结构和方法保护我们免受病患,这些构造和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防止 侵入体内;二是抵抗 的病原体。
2、病原体侵入人体之前首先受到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 道防线的阻挡:
(1)呼吸道黏膜的抵抗作用:人体的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具有 作用,并能将空气中的病菌粘住排出体外,黏膜上的纤毛通过不停地摆动,也能够清除空气中的 。
(2)泪液的抵抗作用:泪腺分泌的眼泪中含有一种杀菌物质—— ,能破坏多种病菌的 ,使病菌溶解。
(3)胃液的抵抗作用:胃壁的黏膜能分泌胃酸,胃液呈强酸性,能杀死 。
(4)皮肤的抵抗作用:皮肤的角质层位于最外面,是一些排列紧密的死细胞,能有效地将环境中的 等与里面的活细胞隔离开,以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真皮内的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物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 的环境,能够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同时,皮肤和黏膜的 还有杀菌作用。
3、如果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侵入人体,就会遭到体液中的 等组成的第二道防线的抵抗。
4、以上第一、二道防线是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 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这种保护性生理功能称为 。
知识点2、对微生物的抵抗之第三道防线:
1、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称为 免疫:如果病原体大量涌入,吞噬细胞无法把它们全部吞噬,病原体就有可能进入 ,血液中的 就会产生免疫反应。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 ,其中 B 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 “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 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够 的任何体外物质都称为抗原,如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等都可成为抗原。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在 10000 以上,具有 性,如对一种花粉敏感的人对其他花粉不一定敏感。
(3)抗体:当血液中的 B 淋巴细胞侦察到抗原时会大量增殖、分化,大部分细胞会产生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 —抗体,小部分细胞会形成 ,记忆细胞能在数月乃至数十年内“记住”入侵的该抗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血液中的 T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有效应的 T 淋巴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 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同时,T淋巴细胞也有免疫记忆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非特异性免疫是天生的,人人都有的,针对多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 等,受到有关病原体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专门对 病原体起作用的防御功能。人体的免疫功能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二、例题讲解
例题1、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能有效预防甲型H1N|流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B.接种疫苗后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C.从免疫学角度看,接种的流感疫苗属于抗体
D.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接种疫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例题2、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逐渐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核杆菌没有细胞结构
B.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表明其可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
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例题3、如图所示,甲、乙分别表示我国医学工作者自主研制H7N9灭活疫苗的过程中,某志愿者接种疫苗后两周内体温和抗体浓度的变化,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接种疫苗后轻度体温上升是由于免疫功能被破坏
B.H7N9病毒是病原体,灭活疫苗是抗体
C.接种疫苗产生抗体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D.人体出现体温上升就会引起抗体浓度增加
(例题3图) (例题4图)
例题4、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某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三类人群,其中甲与乙表示健康人群;乙与甲相比,主要是乙体内含该传染病的抗体;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是该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B.丙是该传染病的传染源
C.①过程最有效办法是接种疫苗,属非特异性免疫 D.②③分别表示健康人感染患病和痊愈过程
例题5、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炭疽病时,利用绵羊做了一次著名的实验,方法见表格.分析问题并作出回答:
分组 第一次处理 第二次处理
方法 结果 方法 结果
甲组绵羊 注射脱毒病菌 无病症 注射活性病菌 无病症
乙组绵羊 不注射任何病菌 无病症 注射活性病菌 有病症
(1)甲组绵羊在第二次注射活性病菌后没有发病,是因为这些绵羊在低毒疫苗的刺激下产生了 ,这种免疫称为 ;
(2)乙组绵羊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3)人类的计划免疫中,如接种乙肝疫苗,相当于实验中的 (“甲”或“乙”)组;
(4)为了防止炭疽病危害人群或家畜,在传染病爆发的时期,各个国家对进口物品进行严格的病毒学检疫,采取这一措施是属于 。
