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1《蝉》练习
一、基础达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螳螂在摆出这种令人诧异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死死盯住敌人,随时准备开战,投入激烈的战斗。螳螂的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哪怕蝗虫只是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立刻转动一下它的头。螳螂的这种盯人战术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对方对它感到惧怕,并让这种恐惧深入到敌人的心灵深处,让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俘lǔ的敌人不堪重负。螳螂虚张声势、假装凶猛,还有奇怪的架势,其实都是在用心理战术震慑敌人,真不愧是个心理专家。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诧 异 俘lǔ 震慑
2.下列短语结构类型与“心灵深处”相同的一项是( )
A.阳光灿烂 B.调查研究 C.和谐社会 D.激动万分
3.文中描绘了昆虫间的战斗,下面诗句不是关于战斗的一项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以上文段节选自科普作品《 》(填书名),作品中像螳螂这样凶残的猎食者还有很多,请你再列举两例: 、 。
【答案】1.chà;虏;shè
2.C
3.D
4.昆虫记;蝎子;金步甲/狼蛛等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偏正短语;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诧异 ”读作“ chà ”;“ 俘lǔ ”写作“ 虏 ”;“ 震慑 ”写作“ shè ”
故答案为: chà ; 虏 ; shè
2.本题考查短语的结构。常见的短语结构类型有并列、主谓、偏正、后补等。“心灵深处”属于偏正短语。
A.主谓短语。
B.并列短语。
C.偏正短语。
D.后补短语。
故答案为: C
3.ABC.正确。
D.有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的是作者出使边塞,不是战争。
故答案为: D
4.本题考查名著情节。以上文段节选自科普作品《昆虫记》,作品中像螳螂这样凶残的猎食者还有很;多,如金步甲、狼蛛、捕蝇蜂等。
故答案为: 昆虫记 ; 蝎子 ; 金步甲/狼蛛等
5. 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无动于衷:一动不动。)
B.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罅隙:缝隙。)
C.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答案】A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分析】 A。无动于衷:心里一点 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BCD.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6.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穴居了四年的蝉,只有短暂的生命在阳光下________。茫茫黑夜中,它们________地等待,从来不知清晨________的光芒,亦不知暮色如约而至的守诺。它们不知春夏秋冬演绎颜色的变幻,不知风花雪月诉说世间的传说。它们只是等候,而后________。
A.开放 静静 幽微 重生
B.绽放 静静 熹微 复生
C.绽放 寂寞 熹微 重生
D.开放 寂寞 幽微 复生
【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第二空,备选词为“静静”和“寂寞”,根据句意,这里不体现“孤单冷清”之意,应选“静静”。排除C、D两项。第三空,“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幽微”指(声音、气味等)微弱。这里形容清晨的光芒,应用“熹微”。排除A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7.(2019九上·泰州月考)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敬畏生命的情怀,给《昆虫记》这部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语)
B.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
C.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D.华为荣耀四曲面3D玻璃机身设计为两种版式,蓝水翡翠版,将蓝色与绿色进行了结合;幻夜星河版,将黑色与紫色进行了结合。
【答案】B
【知识点】逗号;冒号;括号
【解析】【分析】A项,括号里的内容是对“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的注释,括号的内容应该在句号前;
B项,正确;
C项,不是疑问句,把两个问号改成逗号;
D项,“两种版式”有提示下文的作用,所以把“两种版式”后逗号改为冒号;
据此,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从而正确地使用和判断。
8.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此善于飞行的昆虫的幼虫[水虿(chài)],却只能在水中成长。
②此后,蜻蜓开始离开水面,告别昨天的水栖生活,开始真正的空中生活。
③蜻蜓由水虿变为成虫要经过多次蜕壳,少者七次,多者达十五次。
④独特的“脸盖”使这些水虿成为池塘中的一霸,腹部尽头的鳃是供其呼吸的器官。
⑤有些蜻蜓擅长旅行,它们可飞越几千万公里,从某一大陆飞往另一大陆。
A.⑤②①③④ B.③④⑤②① C.③④②⑤① D.⑤①④③②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本题可按照关键词语的先后联系和蜻蜓的成长过程来分析。通过读片段,我们可以分析出,⑤句应该放在①前面,因为⑤句里有“擅长旅行”一词,而①句里有“如此善于飞行”这样一句话,构成了前后句子;而①句中的“只能在水中成长”,与③、④句(主 要写蜻蜓的幼虫在水里生活)又构成了引起下文的作用;④句讲的是水虿的生长时期,③句讲的是蜻蜓由水虿变为成虫的时期,所以,④句排在③句前面;②句讲的是“蜻 蜓开始离开水面,告别昨天的水栖生活”,应该排在写蜻蜓幼虫在水里生活的④句、③句之后。所以该句子的正确语序为:⑤①④③②。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9.请你发挥想象,仿照下面的句子,拟写两句,将段落补充完整。
与一只蝶不期而遇,让我领悟疼痛的破茧之后是美丽;与一朵花不期而遇,让我明白勇敢的绽放之后是绚烂; , ; , 。
