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7 17:13:57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之:父命之    往送之门    立天下之正位   
②行:行天下之大道   行拂乱其所为   
③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④为:行拂乱其所为    以顺为正者   
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
3.《愚公移山》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   。本文的体裁属于   。
4.读课文《愚公移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生动的愚公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5.根据提示,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   。
(2)愚公移山的目的:   。
(3)智叟嘲讽愚公的话:   。
(4)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   。
(5)愚公移山的结果:   。
6.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
二、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葬。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①凌空而去   
②与钱一万    
③知其贤    
④天之织女    
(2)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3)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8.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认为能够移山的原因是?
(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三、综合题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10.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代词,他;动词,到;助词,的;行走;行为;兴起,指被任用;显露、流露;做;作为
【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解答时,要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故答案为:(1)代词,他;动词,到;助词,的; 行走(2)行为; 兴起,指被任用(3)显露、流露; 做(4)作为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2.【答案】B
【知识点】愚公移山;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B项“其”是语气词,其它三项“其”都是代词。
故答案为:B
【点评】识记文言虚词,要在理解句子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积累。
3.【答案】《列子汤问》;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知识点】愚公移山;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作家作品。
【点评】主要考查对作家作品等考点的掌握。
4.【答案】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选C。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5.【答案】(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这是考查学生根据要求默写文言句子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根据提示填空即可。注意“塞”不要写成“赛”,“陇”不要写成“拢”。
故答案为:(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点评】要注意结合题干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答。
6.【答案】从侧面表现愚公的精神可贵;表现愚公挖心的决心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根据所学所记,根据有关情节,从塑造愚公形象的方法这个角度来分析解答。
【点评】学习文言文,不难要理解其思想内容,还要对写作方法有所了解。
7.【答案】(1)离开;给;代词,他;代指董永的
(2)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3)①知恩图报;②好人有好报;③恪守承诺;④孝敬长辈。
【知识点】愚公移山;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识记、积累和理解能力。考文言文此类题必考,平时要注意对课内文言重点字词加强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意义,多积累,学会迁移。题目中的“去”“与”“其”“之”都是常见的文言字词,联系平时学过的意思,结合语境不难做出。(2)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属于必考题,做这类题,平时要注意多积累词汇,宜采用直译法。注意遵循原文风格,译准关键词,识别通假、多义、活用、异义、倒装句等文言文语言现象。如“小人”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看注释,这里的意思是“贫穷无知的人”,“服勤”是两个词语,意思是“服侍”“勤劳”,翻译时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翻译为“勤劳服侍”。(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是读了文章后谈感悟和体会。做好这类题,可以从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如,从“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可以看出董永知恩图报,从“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可以看出他孝敬长辈,从他守孝满了之后再回到主人家可以看出他有信用,恪守承诺。围绕董永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些优秀的品质谈启迪即可。
故答案为:(1)离开;给;代词,他;代指董永的。
(2)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3)①知恩图报;②好人有好报;③恪守承诺;④孝敬长辈。
【点评】(1)对于文言词语的理解,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3)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要结合短文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8.【答案】(1)愚公相信子孙无穷,而山不增高,坚持不懈地挖下去,不用担心挖不平。
(2)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第一题,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愚公挖山的情节,抓住愚公回答智叟的话来理解。第二题,B错,“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是愚公挖山的目的,“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是愚公挖山的原因。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多阅读课文,了解各部分的内容,思考问题。
9.【答案】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完成一件事情,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愚公的形象特点和故事的寓意,从愚公精神这一点来表达感悟。
【点评】学习文言文,有时要对其思想内容要结合现实生活做一些思考。
10.【答案】(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围绕“愚公移山”的启示和意义拟写即可。第(2)小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所谓的“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第(3)小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大胆拟答,做到语句通畅、表意明确。平时需要针对身边的事件、现象,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同学们、师长多讨论、多交流,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可得到提高。
故答案为:(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点评】(1)要注意开场白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2)围绕两则材料的主题筛选概括即可。