三、随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
A.被猫、狗咬伤的患者及时注射抗狂犬病毒血清 B.皮肤能阻挡病菌
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能清扫异物 D.体液中的溶菌酶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
2、科学家成功研制出H7N9禽流感疫苗,注射该疫苗可预防H7N9禽流感,从免疫和传染病的预防来看,注射的疫苗和采取的措施分别是( )
A.抗原 控制传染源 B.抗原 保护易感人群
C.抗体 控制传染源 D.抗体 保护易感人群
3、对细胞免疫作出合理说明的是( )
A.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B.T淋巴细胞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C.B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防御病原体感染 D.细胞免疫功能是人体生来具备的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体防线的是( )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C.皮肤的屏障作用 D.口服抗生素消灭体内病原体
5、对右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病毒起抗原作用 B.该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把入侵的病毒全部消灭
C.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 D.该免疫类型是特异性免疫
(第5题图) (第6题图)
6、如图是人体组织内部(内环境)示意图,有病菌侵入人体组织时,①号箭头所指的是非细胞结构的物质,它能与入侵病菌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且数量剧增。这种物质和它的数量能迅速增加的原因分别是( )
A.抗体,免疫记忆细胞快速繁殖 B.抗原,病菌快速繁殖
C.B淋巴细胞,细胞分裂加速 D.T淋巴细胞,细胞分裂加速
7、喵大哥和喵二弟是一对好兄弟,喵二弟生活中是个“马大哈”,不讲卫生,不爱洗手。有一天他们一起吃完早餐,喵二弟随手拿了一个苹果给喵大哥。早餐后没多久突然肚子疼,喵大哥立即带他去医院,经化验喵二弟患有蛔虫病,同时还检出喵二弟携带有乙肝病毒。
(1)日常生活中蛔虫卵及一些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在人的皮肤上不能直接进入人体内,因为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_____________(填“特异性”“非特异性”)。
(2)喵大哥回想早上幸好没有急着吃苹果,而是拿着苹果先用清水清洗,这在预防传染病上属于哪一措施?______________。如果喵大哥小时候注射过乙肝疫苗,则他 _____(填“会”或“不会”)传染上乙肝,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图所示是人在先后两次感染同一种病原体后,血液中相应抗体产生的情况.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抗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情况下人患由此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康复后的短时间内不会再患此病.理由是:________;
(3)在第二次感染时,虽时隔一年,但抗体并不像第一次那样感染后要过一段时间才产生,而且产生足量的抗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练习:
1、花开季节,对花粉过敏者来说,进入其体内的花粉属于( )
A.抗原 B.传染源 C.病原体 D.抗体
2、下列免疫作用中没有淋巴细胞参与的是( )
A.细胞免疫 B.非特异性免疫 C.体液免疫 D.特异性免疫
3、下列关于抗原与抗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抗原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B.一种抗体是由多种抗原刺激产生的
C.一种抗体可抵抗多种抗原 D.抗体随抗原的消失而消失
4、下列关于人体内抗原与抗体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还需吞噬细胞才能将抗原清除
B.当抗原侵入人体时,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C.一种抗体可针对多种抗原作用
D.当抗原被清除后,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
5、春季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季节,曾经感染过腮腺炎病毒的人,可对此病产生终生免疫。下列关于这个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B.这种免疫是后天获得的
C.患过腮腺炎的人,对其他疾病也会产生一定的抵抗力
D.对患腮腺炎的病人要及时治疗并隔离,这属于控制传染源
6、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非特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 非特异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 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7、对细胞免疫作出合理说明的是( )
A.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B.T淋巴细胞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C.B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防御病原体感染 D.细胞免疫功能是人体生来具备的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免疫的是( )
A.注射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B.麻疹病毒抗体消灭麻疹病毒
C.白细胞消灭侵入人体内的病菌 D.脾脏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异物
9、2022年11月13日,我国通过基因组测序首次从天津市报送的1例泰国输入病例样本(2022年11月10日采样)中检出CH.1.1进化分支。奥密克戎新的变异株CH.1.1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属于传染源 B.对教学楼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同学们接种的新冠疫苗属于抗原 D.同学们接种新冠疫苗获得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10、计划免疫是预防人类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当人体注射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含量会发生相应变化,下列图示中能正确表示这种变化的是( )