【答案】与一棵树不期而遇;让我懂得不懈的站立之后是挺拔;与一滴水不期而遇;让我知道执着的追求之后是奔腾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 由例句可知:句式是“....不期而遇, 让我.....之后.....修辞是拟人。根据相同位置上词性也要相同,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故答案为: 与一棵树不期而遇 , 让我懂得不懈的站立之后是挺拔 ; 与一滴水不期而遇 , 让我知道执着的追求之后是奔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二、能力培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②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③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④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⑤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⑥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⑦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⑧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⑨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10.作者介绍蝉由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运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请在文中找出标志性词语。
11.第③段中“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13.文章最后一句,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10.时间顺序。标志性词语:开始、不久、最后。
11.表现作者对蝉在为出世做准备时的奇妙之举感到强烈的好奇和喜爱。
12.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着诸如碰岩石、落污水、遇黄沙黏土、天冷藏身和四年黑暗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与困难。
13.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经过四年地下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昆虫记》;小说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⑵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根据作者所用的词语、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判断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句子含义:①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句子含义。②结合作品背景,理解句子含义。③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④分析句子的写作手法,理解句子含义。 ⑤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理解句子含义。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特定情境,理解句子含义。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
10.本题考查说明顺序。根据文章内容“ 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 ”“ 不久,它落到地上 ”“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 ”可得出答案。
11.“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一句中“再没有”“更奇妙”,可以看出蕴含的作者怎样的感情是作者对蝉在为出世做准备时的奇妙之举感到强烈的好奇和喜爱。
1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结合“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句中“这”指的是上文中的“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句也是“对待的严肃生活的一个方面”,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着诸如碰岩石、落污水、遇黄沙黏土、天冷藏身和4年黑暗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与困难。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句概括出:选择枯枝产卵,防御危险。结合“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句概括为:困难地走出壳外,脱皮。结合“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句概括为:落到地上,面对重重危险。结合“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句概括为: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结合“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4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5星期。4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4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句理解,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的理由是:钻进地里,4年的黑暗苦工。
阅读法布尔《昆虫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蝈蝈
①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颈、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②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③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14.选文介绍了有关蝈蝈的哪些内容?
