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14 18:1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M和滤渣N。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滤液M中一定存在Fe2+ B.滤渣N中只含有Fe和Cu
C.滤液M的颜色呈浅绿色 D.滤渣N的质量大于加入铁粉的质量
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正确的是
物质 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碳酸钙 氧化钙 不加试剂 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B 氮气 氢气 氧气 点燃
C 食盐水 泥沙 无 过滤
D 硫酸铜 铁 水 过滤
A.A B.B C.C D.D
3.以下这些说法涉及的物质中都含有碳元素。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煤气泄漏时,马上打开抽风机以利于煤气排出;
②制作糕点过程中加入适量的小苏打使糕点松软可口;
③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可用来裁玻璃;
④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⑤焦炭用于冶金工业,是因为碳具有氧化性;
⑥二氧化碳灭火,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无色的是(  )
A.HCl NaNO3 K2SO4 Na2CO3 B.CuCl2 Na2SO4 KNO3 NaCl
C.NaOH K2CO3 NaCl Na2SO4 D.BaCl2 KNO3 CaCl2 Na2SO4
5.科学探究中常用到推理的方法。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若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B.若某气体燃烧的火焰是蓝色,则该气体一定是氢气
C.若某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则该溶液一定显酸性
D.若某溶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6.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下列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混合物与纯净物属于交叉关系
B.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属于并列关系
C.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D.合成材料与塑料属于包含关系
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化学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n不能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
B.Ag能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D.在Al、Fe、Mg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Al
8.下列有关盐的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B.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C.碳酸钠可用于制肥皂 D.小苏打可用于焙制糕点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塑料老化,钢铁生锈,饭菜变质等都属于常见的化学变化
B.一个烧杯的底部放入一根燃烧着的蜡烛,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验烧杯壁缓缓倒入,蜡烛熄灭,其原因既及利用了二氧化碳的部分化学性质,也利用了部分物理性质
C.水可以是化合反应的产物,但不能是分解反应的产物
D.实验室用锌粒而不是镁条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的原因.原因之一在于要控制反应速率,让它适中
10.推理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推理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
(1)碱的水溶液通常呈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2)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3)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A.只有(1) B.(1)(2) C.(1)(3) D.(1)(2)(3)
11.某金属混合物由 Mg、A1、Zn、Cu 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2.4g 该金属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可得到 0.2g 氢气,则该金属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的金属是
A.Mg B.Al C.Zn D.Cu
12.中国高铁,“世界第一”,高铁列车车体材料使用了含镍不锈钢,工业上火法炼镍的原理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若镍能与盐酸反应则一定能与硫酸铜反应
C.NiO 中 Ni 的化合价为+2 价 D.铁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多
二、填空题
13.合金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用途。XY合金、XZ合金由金属X、Y、Z制造而成。将XY合金粉末、XZ合金粉末分别加入到足量稀硫酸中,XY合金粉末完全溶解,XZ合金粉末部分溶解。
(1)XY合金具有熔点 (填“高”或“低”)的性能,因而可以用于焊接金属。
(2)金属活动性强弱:Y (填“>”或“<”)Z。
(3)YSO4、ZSO4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分别将t1℃时YSO4、ZSO4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得到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YSO4 (填“>”成“=”或“<”)ZSO4。
14.将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1)若向过滤后的固体中加入稀硫酸,有气体生成,则该固体中含有哪些物质 。
(2)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含有哪些金属离子 (写离子符号)并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反应方程式: 。
15.下图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代表性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请回答:
(1)指南针。《梦溪笔谈》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磁石”指的是磁铁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
(2)造纸术。《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明代造竹纸的过程,其中“煮楻足火”步骤是先用石灰浆涂在竹纤维上,放入桶中蒸煮并用草木灰水(主要成分为K2CO3)淋洗。其原理是利用草木灰水的碱性,除去竹纤维中的有害物质。若将石灰浆与草木灰混合使用,效果更佳,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