A. B. C. D.
11、流感是由______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流感病原体作为______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免疫类型属于______免疫。
12、观察下图的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右侧的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的是________,属于人体免疫第二道防线的是_______,它们都是生来就有的,属于_____________。
(2)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的数量多,毒性增强时,人体就依靠免疫器官产生的_______细胞来消灭病原体。这就是人体的第_______道防线。
13、如下图所示的是人体的某一免疫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的细胞A为( )
A.淋巴细胞 B.吞噬细胞 C.红细胞 D.血小板
(2)该过程属于人体免疫的(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 D.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
(3)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性免疫,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夏秋季高发。某地为遏制登革热传染病,科学家在一个小岛上释放了超过50万只被打了“绝育疫苗”(一种名为沃尔巴克氏菌的细菌)的雄性蚊子,这些雄蚊不咬人,与野生雌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发育,最终使蚊子数量降低,或使之失去传染登革热病的能力。
(1)从免疫学角度来看,登革病毒属于 。(选填“抗原”或“抗体”)。
(2)登革病毒和沃尔巴克氏菌在结构上的区别是 。
(3)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释放打了“绝育疫苗”的雄性蚊子的做法属于 。
(4)该岛上所有的蚊子及其他生物属于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15、宫颈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进而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病。九价HPV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类型HPV病毒引发的癌症,并可以预防90%以上的宫颈癌。去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九价HPV疫苗在我国上市。
(1)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 。
(2)接种该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抗体,人体的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3)以下是疫苗的相关信息:①该疫苗以HPV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其表面构造、形状和大小均与感染性HPV病毒类似,但无病毒DNA,但人体免疫系统会将它误认为是HPV,产生针对HPV的抗体。②HPV疫苗在体内的抗体水平至少可维持4年。③在九价宫颈癌疫苗效力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发现它的保护有效率均可达到90%以上。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可多选)
A.一次注射,终生有益。
B.宫颈癌疫苗不是病毒,没有感染性。
C.HPV疫苗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
D.HPV疫苗不是100%有效,接种人群仍然有可能患宫颈癌。
16、“埃博拉”曾成为全球多家知名新闻媒体列举的年度十大热词。埃博拉疫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目前,有些国家已研制出埃博拉疫苗。为检验疫苗的效能,科学家用8只健康的恒河猴平均分为 A、B两组进行了动物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补充完善实验过程,并回答相关问题。
(1)上述实验过程中,①处应填写 ;②处应填写 。
(2)在实验中,设置 A组恒河猴的作用是 。
(3)B组恒河猴注射埃博拉病毒后存活下来,是因为其体内产生了抵抗埃博拉病毒的 。这种免疫类型为 。
(4)上述实验中,若要测定该埃博拉疫苗的最有效浓度,对实验的改进可采用增加实验组数的方法,再观察接种 疫苗后恒河猴患病的情况。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病原体 已侵入体内
2、一 (1)杀菌 异物和病菌 (2)溶菌酶 细胞壁
(3)入侵的病菌 (4)病菌、化学物质 微酸性 分泌物
3、吞噬细胞 4、多 非特异性免疫
知识点2、
1、特异性, 血液 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 抗体 直接
(2)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3)特异 蛋白质 记忆细胞 宿主细胞
2、感染或预防接种 某种特定
二、例题讲解:
例题1、B
解析:A.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不具有细胞结构的,A错误; B. 接种疫苗后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B正确; C. 从免疫学角度看,接种的流感疫苗属于抗原,C错误; D. 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例题2、D
解析:A、结核杆菌属于细菌有细胞结构,A不符合题意。B、若是能够快速繁殖说明它不能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B不符合题意。 C、 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因为抗菌药逐渐增多等原因,C不符合题意。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是由于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也就是人的机体能抵抗病原体,那么将它消灭,D符合题意。
例题3、C
解析:A、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不是由于免疫功能被破坏,A不符合题意。 B、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灭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原,灭活疫苗属于抗原, H7N9病毒是属于病原体,它的病原体是病毒,B不符合题意。C、接种疫苗产生抗体的免疫是属于人后天性免疫,C符合题意。D、志愿者体温上升不会引起抗体浓度增加,人体温上升是因为注射疫苗后促进机体产热分泌激素有关,D不符合题意。
例题4、C
解析:在三类人中,甲因为未感染过此类疾病所以是易感人群,乙因为感染过此疾病所以乙体内有抗体,丙是患者所以丙是传染源;故A、B正确;C. 接种疫苗获得免疫的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D. ②③分别表示健康人感染患病和痊愈过程 ,D正确。
例题5、(1)抗体;特异性免疫 (2)对照 (3)甲 (4)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1)低毒疫苗对于绵阳来说相当于抗原,故在其刺激下产生了抗体,称为特异性免疫;(2)乙组绵阳未受到实验变量的影响故属于对照组;(3)接种的疫苗(低毒疫苗)相当于脱毒病菌,故相当于甲组; (4) 各个国家对进口物品进行严格的病毒学检疫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三、随堂练习:
1、A 2、B 3、B 4、D 5、B 6、A
7、(1)非异性免疫
(2)切断传播途径 不会 淋巴细胞在乙肝疫苗的刺激下产生了乙肝病毒的抗体
8、(1)可使病原体凝集,可中各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2)体内还有足够的抗体存在,能够对入侵的同种抗原起作用
(3)记忆细胞具有免疫记忆功能,一旦遭遇同一种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抗体
四、课后练习:
1、A 2、B 3、 A 4、C 5、 C 6、D 7、B 8、A 9、A 10、B
11、流感病毒;抗原;特异性
12、(1)A B D 非特异性免疫 (2)淋巴细胞 三