15.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6.第③段中加点词“也许”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14.蝈蝈追捕蝉时动作敏捷迅速,勇敢顽强。蝈蝈喜欢吃蝉的肚子。蝈蝈酷爱甜食。
15.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鹰的“低劣”“进攻比它弱的东西”,以大欺小,与蝈蝈不甘示弱,敢于同比自己强壮的敌人挑战进行比较,表现了作者对鹰的贬责、对蝈蝈的行为及敢于向强者挑战的精神给予赞扬。
16.不能去掉。“也许”是可能的意思,这是作者对自己经过观察得出结论的一种猜测,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相符,该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把握作者的见解;事物性说明文;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14.本题考查选段内容的理解分析。认真阅读文字,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第-段主要写了蝈蝈捕蝉的情形,写出了蝈蝈动作敏捷迅速、勇敢顽强、武器锐利。第二段主要写了用蝉喂食笼子里的蝈蝈,第三段主要写的是蝈蝈酷爱甜食并推测了原因。据此可以看出,选文介绍了蝈蝈的脾性和食性特点。
故答案为: 蝈蝈追捕蝉时动作敏捷迅速,勇敢顽强。蝈蝈喜欢吃蝉的肚子。蝈蝈酷爱甜食。
1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这是比喻的手法,将蝈蝈捕蝉的情形比作鹰追捕云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蝈蝈捕蝉的情境,引起读者兴趣和想象;“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这是对比手法,鹰捕猎是以大欺小,以弱胜强,蝈蝈则是不甘示弱,向比自己强壮的敌人挑战。通过对比,突出了蝈蝈的凶猛、勇敢、顽强特点。
故答案为: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鹰的“低劣”“进攻比它弱的东西”,以大欺小,与蝈蝈不甘示弱,敢于同比自己强壮的敌人挑战进行比较,表现了作者对鹰的贬责、对蝈蝈的行为及敢于向强者挑战的精神给予赞扬。
16.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也许”表示一种猜测、推测,只是一种估计,这里是说“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它爱吃甜食,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也许”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故答案为:不能去掉。“也许”是可能的意思,这是作者对自己经过观察得出结论的一种猜测,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相符,该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隧蜂
①你了解隧蜂吗?你大概不了解。这无伤大雅,即使不了解它,你照样可以品尝人生的种种温馨甜蜜。然而,只要我们努力去了解,这些不起眼的昆虫会告诉我们许多奇闻趣事。
②A它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因为那里没有崩溃的危险。比如,我们家院子里那条平坦的小道就是它们最理想的屋基。每到春天,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这个地方安营扎寨,这地方简直成了它们的大都市。
③每只隧蜂都有自己单独的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除了它自己以外,谁也不可以进去。如果有哪只不识趣的隧蜂想闯进别人的房间,那么主人就会毫不客气地给它一剑。因此,大家都各自守着自己的家,谁也不冒犯谁,这个小小的社会充满了和平的气氛。
④隧蜂忙着干活儿时忙忙碌碌的景象煞是好看。当一只采完花蜜的隧蜂从田里回来的时候,它的腿上都沾满了花粉。如果那时门正好开着,它就会立刻一头钻进去。因为它忙得很,根本没有空闲时间在门口徘徊。有时候会有几只隧蜂同时到达门口的情况,可那隧道的宽度又不允许两只蜂并肩而行,尤其是在大家都满载花粉的时候,只要轻轻一触就会把花粉都掉到地上,半天的辛勤劳动就都白废了。于是它们定了一个规矩:靠近洞口的一个赶紧先进去,其余的依次在旁边排着队等候。第一个进去后,第二个很快地跟上,接着是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大家都排着队很有秩序地进去。
⑤有时候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只蜂刚要出来,而另一只正要进去。在这种情况下,那只要进去的蜂会很客气地让到一边,让里面的那只蜂先出来,每只蜂在自己的同类面前,都表现得非常有风度,有礼貌。有一次我看到一只蜂已经从走廊到达洞口,马上要出来了,忽然,它又退了回去,把走廊让给刚从外面回来的蜂。多有趣啊!这种互助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它们的工作才能很快地进行。
⑥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事呢!当一只隧蜂从花田里采了花粉回到洞口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堵住洞口的活门忽然落下,开出一条通路来。当外来的蜂进去以后,这活门又升上来把洞口堵住。同样,当里面的蜂要出来的时候,这活门也是先降下,等里面的蜂飞出去后,又升上来关好。
⑦这个像针筒的活塞一般忽上忽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只隧蜂,是这所房子的门卫。它用它的大头顶住了洞口。当这所房子的居民要进进出出的时候,它就把“门栓”一拔,也就是说,它立刻退到一边,那儿的隧道特别宽大,可以容得下两只蜂。当别的蜂都通过了,这“门警”又上来用头顶住洞口。B它一动不动地守着门,那样的尽心尽责,除非它不得不去驱除一些不知好歹的不速之客,否则它是不会擅自离开岗位的。
⑧这一只用自己的身躯顶住门口充当老门警的隧蜂看起来比谁都显得沧桑和年老。事实上它正是这所屋子的建筑者,现在的工蜂的母亲,现在的幼虫的祖母。就在三个月之前,它还挺年轻的,那时候它正在独自辛辛苦苦地建筑这座房子。现在它算是告老退休了——不,这不是退休,它还要发挥它的余热,用它的全力来保护着这个家呢。
⑨它似乎从来不休息,在清晨天气还很凉快的时候,它已经到达它的岗位,到了中午,正是工蜂们采蜜工作最忙的时候,许许多多蜂从洞口飞进飞出,它仍旧守护在那里;到了下午,外边很热,工蜂都不去采蜜,留在家里建造新的巢,这时候,老祖母仍旧在上面守着门。在这种闷热的时候,它连瞌睡都不打一下,它不能打瞌睡,这个家的安全都靠它了。
⑩到了晚上,甚至是深夜,别的隧蜂都休息了,它还像白天一样忙,防备着夜里的盗贼。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7.文中介绍了隧蜂的哪些奇闻趣事?