(3)黑火药。黑火药由木炭、硫粉和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使用黑火药时,往往会放出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原因是 。
(4)印刷术。木活字印刷使用的是墨汁(主要成分为炭黑),印出来的字迹能长期保存,这是因为 。
16.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浓硫酸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干燥剂,说明浓硫酸具有 性。
(2)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以用于金属除锈,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 。
(3)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潮解,同时吸收空气中的 而变质。为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部分变质,分别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填序号)。
A.滴加稀盐酸
B.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C.滴加1-2滴酚酞溶液
D.滴加适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再滴加酚酞溶液
17.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装置,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无色酚酞,再向试管口的棉花团上滴一些浓氨水。
(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 (填“A”、“B”、“C”)处最先变红,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
(2)小组内某成员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上没有变色,而试管口的棉花团变红了,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
(3)若将试管放在冰块上,可以观察到滤纸条变红的速率变 。(填“快”或“慢”),请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
(4)该装置有—个明显的缺点是 ,提出你的改进方法: 。
18.某学习小组进行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实验时,向一定量的某溶液中滴加X溶液,得到了如图所示的pH变化曲线,X溶液是 ;a点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b点溶液中所含粒子的数目关系: (N表示粒子的数目,填“>”、“<”或“=”)。

三、实验题
19.根据如图中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用装置A制取O2,验证试管中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为 。
(2)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用装置C收集CO2,集气瓶中导管应处的位置是 (填“a”或“b”)。
(4)SO2性质与CO2类似,溶于水后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H2O=H2SO3。收集SO2常用的是D装置,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0.小明同学刷牙经常使用高露洁草本牙膏(如图),他将牙膏拿到实验室想用下列装置证明牙膏中是否含有,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图中存在的错误是 ;
请在锥形瓶内画出液体药品的位置 ;
(3)若牙膏中含有,请猜测A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4)你认为牙膏中含有的物质是 ,据此,请写出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四、计算题
21.实验室有一包黑色粉末,含有不与酸反应的杂质和氧化铜。为测定其氧化铜的含量,取20g该混合物样品于烧杯中,加入2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g。
请完成下列分析及计算:
(1)20g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为 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铜、银活动性顺序为铁>铜>银,所以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铁粉,先发生铁与硝酸银的反应,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还能发生铁与硝酸铜的反应,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粉过量,铁将硝酸银和硝酸铜完全反应了,滤渣N中含有铁、铜、银,滤液M中只有硝酸亚铁。
【详解】A、根据分析,滤液M中一定存在Fe2+,故A正确;
B、根据分析,滤渣N中含有铁、铜、银,故B错误;
C、根据分析,滤液M中只有硝酸亚铁,所以溶液呈浅绿色,故C正确;
D、方程式:,,铁置换出铜、银都会使固体的质量增加,所以滤渣N的质量大于加入铁粉的质量,故D正确。
故选B。
2.C
【详解】A、氧化钙受热不分解,碳酸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无法除去碳酸钙中的杂质氧化钙,反而除去了碳酸钙,不符合题意;
B、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氮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不反应,虽然可以除去杂质氢气,但是容易入新的杂质氧气,不符合题意;
C、泥沙不溶于水,过滤可以将不溶于水的泥沙与食盐水分离开,符合题意;
D、铁的活泼性比铜大,硫酸铜易溶于水,将物质放入水中后,铁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原物质被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①煤气泄漏时,不能马上打开抽风机,因为煤气是可燃性气体,不纯时点燃可能产生爆炸,故说法错误;
②面粉发酵时可产生酸,碳酸氢钠与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膨胀使糕点疏松多孔,可使糕点松软可口,故说法正确;
③由于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可用来裁玻璃,故说法正确;
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说法正确;
⑤焦炭具有还原性,能用于冶金工业,故说法错误;
⑥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故说法正确。
故选C。
4.C
【详解】A、HCl、Na2CO3在溶液中能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B、四者之间不反应,能在溶液中共存,但CuCl2溶于水呈蓝色,不符合题意;
C、四者之间不反应,能在溶液中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符合题意;
D、BaCl2、Na2SO4在溶液中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由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5.C
【详解】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故错误;