13、(1)B (2)B (3)非特异性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14、(1)抗原 (2)登革病毒无细胞结构 (3)切断传播途径 (4)群落
15、(1)保护易感人群 (2)特异性 (3)B;D
16、(1)21天后;注射埃博拉疫苗(2)对照(3)抗体;特异性免疫(4)不同浓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科学§3.3身体的防卫(1)教学设计
课题 3.3身体的防卫(1)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九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九下第三章第3节,教材从身体防卫微生物威胁入手,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材料的配合介绍身体防卫的三道防线,教材的叙述层层递减,逻辑清晰、图文并茂,但教材中又有多组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如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抗原和抗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等,需要教师补充一些相关的视频和学生活动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本节内容是在已经学习了《来自微生物的威胁》后的继续深入学习,身体的防卫是对微生物威胁的一个立概念,是教学的自然衔接,也是后续学习特殊疾病的防御和健康生活等内容的重要基础,身体的防卫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介绍对微生物的抵抗,第二课时主要介绍特殊的防病措施和人体免疫功能。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身体的三道防线;识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记忆一些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科学思维: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教材知识点,再从知识点延伸到生活中去;探究实践:通过读图和观察皮肤结构模型,识别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通过分类讨论,比较人体三道防线,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通过情景模拟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决策,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责任:提高合作 、思考的科学习惯,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的兴趣并树立“科学为人类进步服务”的科学意识。
重点 身体的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难点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工作原理;抗原和抗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传染病的特点是什么? 2、传染病流行的重要环节是什么? 3、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思考讨论:微生物无处不在,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但是,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而我们却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对微生物的抵抗 1、人体对微生物的抵抗:人体有多种结构和方法保护我们免受病患,这些构造和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类:(1)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2)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2、筑起抵抗微生物的防线: 人体抵抗微生物侵害,主要通过三道防线的防御作用来完成。其中第一道防线是物理屏障和化学屏障,第二防线是血液凝固和吞噬作用;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其中第一、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三道防线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对病原体的抵御功能。 读图:人身体中能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的结构有哪些?二、人体的三道防卫线:1、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作用: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 主要结构: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第二道防线: 作用:抵抗已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主要结构: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所起的作用是人人都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且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1)皮肤: ①皮肤的角质层位于最外面,是一些排列紧密的死细胞,能有效地将环境中的病菌、化学物质等与里面的活细胞隔离开,以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②真皮内的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物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微酸性的环境,能够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同时,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 (2)呼吸道黏膜: ①人体的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具有杀菌作用,并能将空气中的病菌粘住排出体外; ②黏膜上(3)泪腺和胃黏膜的作用: 泪腺分泌的眼泪中含有一种杀菌物质…溶菌酶,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胃壁的黏膜能分泌胃酸,胃液呈强酸性,能杀死入侵的病菌。 的纤毛通过不停地摆动,也能够清除空气中的异物和病菌。 (4)吞噬细胞的作用: 吞噬细胞是一种细胞,吞噬细胞存活期2-3天,主要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 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 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 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 2、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如果病原体大量涌入,吞噬细胞无法把它们全部吞噬,病原体就有可能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就会产生免疫反应,构筑起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结构:由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等)和免疫细胞组成。 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 方法:直接消灭病原体;或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点: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因人而异,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免疫作用的,具有特异性。 (1)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A、体液免疫: 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3、抗体和抗原: (1)抗原: 进入人体后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都称为抗原,如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等。 