①隧蜂的巢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
② 。
③忙着干活的隧蜂排着秩序进出。
④ 。
18.第②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9.结合AB两句加点词语,分析其语言特点。
A.它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因为那里没有崩溃的危险。
B.它一动不动地守着门,那样的尽心尽责,除非它不得不去驱除一些不知好歹的不速之客,否则它是不会擅自离开岗位的。
【答案】17.每只隧蜂都有自己单独的房间。;隧蜂门卫尽心尽责地守着家门。
18.⑴举例子,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隧蜂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
⑵打比方,作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隧蜂建造巢时的情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19.A.“往往”是经常的意思,用在此处表明隧蜂的巢通常是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尽心尽责”和“不速之客”两个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隧蜂人的灵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隧蜂门卫的认真负责,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事物性说明文;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文中第②段写了隧蜂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第③段写“每只隧蜂都有自己单独的一个房间”,第④⑤段写了隧蜂“都排着队很有秩序地进去”巢穴,第⑥~ 写隧蜂的门守卫全天尽职尽责地守卫。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每只隧蜂都有自己单独的房间。隧蜂门卫尽心尽责地守着家门。
1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比如,我们家院子里那条平坦的小道就是它们最理想的屋基”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隧蜂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这个地方安营扎寨,这地方简直成了它们的大都市”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隧蜂建巢时的热闹景象。
故答案为: ⑴举例子,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隧蜂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
⑵打比方,作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隧蜂建造巢时的情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19.A.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意思是“通常情况下”,说明隧蜂的巢通常情况下会建在结实的泥士里面,但不排除特殊情况。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这里的“尽职尽责”“不速之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隧蜂守卫忠于职守,对工作的态度认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故答案为:A.“往往”是经常的意思,用在此处表明隧蜂的巢通常是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尽心尽责”和“不速之客”两个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隧蜂人的灵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隧蜂门卫的认真负责,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三、素养拓展
学习了《蝉》一课,你们班准备开展以“走进动物世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20.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说明它的含义。
21.请针对上面的漫画发表一段演说,倡导大家保护野生动物。(100字左右)
【答案】20.【示例】漫画上有一头大象、一个偷猎者和一位警察。大象自由地生活在森林里,偷猎者沿着它的足迹想获取象牙,却不知道他的身后有警察也顺着他的足迹要抓捕他。漫画告诉我们违法捕杀野生动物必将受到制裁。
21.【示例】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自己。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家一起来保护野生动物吧,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书上看到它们!
【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20.本题考查理解漫画内容及含义的能力。注意观察漫画中的动物和人物,以及他们头顶上想象的内容。
故答案为: 漫画上有一头大象、一个偷猎者和一位警察。大象自由地生活在森林里,偷猎者沿着它的足迹想获取象牙,却不知道他的身后有警察也顺着他的足迹要抓捕他。漫画告诉我们违法捕杀野生动物必将受到制裁。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演讲词的能力。第一步,理解漫画的内容;第二步,结合题干中“倡导大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提示拟写演讲词。
故答案为: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自己。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家一起来保护野生动物吧,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书上看到它们!
