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4 09:42:5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9张PPT)
教 学 目 标
(一)
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二)
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三)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雁门太守行
读诗五步法
回顾读诗五步法
请同学们先听录音范读,领略诗歌的韵律之美。然后根据诗意读出停顿,用“/”表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sài
yān zhī
zhònɡ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xié
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要求: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顿恰当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有“诗鬼”之称,世称李长吉、李昌谷等。有《昌谷集》传世。
“诗鬼”李贺,中唐诗人,其时藩镇叛乱此起彼伏。《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至于所写是哪一场战争,大可不必深究。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唐人好用这样的诗题写当时的题材,作品极多,而李贺这一首由于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在当时即享有盛名。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李贺带着他的诗卷去谒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出见。这件事虽不一定属实,却也说明这首诗的确不同凡响。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军中号角声响彻深秋的天宇,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角:军中号角。
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读懂词句的意思。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友军半卷着红旗靠近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临:抵达。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君王重用贤才和赏识的恩情,手持宝剑奋身迎敌(甘愿)为国献身。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示例一:“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况,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诗歌开头两句是如何表现战争的紧张气氛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
示例二:用“黑云”比喻敌军压城的嚣张气焰,借阳光下铠甲的金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色彩对比鲜明,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示例三:把敌军的来势凶猛与守城将士的严阵以待进行对比,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从侧面来表现战争的惨烈。用“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燕脂”“夜紫”的色彩变换,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不同意。“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鼓寒声不起”是因夜寒霜重,鼓声低沉,更显悲壮气氛。所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表现了虽鼓声沉重但将士们仍斗志昂扬、毫不气馁的情状。
有同学认为“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表现了将士们的斗志难振,你同意吗?请阐述你的理解。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现出他们忘身报国之情。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以色示物
以声感人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二、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课后习题
附:赏析点梳理
原文 理解与鉴赏(依据教材、教参和真题标答)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理解: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教参资料链接)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炼字:一个“压”字,揭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况,(教参资料链接)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原文 理解与鉴赏(依据教材、教参和真题标答)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理解: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教参资料链接)
写作手法:从侧面来表现战争的惨烈,用“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燕脂”“夜紫”的色彩变换,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教参资料链接)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理解:“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教参整体把握)“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教参资料链接)“鼓寒”更显悲壮气氛。(教参整体把握)
原文 理解与鉴赏(依据教材、教参和真题标答)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理解: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教参整体把握)
用典: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教参整体把握)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教参资料链接)表现出他们忘身报国之情。(教参整体把握)。
【主旨情感】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河南中考) 【比较提升】侧面描写:“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侧面展现出战争激烈;《卖炭翁》“夜来……辗冰辙”,侧面表现卖炭翁早起驾车、踏雪碾冰的艰辛,衬托出其生活的不易;《登飞来峰》“闻说鸡鸣见日升”,侧面写飞来峰顶的塔之高。 【文学常识】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有《昌谷集》。有“诗鬼”之称。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