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 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具有特异性,如对一种花粉敏感的人对其他花粉不一定敏感。 (2)抗体: 当血液中的 B 淋巴细胞侦察到抗原时会大量增殖、分化,大部分细胞会产生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称为抗体。 抗体是一种活性蛋白质,由B淋巴细胞产生。 小部分B淋巴细胞会形成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在数月乃至数十年内“记住”入侵的该抗原,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视频:淋巴细胞阅读:抗体是如何对付病原体的? (3)T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除视频) 血液中的 T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有效应的 T 淋巴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T 淋巴细胞也有免疫记忆功能。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比较: 思考讨论:1)有些传染病,你只要得过1次,就不会再得第2次,这是什么原因?[参考:主要是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能识别进入人体的异物,并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来消灭和清除异物。]2)为什么移植的器官会遭受排斥?[参考:器官移植是将不是自己的器官植入体内,体内会发生排斥过程,即排除异己的过程。免疫系统主要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来识别免疫系统中的异体抗原,这就是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视频:人体的三道防线 4、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比较: 人体对微生物的抵抗是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的延伸和深化学习,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可归纳出一些具体的结构和方法来,由此引入第一道防线,并具体介绍屏障作用,在此基础上介绍第二道防线,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动力;由外到内的抵抗作用,涉及特异性免疫的必要性,突出重点。相对较难的几对概念,重点介绍,举例与说明,使学生内化知识,顺利完成后续学习;图文资料,有助于学生形象化理解;视频辅助教学,使学生对较难的抽象概念与过程有一个模型化的理解; 比较、分析有利于建构知识构架、形成体系;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
课堂练习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免疫的是( B ) A.B型血的红细胞在A型血中凝集B.吞噬细胞吞噬血液中衰老、死亡的红细胞C.人体的淋巴细胞杀伤癌细胞D.肝脏将有毒的氨转化为尿素2、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 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 小、针对性强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3、下列两图是关于人体免疫的图解,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甲图所示黏膜上的纤毛能清扫病菌B.乙图所示杀菌物质能破坏病菌的细胞壁C.甲图所示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乙图所示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第3图) (第4题图)4、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材料来研究某种疫苗对于预防某种病毒感染的有效性。下图为该实验的某些关键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乙组小鼠在步骤c之前属易感人群,在步骤c之后且患病属传染源B.从传染病角度看,疫苗是病原体;从免疫学角度看,疫苗是抗原C.从预防传染病角度看,给乙组小鼠注射疫苗的行为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在研究过程中,应在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的步骤是b、c 5、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引起传染病的传染源就是病原体B.吞噬细胞等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抗体是在淋巴细胞刺激下由抗原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D.疫苗能杀死病原体,所以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传染病6、疫苗接种被认为是医学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疫苗研发的主要阶段包括:分离获得毒株→制成疫苗→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审批上市。那么如何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呢 【探究目的】探究疫苗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动物实验】(1)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B组注射的是 。(2)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标 ,说明疫苗X对小鼠是安全有效的。(3)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猴)实验评估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理由是 。(4)【临床试验】疫苗X的生产上市还需要经过三期的临床试验:结果分析:Ⅲ期临床试验在疫区招募了20000名志愿者,试验结果如表所示,则该疫苗保护率是 。注:疫苗保护率=(安慰剂组患病率一疫苗组患病率)÷安慰剂组患病率。分组志愿者患病数疫苗组10000人8人安慰剂组10000人160人【社会参与】接种疫苗是对抗新冠疫情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当接种疫苗达到一定比率后就可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疫情蔓延,因此接种疫苗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健康,更是为了全社会的健康。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尽打快打疫苗。[参考答案:(1)等量的生理盐水 (2)无明显差异(3)亲缘关系近 (4)95%]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体内的各种黏膜,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阻挡大多数病原体的入侵以及杀菌、清扫异物。 2、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是人体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其主要作用是抵御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入侵人体的外来病原体以及异物,第二道防线和第一道防线的防御作用针对多种病原体和异物,不具有特异性,属于先天性免疫。 3、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其防御功能是人体在后天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者异物,属于特异性免疫。 4、细胞免疫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的直接杀灭作用和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杀灭作用。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36张PPT)