22.片段练笔
学习课文《蝉》的写作手法,试着描写一种昆虫或其它动物,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家里的院子后面有一片大花田。有趣的是每一根花枝上,都有像小胶囊一样的虫茧,还有许多在花间爬来爬去的毛毛虫。
我喜欢观察这些虫子。我从一朵小花里找到一粒虫卵,细心养着,没几天,钻出一只小虫子。它从一个几乎浑身透明的小身体慢慢变成身披绿色铠甲的“勇士”。
我用沾满露珠的鲜嫩的树叶喂它,不多久,在一朵月季花下,它开始吐丝结茧,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洁百舒适的宫殿。
我每天期待着它破茧之后的样子。过了好多天。虫茧终手裂开了一条缝。两片合拢的翅膀慢慢伸来,可惜它是合拢的,看不出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它的头也慢慢伸出来,而后是整个身体,可是它的翅膀大湿了,根本飞不起来,它只是很疲惫地停在树枝上。停了几分钟,小小的幼蝶终于开始试飞了。它小心地尝试着张开双翼,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尝试着。终于!它的翅膀张开了,竟然是彩虹的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错落的排列在它轻巧的双翼上。它飞走了,回到美丽的花丛中了。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组织表述能力。课文《蝉》按照蝉的生长顺序来写的,本题按照这种写作方式展开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 家里的院子后面有一片大花田。有趣的是每一根花枝上,都有像小胶囊一样的虫茧,还有许多在花间爬来爬去的毛毛虫。
我喜欢观察这些虫子。我从一朵小花里找到一粒虫卵,细心养着,没几天,钻出一只小虫子。它从一个几乎浑身透明的小身体慢慢变成身披绿色铠甲的“勇士”。
我用沾满露珠的鲜嫩的树叶喂它,不多久,在一朵月季花下,它开始吐丝结茧,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洁百舒适的宫殿。
我每天期待着它破茧之后的样子。过了好多天。虫茧终手裂开了一条缝。两片合拢的翅膀慢慢伸来,可惜它是合拢的,看不出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它的头也慢慢伸出来,而后是整个身体,可是它的翅膀大湿了,根本飞不起来,它只是很疲惫地停在树枝上。停了几分钟,小小的幼蝶终于开始试飞了。它小心地尝试着张开双翼,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尝试着。终于!它的翅膀张开了,竟然是彩虹的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错落的排列在它轻巧的双翼上。它飞走了,回到美丽的花丛中了。
【点评】写好微写作,要明确写作目的。对于写作对象要表述清晰。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1《蝉》练习
一、基础达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螳螂在摆出这种令人诧异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死死盯住敌人,随时准备开战,投入激烈的战斗。螳螂的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哪怕蝗虫只是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立刻转动一下它的头。螳螂的这种盯人战术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对方对它感到惧怕,并让这种恐惧深入到敌人的心灵深处,让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俘lǔ的敌人不堪重负。螳螂虚张声势、假装凶猛,还有奇怪的架势,其实都是在用心理战术震慑敌人,真不愧是个心理专家。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诧 异 俘lǔ 震慑
2.下列短语结构类型与“心灵深处”相同的一项是( )
A.阳光灿烂 B.调查研究 C.和谐社会 D.激动万分
3.文中描绘了昆虫间的战斗,下面诗句不是关于战斗的一项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以上文段节选自科普作品《 》(填书名),作品中像螳螂这样凶残的猎食者还有很多,请你再列举两例: 、 。
5. 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无动于衷:一动不动。)
B.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罅隙:缝隙。)
C.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6.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穴居了四年的蝉,只有短暂的生命在阳光下________。茫茫黑夜中,它们________地等待,从来不知清晨________的光芒,亦不知暮色如约而至的守诺。它们不知春夏秋冬演绎颜色的变幻,不知风花雪月诉说世间的传说。它们只是等候,而后________。
A.开放 静静 幽微 重生
B.绽放 静静 熹微 复生
C.绽放 寂寞 熹微 重生
D.开放 寂寞 幽微 复生
7.(2019九上·泰州月考)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敬畏生命的情怀,给《昆虫记》这部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语)
B.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
C.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D.华为荣耀四曲面3D玻璃机身设计为两种版式,蓝水翡翠版,将蓝色与绿色进行了结合;幻夜星河版,将黑色与紫色进行了结合。