(3)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即可。
1 / 1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之:父命之    往送之门    立天下之正位   
②行:行天下之大道   行拂乱其所为   
③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④为:行拂乱其所为    以顺为正者   
【答案】代词,他;动词,到;助词,的;行走;行为;兴起,指被任用;显露、流露;做;作为
【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解答时,要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故答案为:(1)代词,他;动词,到;助词,的; 行走(2)行为; 兴起,指被任用(3)显露、流露; 做(4)作为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
【答案】B
【知识点】愚公移山;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B项“其”是语气词,其它三项“其”都是代词。
故答案为:B
【点评】识记文言虚词,要在理解句子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积累。
3.《愚公移山》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   。本文的体裁属于   。
【答案】《列子汤问》;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知识点】愚公移山;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作家作品。
【点评】主要考查对作家作品等考点的掌握。
4.读课文《愚公移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生动的愚公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选C。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5.根据提示,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   。
(2)愚公移山的目的:   。
(3)智叟嘲讽愚公的话:   。
(4)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   。
(5)愚公移山的结果:   。
【答案】(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这是考查学生根据要求默写文言句子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根据提示填空即可。注意“塞”不要写成“赛”,“陇”不要写成“拢”。
故答案为:(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点评】要注意结合题干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答。
6.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
【答案】从侧面表现愚公的精神可贵;表现愚公挖心的决心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根据所学所记,根据有关情节,从塑造愚公形象的方法这个角度来分析解答。
【点评】学习文言文,不难要理解其思想内容,还要对写作方法有所了解。
二、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葬。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①凌空而去   
②与钱一万    
③知其贤    
④天之织女    
(2)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3)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答案】(1)离开;给;代词,他;代指董永的
(2)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3)①知恩图报;②好人有好报;③恪守承诺;④孝敬长辈。
【知识点】愚公移山;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识记、积累和理解能力。考文言文此类题必考,平时要注意对课内文言重点字词加强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意义,多积累,学会迁移。题目中的“去”“与”“其”“之”都是常见的文言字词,联系平时学过的意思,结合语境不难做出。(2)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属于必考题,做这类题,平时要注意多积累词汇,宜采用直译法。注意遵循原文风格,译准关键词,识别通假、多义、活用、异义、倒装句等文言文语言现象。如“小人”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看注释,这里的意思是“贫穷无知的人”,“服勤”是两个词语,意思是“服侍”“勤劳”,翻译时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翻译为“勤劳服侍”。(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是读了文章后谈感悟和体会。做好这类题,可以从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如,从“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可以看出董永知恩图报,从“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可以看出他孝敬长辈,从他守孝满了之后再回到主人家可以看出他有信用,恪守承诺。围绕董永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些优秀的品质谈启迪即可。
故答案为:(1)离开;给;代词,他;代指董永的。
(2)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3)①知恩图报;②好人有好报;③恪守承诺;④孝敬长辈。
【点评】(1)对于文言词语的理解,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3)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要结合短文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8.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认为能够移山的原因是?
(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答案】(1)愚公相信子孙无穷,而山不增高,坚持不懈地挖下去,不用担心挖不平。
(2)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第一题,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愚公挖山的情节,抓住愚公回答智叟的话来理解。第二题,B错,“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是愚公挖山的目的,“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是愚公挖山的原因。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多阅读课文,了解各部分的内容,思考问题。
三、综合题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答案】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完成一件事情,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愚公的形象特点和故事的寓意,从愚公精神这一点来表达感悟。
【点评】学习文言文,有时要对其思想内容要结合现实生活做一些思考。
10.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
【答案】(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围绕“愚公移山”的启示和意义拟写即可。第(2)小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所谓的“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第(3)小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大胆拟答,做到语句通畅、表意明确。平时需要针对身边的事件、现象,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同学们、师长多讨论、多交流,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可得到提高。
故答案为:(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点评】(1)要注意开场白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2)围绕两则材料的主题筛选概括即可。
(3)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