第三章 人与健康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3节 身体的防卫(1)
---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身体的三道防线;识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记忆一些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异性
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科学思维: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教材知识点,再从知识点延伸到
生活中去;
探究实践:通过读图和观察皮肤结构模型,识别人体的第一、二道防
线;通过分类讨论,比较人体三道防线,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
异性免疫;通过情景模拟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决策,提高运用科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责任:提高合作 、思考的科学习惯,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习的兴趣并树立“科学为人类进步服务”的科学意识。
知识回顾
1、传染病的特点是什么?
2、传染病流行的重要环节是什么?
3、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及免疫性等特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三个途径: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新知导入
微生物无处不在,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但是,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而我们却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
这说明人们自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屏障,因为我们的身体有一种抵抗病原体,保护自己不生病的本领;且不同的人抗病能力不同。
新知讲解
一、对微生物的抵抗
1、人体对抵抗微生物方法:
人体有多种结构和方法保护我们免受病患,这些构造和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1)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
(2)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新知讲解
2、筑起抵抗微生物的防线:
人体抵抗微生物侵害,主要通过三道防线的防御作用来完成。其中第一道防线是物理屏障和化学屏障,第二防线是血液凝固和吞噬作用;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其中第一、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三道防线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对病原体的抵御功能。
读图:
人身体中能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的结构有哪些?
皮肤的角质层、汗腺、皮脂腺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泪腺
胃黏膜
新知讲解
二、人体的三道防卫线
1、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作用: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
主要结构: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第二道防线:
作用:抵抗已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主要结构: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所起的作用是人人都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且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新知讲解
(1)皮肤:
①皮肤的角质层位于最外面,是一些排列紧密的死细胞,能
有效地将环境中的病菌、化学物质等与里面的活细胞隔离开,
以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②真皮内的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物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微酸性的环境,能够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同时,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
皮肤是铜墙铁壁,不让我进去。
新知讲解
(2)呼吸道黏膜:
①人体的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具有杀菌作用,并能将空气
中的病菌粘住排出体外;
②黏膜上的纤毛通过不停地摆动,也能够清除空气中的异物和病菌。
新知讲解
(3)泪腺和胃黏膜的作用:
泪腺分泌的眼泪中含有一种杀菌物质…溶菌酶,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胃壁的黏膜能分泌胃酸,胃液呈强酸性,能杀死入侵的病菌。
新知讲解
(4)吞噬细胞的作用:
吞噬细胞是一种细胞,吞噬细胞存活期2-3天,主要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
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
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
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
新知讲解
2、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如果病原体大量涌入,吞噬细胞无法把它们全部吞噬,病原体就有可能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就会产生免疫反应,构筑起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结构:由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等)和免疫细胞组成。
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
方法:直接消灭病原体;或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点: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因人而异,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免疫作用的,具有特异性。
新知讲解
(1)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A、体液免疫:
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示意图
T淋巴细胞攻击癌细胞
B淋巴细胞
抗体
新知讲解
3、抗体和抗原:
(1)抗原:
进入人体后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都称为抗原,如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等。
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
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具有特异性,如对一种花粉敏感的人对其他花粉不一定敏感。
新知讲解
(2)抗体:
当血液中的 B 淋巴细胞侦察到抗原时会大量增殖、分化,大部分细胞会产生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称为抗体。
抗体是一种活性蛋白质,由B淋巴细胞产生。
小部分B淋巴细胞会形成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在数月乃至数十年内“记住”入侵的该抗原,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视频:
(点击图片播放)
阅读:
抗体是如何对付病原体的?