8.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此善于飞行的昆虫的幼虫[水虿(chài)],却只能在水中成长。
②此后,蜻蜓开始离开水面,告别昨天的水栖生活,开始真正的空中生活。
③蜻蜓由水虿变为成虫要经过多次蜕壳,少者七次,多者达十五次。
④独特的“脸盖”使这些水虿成为池塘中的一霸,腹部尽头的鳃是供其呼吸的器官。
⑤有些蜻蜓擅长旅行,它们可飞越几千万公里,从某一大陆飞往另一大陆。
A.⑤②①③④ B.③④⑤②① C.③④②⑤① D.⑤①④③②
9.请你发挥想象,仿照下面的句子,拟写两句,将段落补充完整。
与一只蝶不期而遇,让我领悟疼痛的破茧之后是美丽;与一朵花不期而遇,让我明白勇敢的绽放之后是绚烂; , ; , 。
二、能力培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②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③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④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⑤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⑥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⑦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⑧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⑨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10.作者介绍蝉由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运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请在文中找出标志性词语。
11.第③段中“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13.文章最后一句,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阅读法布尔《昆虫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蝈蝈
①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颈、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②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③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14.选文介绍了有关蝈蝈的哪些内容?
15.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6.第③段中加点词“也许”能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隧蜂
①你了解隧蜂吗?你大概不了解。这无伤大雅,即使不了解它,你照样可以品尝人生的种种温馨甜蜜。然而,只要我们努力去了解,这些不起眼的昆虫会告诉我们许多奇闻趣事。
②A它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因为那里没有崩溃的危险。比如,我们家院子里那条平坦的小道就是它们最理想的屋基。每到春天,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这个地方安营扎寨,这地方简直成了它们的大都市。
③每只隧蜂都有自己单独的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除了它自己以外,谁也不可以进去。如果有哪只不识趣的隧蜂想闯进别人的房间,那么主人就会毫不客气地给它一剑。因此,大家都各自守着自己的家,谁也不冒犯谁,这个小小的社会充满了和平的气氛。
④隧蜂忙着干活儿时忙忙碌碌的景象煞是好看。当一只采完花蜜的隧蜂从田里回来的时候,它的腿上都沾满了花粉。如果那时门正好开着,它就会立刻一头钻进去。因为它忙得很,根本没有空闲时间在门口徘徊。有时候会有几只隧蜂同时到达门口的情况,可那隧道的宽度又不允许两只蜂并肩而行,尤其是在大家都满载花粉的时候,只要轻轻一触就会把花粉都掉到地上,半天的辛勤劳动就都白废了。于是它们定了一个规矩:靠近洞口的一个赶紧先进去,其余的依次在旁边排着队等候。第一个进去后,第二个很快地跟上,接着是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大家都排着队很有秩序地进去。
⑤有时候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只蜂刚要出来,而另一只正要进去。在这种情况下,那只要进去的蜂会很客气地让到一边,让里面的那只蜂先出来,每只蜂在自己的同类面前,都表现得非常有风度,有礼貌。有一次我看到一只蜂已经从走廊到达洞口,马上要出来了,忽然,它又退了回去,把走廊让给刚从外面回来的蜂。多有趣啊!这种互助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它们的工作才能很快地进行。
⑥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事呢!当一只隧蜂从花田里采了花粉回到洞口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堵住洞口的活门忽然落下,开出一条通路来。当外来的蜂进去以后,这活门又升上来把洞口堵住。同样,当里面的蜂要出来的时候,这活门也是先降下,等里面的蜂飞出去后,又升上来关好。
⑦这个像针筒的活塞一般忽上忽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只隧蜂,是这所房子的门卫。它用它的大头顶住了洞口。当这所房子的居民要进进出出的时候,它就把“门栓”一拔,也就是说,它立刻退到一边,那儿的隧道特别宽大,可以容得下两只蜂。当别的蜂都通过了,这“门警”又上来用头顶住洞口。B它一动不动地守着门,那样的尽心尽责,除非它不得不去驱除一些不知好歹的不速之客,否则它是不会擅自离开岗位的。
