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科学阶段测试卷(五)
第3章《空气与生命》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不易溶于水 B.二氧化碳无色无味
C.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华
2.二氧化碳和氧气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分子 B.密度都比空气大
C.都不溶于水 D.都能供动植物呼吸
3.用玻璃管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吹气,过一会儿再给试管加热,试管里溶液颜色变化情况是( )
A.紫色→红色→紫色 B.紫色→蓝色→红色
C.蓝色→红色→紫色 D.红色→紫色→蓝色
4.根据如图所示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CO2不能燃烧
B.CO2不支持燃烧
C.CO2密度比空气大
D.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
5.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否过大的正确方法是( )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阁接通电源的电筒 D.带入一盏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6.下列物质常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是( )
A.大理石和稀硫酸 B.石灰石和稀盐酸
C.碳酸钠和稀盐酸 D.碳酸氢钠和稀盐酸
7.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 B.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的下部
C.用燃着木条伸入集气瓶口观察 D.捉一小虫放入集气瓶中观察
8.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实验步骤正确的是( )
①加入大理石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收集 ④验满 ⑤加入盐酸
A.②④③①⑤ B.①⑤②③④
C.②①⑤④③ D.②①⑤③④
9.下列过程中,只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
C.二氧化碳灭火 D.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温室效应有功有过,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CO2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 B.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低碳”是指较低的CO2排放 D.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生存温度
11.2013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波兰首都华沙成功举办,中国政府表示将坚持走“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下列对二氧化碳的四个方面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组成: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B.性质:CO2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呈酸性
C.制备: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硫酸制备CO2
D.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和化工原料等
1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是( )
A.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13.实验室不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
A.稀硫酸反应太慢
B.稀硫酸比盐酸的价格高
C.生成的气体不纯净
D.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碍了反应继续进行
1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
①从b端通入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
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⑤从a端通入氮气
⑥从b端通入二氧化碳
A.④⑥⑤②⑥ B.④③⑤②③
C.④①③①② D.④③①②③
15.图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错误的是( )
16.下面是实验室依次制备,收集,验证、验满CO2的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
17.科学家发现火星大气层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的物质,化学式为COS。已知硫化羰与二氧化碳的结构相似,但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硫化羰是由分子构成的
B.硫化羰可作为理想燃料
C.硫化羰不能用作灭火剂
D.硫化羰完全燃烧会生成CO2和SO2两种氧化物
18.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操作如下图,不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制气 C.收集 D.验满
19.下列所示的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验满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点燃酒精灯 D.塞紧橡皮塞
20.如图所示Ⅰ~Ⅴ装置,可供实验室制取有关气体时选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取CO2可选用Ⅰ、Ⅲ装置
B.实验室制取CO2可可选用Ⅱ、Ⅲ装置,气体从b管口通入
C.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O2可选用Ⅰ、Ⅳ装置,气体从b管口通入
D.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可选用Ⅱ、Ⅲ装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
2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与氧气都是 色 味的气体;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密度都比空气 ,收集它们可用 法;氧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原因是 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方法收集原因是 ;液态氧与固体氧都是 色,干冰是 的固体。
22.世界都是一分为二的,认识世界、研究物质也是如此。
(1)利用CO2 的性质可用于灭火。
(2)当大气中CO2的含量升高时,对环境影响的后果是 。
(3)科学研究表明,可通过下述反应,将工业尾气中的CO2转化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X:CO2+4H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23.我们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几次用到了蜡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实验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2)图B中蜡烛的作用是 ;
(3)图C中一段时间后蜡烛火焰熄灭的原因是 。
24.近年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面对严峻的旱情,许多地方抢抓机会进行人工降雨,为缓解旱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悉,人工降雨飞机升空作业时,携带“焰条”和罐装固态二氧化碳。“焰条”是啤酒瓶粗细、长约三十厘米的圆柱体,内含碘化银成分。试回答:
(1)固态二氧化碳又叫干冰,在常温下易升华,干冰升华时 (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因此可作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干冰升华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碘化银(AgI)具有感光性,在光照下可反应生成碘单质(I2)和银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在连续干旱的日子里,一场大雨过后,我们会觉得空气清新,碧空如洗,这主要是因为( )
A.气温大幅下降 B.空气中颗粒物大量减少
C.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加 D.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25.如图所示:
(1)试验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实验是 (填选项字母)
(2)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实验,请分别写出观察到的现象 。
26.现在请你在实验室中探究气体有关性质,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要证实“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这属于二氧化碳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请你设计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案,简述该方案的操作方法和有关的现象: 。
27.“任何物质和能量以至于生物,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即任何物质都对人类有益同时也对人类有害”。请写出CO2物质的两面性。对人类有益的一面是 ,对人类有害的一面是 。
28.实验室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石灰石、稀盐酸以及下列仪器
(1)利用上述仪器组装一套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你选择的仪器是 。(填序号)
(2)选择合适的药品制取CO2,你选择的药品是 。
(3)若补充一种仪器 (填仪器名称),再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还可以制取氧气。
29.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制取CO2和验证CO2的某些性质,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的名称: ;
(2)装置甲中应添加固体试剂的名称是 ;
(3)用装置乙收集CO2时,导管口a应与 (填“b”或“c”)相连;
(4)用图丙所示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收集满CO2,再倒入约1/3体积的紫色石蕊试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5)往图丁的烧杯内缓缓通入CO2,超薄材料做成的内充空气的气球会慢慢浮起,由此得出CO2具有的性质是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
30.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并收集该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序号);若想控制反应速率,可以将仪器②用 代替;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 。
(2)如果选择与制取CO2相同的发生装置来制取O2,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
31.如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 (填“c端”或“d端”)通入。
32.下列三套装置(见如图)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利用图2装置制取CO2时,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必须浸没在溶液中,理由是 ;
(3)图1和图3装置相比,利用图1装置来制取CO2时,主要不足是 (写出一点即可);
(4)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一定质量的石灰石样品,将2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稀盐酸的用量
剩余固体的质量
第一次加入5g
1.5g
第二次加入5g
1.0g
第三次加入5g
0.5g
第四次加入5g
0.3g
①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②原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八年级(下)科学阶段测试卷(五)
第3章《空气与生命》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A
D
D
B
C
D
A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D
D
C
D
B
B
B
D
二、简答题(每空1分)
三、实验探究题
温馨提示:本系列作品由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原创,版权归21世纪教育网和编者(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所有,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凡是下载“三人行名师工作室”资料的朋友,如有疑问,均可与编者交流(QQ:55399510)。资料如有差错,本工作室均负责调换。并免费赠送无水印版答案或指定资料一份,谢谢配合!其他相关资料可点击:http://www.21cnjy.com/book.php?mod=studio&op=detail&stid=5
也可百度搜索(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