新知讲解
(3)T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
血液中的 T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有效应的 T 淋巴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T 淋巴细胞也有免疫记忆功能。
(点击图片播放)
新知讲解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比较:
思考讨论:
1)有些传染病,你只要得过1次,就不会再得第2次,这是什么原因?
主要是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能识别进入人体的异物,并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来消灭和清除异物。
2)为什么移植的器官会遭受排斥?
器官移植是将不是自己的器官植入体内,体内会发生排斥过程,即排除异己的过程。免疫系统主要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来识别免疫系统中的异体抗原,这就是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
视频:
视频:人体的三道防线
(点击图片播放)
新知讲解
4、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比较:
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具有的 出生后逐渐形成的
作用特点 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不具有专一性 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防御作用,具有专一性
结构基础 第一、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联 系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免疫功能。
随堂练习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免疫的是( )
A.B型血的红细胞在A型血中凝集
B.吞噬细胞吞噬血液中衰老、死亡的红细胞
C.人体的淋巴细胞杀伤癌细胞
D.肝脏将有毒的氨转化为尿素
D
随堂练习
2、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
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
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
随堂练习
3、下列两图是关于人体免疫的图解,请仔细观察,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黏膜上的纤毛能清扫病菌
B.乙图所示杀菌物质能破坏病菌的细胞壁
C.甲图所示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乙图所示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
随堂练习
4、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材料来研究某种疫苗对于预防某种病毒感染的有效性。下图为该实验的某些关键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组小鼠在步骤c之前属易感人群,在步骤c之后且患病属传染源
B.从传染病角度看,疫苗是病原体;从免疫学角度看,疫苗是抗原
C.从预防传染病角度看,给乙组小鼠注射疫苗的行为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D.在研究过程中,应在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的步骤是b、c
D
随堂练习
5、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引起传染病的传染源就是病原体
B.吞噬细胞等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抗体是在淋巴细胞刺激下由抗原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D.疫苗能杀死病原体,所以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传染病
B
随堂练习
6、疫苗接种被认为是医学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疫苗研发的主要阶段包括:分离获得毒株→制成疫苗→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审批上市。那么如何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呢
【探究目的】探究疫苗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动物实验】
(1)实验方案:
实验过程中,B组注射的是 。
等量的生理盐水
随堂练习
(2)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标 ,说明疫苗X对小鼠是安全有效的。
(3)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猴)实验评估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理由是 。
无明显差异
亲缘关系近
随堂练习
(4)【临床试验】疫苗X的生产上市还需要经过三期的临床试验:
结果分析:Ⅲ期临床试验在疫区招募了20000名志愿者,试验结果如表所示,则该疫苗保护率是 。
注:疫苗保护率=(安慰剂组患病率一疫苗组患病率)÷安慰剂组患病率。
95%
课堂总结
1、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体内的各种黏膜,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阻挡大多数病原体的入侵以及杀菌、清扫异物。
2、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是人体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其主要作用是抵御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入侵人体的外来病原体以及异物,第二道防线和第一道防线的防御作用针对多种病原体和异物,不具有特异性,属于先天性免疫。
3、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其防御功能是人体在后天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者异物,属于特异性免疫。
4、细胞免疫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的直接杀灭作用和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杀灭作用。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4、预习下一课时主要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