⑧这一只用自己的身躯顶住门口充当老门警的隧蜂看起来比谁都显得沧桑和年老。事实上它正是这所屋子的建筑者,现在的工蜂的母亲,现在的幼虫的祖母。就在三个月之前,它还挺年轻的,那时候它正在独自辛辛苦苦地建筑这座房子。现在它算是告老退休了——不,这不是退休,它还要发挥它的余热,用它的全力来保护着这个家呢。
⑨它似乎从来不休息,在清晨天气还很凉快的时候,它已经到达它的岗位,到了中午,正是工蜂们采蜜工作最忙的时候,许许多多蜂从洞口飞进飞出,它仍旧守护在那里;到了下午,外边很热,工蜂都不去采蜜,留在家里建造新的巢,这时候,老祖母仍旧在上面守着门。在这种闷热的时候,它连瞌睡都不打一下,它不能打瞌睡,这个家的安全都靠它了。
⑩到了晚上,甚至是深夜,别的隧蜂都休息了,它还像白天一样忙,防备着夜里的盗贼。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7.文中介绍了隧蜂的哪些奇闻趣事?
①隧蜂的巢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
② 。
③忙着干活的隧蜂排着秩序进出。
④ 。
18.第②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9.结合AB两句加点词语,分析其语言特点。
A.它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因为那里没有崩溃的危险。
B.它一动不动地守着门,那样的尽心尽责,除非它不得不去驱除一些不知好歹的不速之客,否则它是不会擅自离开岗位的。
三、素养拓展
学习了《蝉》一课,你们班准备开展以“走进动物世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20.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说明它的含义。
21.请针对上面的漫画发表一段演说,倡导大家保护野生动物。(100字左右)
22.片段练笔
学习课文《蝉》的写作手法,试着描写一种昆虫或其它动物,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hà;虏;shè
2.C
3.D
4.昆虫记;蝎子;金步甲/狼蛛等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偏正短语;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诧异 ”读作“ chà ”;“ 俘lǔ ”写作“ 虏 ”;“ 震慑 ”写作“ shè ”
故答案为: chà ; 虏 ; shè
2.本题考查短语的结构。常见的短语结构类型有并列、主谓、偏正、后补等。“心灵深处”属于偏正短语。
A.主谓短语。
B.并列短语。
C.偏正短语。
D.后补短语。
故答案为: C
3.ABC.正确。
D.有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的是作者出使边塞,不是战争。
故答案为: D
4.本题考查名著情节。以上文段节选自科普作品《昆虫记》,作品中像螳螂这样凶残的猎食者还有很;多,如金步甲、狼蛛、捕蝇蜂等。
故答案为: 昆虫记 ; 蝎子 ; 金步甲/狼蛛等
5.【答案】A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分析】 A。无动于衷:心里一点 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BCD.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第二空,备选词为“静静”和“寂寞”,根据句意,这里不体现“孤单冷清”之意,应选“静静”。排除C、D两项。第三空,“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幽微”指(声音、气味等)微弱。这里形容清晨的光芒,应用“熹微”。排除A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7.【答案】B
【知识点】逗号;冒号;括号
【解析】【分析】A项,括号里的内容是对“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的注释,括号的内容应该在句号前;
B项,正确;
C项,不是疑问句,把两个问号改成逗号;
D项,“两种版式”有提示下文的作用,所以把“两种版式”后逗号改为冒号;
据此,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从而正确地使用和判断。
8.【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本题可按照关键词语的先后联系和蜻蜓的成长过程来分析。通过读片段,我们可以分析出,⑤句应该放在①前面,因为⑤句里有“擅长旅行”一词,而①句里有“如此善于飞行”这样一句话,构成了前后句子;而①句中的“只能在水中成长”,与③、④句(主 要写蜻蜓的幼虫在水里生活)又构成了引起下文的作用;④句讲的是水虿的生长时期,③句讲的是蜻蜓由水虿变为成虫的时期,所以,④句排在③句前面;②句讲的是“蜻 蜓开始离开水面,告别昨天的水栖生活”,应该排在写蜻蜓幼虫在水里生活的④句、③句之后。所以该句子的正确语序为:⑤①④③②。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9.【答案】与一棵树不期而遇;让我懂得不懈的站立之后是挺拔;与一滴水不期而遇;让我知道执着的追求之后是奔腾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 由例句可知:句式是“....不期而遇, 让我.....之后.....修辞是拟人。根据相同位置上词性也要相同,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故答案为: 与一棵树不期而遇 , 让我懂得不懈的站立之后是挺拔 ; 与一滴水不期而遇 , 让我知道执着的追求之后是奔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答案】10.时间顺序。标志性词语:开始、不久、最后。
11.表现作者对蝉在为出世做准备时的奇妙之举感到强烈的好奇和喜爱。