B.一氧化碳、氢气等燃烧时,火焰都是蓝色,故错误;
C.若某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则该溶液一定显酸性,故正确;
D.若某溶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该溶液一定是碱性,可能是碱也可能是显碱性的盐,如碳酸钠,故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单质的概念、气体燃烧的现象、溶液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的关系,难度不大。
6.D
【详解】A、混合物中一定没有纯净物,混合物与纯净物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B、氧化反应包含缓慢氧化,两者属于包含关系;故选项错误;
C、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两者属于包含关系;故选项错误;
D、合成材料包括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两者属于包含关系;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Zn位于氢前,能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此选项错误;
B.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Ag位于Cu后,不能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此选项错误;
C.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此选项正确;
D. 在Al、Fe、Mg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Mg,此选项错误。
故选C。
8.C
【详解】A、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所以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故选项正确;
B、碳酸钙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氯化钙,所以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故选项正确;
C、碳酸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用途广泛,但用于制肥皂的是氢氧化钠,故选项错误;
D、小苏打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小苏打可用于焙制糕点,故选项正确。
故选C。
9.C
【详解】A、塑料老化,钢铁生锈,饭菜变质的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可用来灭火,即利用了密度比空气大这一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一化学性质,故B正确;
C、水可以是化合反应的产物,也可能是分解反应的产物,例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此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C不正确;
D、实验室用锌粒而不是镁条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的原因是:镁和稀硫酸来制取氢气反应速度太快,不易控制反应的发生和气体的收集,故D正确。故选C。
10.D
【详解】(1)碱的水溶液通常呈碱性,但是呈碱性的水溶液不一定是碱溶解。比如碳酸钠溶液,溶液呈碱性,但是碳酸钠属于盐。故(1)错误;
(2)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不一定是氧化物。氧化物的定义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纯净物叫做氧化物。比如:KClO3,氯酸钾,氯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但是不是氧化物。故(2)错误;
(3)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中和反应,但是生成盐和水的不一定是中和反应。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也会生成盐和水,但是不是中和反应。故(3)错误。
故选D。
11.A
【详解】
所以产生0.2g氢气需要铝1.8g,需要镁2.4g,需要铁5.6g,需要锌6.5。取2.4 g样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得到0.2 g氢气,则该混合金属一定是铝和铁或锌或者铜中的一种混合形成的,金属中的两种组成一定不含有镁。故选A。
12.D
【详解】A、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正确;
B、若镍能与盐酸反应,则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镍大于氢大于铜,则镍一定能与硫酸铜反应,正确;
C、NiO 中 氧元素化合价为-2,化合物中正负化合物及代数和为零,故Ni 的化合价为+2 价,正确;
D、氧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多,错误。
故选D。
13. 低 > <
【详解】(1)合金的硬度、抗腐蚀性比组成纯金属的硬度大,熔点比组成纯金属的熔点低,XY合金具有熔点低,因而可以用于焊接金属;
(2)XY合金粉末、XZ合金粉末分别加入到足量稀硫酸中,XY合金粉末完全溶解,XZ合金粉末部分溶解,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X、Y排在氢前面,Z排在氢后面,因此金属活动性强弱Y>Z;
(3)t1℃,YSO4的溶解度小于ZSO4的溶解度,温度升高至t2℃,两者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剂不变,溶质不变,得到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YSO4< ZSO4。
14. 铁、铜、银 Fe2+、Cu2+、Ag+ AgNO3+HCl=AgCl↓+HNO3
【详解】(1)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硝酸银溶液中,金属活动性铁>铜>银,铁会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铜再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若向过滤后的固体中加入稀硫酸,有气体生成,说明铁有剩余,则铜一定有剩余,则固体中含有铁、铜、银,故填:铁、铜、银。
(2)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含有硝酸银,说明铜和铁不足完全反应,滤液中有硝酸银、硝酸铜、硝酸亚铁,金属离子Fe2+、Cu2+、Ag+,生白色沉淀的反应方程式AgNO3+HCl=AgCl↓+HNO3,故填:Fe2+、Cu2+、Ag+;AgNO3+HCl=AgCl↓+HNO3。
15.(1)Fe3O4
(2) K2CO3+Ca(OH)2=CaCO3↓+2KOH 复分解反应
(3)黑火药中的硫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
(4)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详解】(1)“磁石”指的是磁铁矿,主要成分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
(2)草木灰水主要成分为K2CO3,石灰浆含有氢氧化钙,若将石灰浆与草木灰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K2CO3+Ca(OH)2=CaCO3↓+2KOH,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3)黑火药由木炭、硫粉和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使用黑火药时,往往会放出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原因是黑火药中的硫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
(4)活字印刷使用的是墨汁(主要成分为炭黑),印出来的字迹能长期保存,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16. 吸水 氢离子(H+) 二氧化碳(CO2) AD
【详解】(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是实验室常用的液态干燥剂,故填吸水;
(2)稀盐酸和稀硫酸溶于水离解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都可以用于金属除锈,故填氢离子(H+);
(3)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发生潮解,同时还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故填二氧化碳(CO2);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部分变质,即是检验溶液中是否同时存在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A、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如果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反应一段时间以后有气泡产生则证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B、氢氧化钡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钡沉淀,但是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只能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不能证明是否部分变质;
C、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都显碱性,滴加酚酞溶液不能证明氢氧化钠是否部分变质;
D、氯化钙溶液显中性,和碳酸钠溶液反应有白色碳酸钙沉淀生成,氢氧化钠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氯化钠和氯化钙不能,滴加适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再滴加酚酞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且静置后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就可以证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符合题意的故填AD。
17.(1)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2)把酚酞溶液滴到了棉花上,而浓氨水滴到了滤纸条上
(3) 慢 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变慢
(4) 没有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 应该在放一张白纸
【解析】(1)
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实验中可以观察C处最先变红,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2)
做实验时,如果试管内没有变化,而试管口塞的棉花却变成红色,则可能是把酚酞溶液滴到了棉花上,而浓氨水滴到了滤纸条上;
(3)
若将试管放在冰块上,可以观察到滤纸条变红的速率变慢,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变慢;
(4)
装置有—个明显的缺点是没有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应该在放一张白纸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
18. 氢氧化钠溶液/NaOH HCl、NaCl >
【详解】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X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a点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NaCl;
b点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NaCl,b点溶液中所含粒子的数目关系N(Na+)> N(Cl-)。
19.(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木条复燃(证明导出气体为O2)
(2)CaCO3+2HCl=CaCl2+H2O+CO2↑
(3)a
(4)SO2+2NaOH=Na2SO3+H2O
【详解】(1)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氧气验满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木条复燃,说明为氧气。
(2)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C装置收集时,气体应伸入集气瓶底,则导管应处于a点。
(4)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且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硫性质与二氧化碳类似,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1)烧杯
(2) 插入锥形瓶中的导管过长
(3)溶液变浑浊
(4) CaCO3 CaCO3+2HCl=CaCl2+H2O+CO2↑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解答即可;(2)由图示可知锥形瓶内的导气管太长,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长颈漏斗的下端应深入液面以下;(3)用盐酸和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4)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
【详解】(1)仪器A的名称是烧杯;
(2)图中存在的错误是:插入锥形瓶中的导管过长,不利于气体排出;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长颈漏斗的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故液体药品的位置如图所示 ;
(3)若牙膏中含有,则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牙膏中含有,则上述A中实验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
(4)根据上面的分析,牙膏中含有的物质是CaCO3,故锥形瓶中发生反应为碳酸钙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1.(1)16
(2)解:设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为x。
x=19.6 g
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详解】(1)由于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没有沉淀生成,所以烧杯中剩余固体为不与酸反应的杂质,所以20 g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为:20 g-4 g=16 g;
故答案为:16;
(2)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