12.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着诸如碰岩石、落污水、遇黄沙黏土、天冷藏身和四年黑暗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与困难。
13.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经过四年地下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昆虫记》;小说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⑵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根据作者所用的词语、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判断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句子含义:①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句子含义。②结合作品背景,理解句子含义。③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④分析句子的写作手法,理解句子含义。 ⑤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理解句子含义。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特定情境,理解句子含义。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
10.本题考查说明顺序。根据文章内容“ 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 ”“ 不久,它落到地上 ”“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 ”可得出答案。
11.“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一句中“再没有”“更奇妙”,可以看出蕴含的作者怎样的感情是作者对蝉在为出世做准备时的奇妙之举感到强烈的好奇和喜爱。
1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结合“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句中“这”指的是上文中的“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句也是“对待的严肃生活的一个方面”,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着诸如碰岩石、落污水、遇黄沙黏土、天冷藏身和4年黑暗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与困难。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句概括出:选择枯枝产卵,防御危险。结合“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句概括为:困难地走出壳外,脱皮。结合“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句概括为:落到地上,面对重重危险。结合“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句概括为: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结合“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4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5星期。4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4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句理解,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的理由是:钻进地里,4年的黑暗苦工。
【答案】14.蝈蝈追捕蝉时动作敏捷迅速,勇敢顽强。蝈蝈喜欢吃蝉的肚子。蝈蝈酷爱甜食。
15.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鹰的“低劣”“进攻比它弱的东西”,以大欺小,与蝈蝈不甘示弱,敢于同比自己强壮的敌人挑战进行比较,表现了作者对鹰的贬责、对蝈蝈的行为及敢于向强者挑战的精神给予赞扬。
16.不能去掉。“也许”是可能的意思,这是作者对自己经过观察得出结论的一种猜测,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相符,该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把握作者的见解;事物性说明文;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14.本题考查选段内容的理解分析。认真阅读文字,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第-段主要写了蝈蝈捕蝉的情形,写出了蝈蝈动作敏捷迅速、勇敢顽强、武器锐利。第二段主要写了用蝉喂食笼子里的蝈蝈,第三段主要写的是蝈蝈酷爱甜食并推测了原因。据此可以看出,选文介绍了蝈蝈的脾性和食性特点。
故答案为: 蝈蝈追捕蝉时动作敏捷迅速,勇敢顽强。蝈蝈喜欢吃蝉的肚子。蝈蝈酷爱甜食。
1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这是比喻的手法,将蝈蝈捕蝉的情形比作鹰追捕云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蝈蝈捕蝉的情境,引起读者兴趣和想象;“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这是对比手法,鹰捕猎是以大欺小,以弱胜强,蝈蝈则是不甘示弱,向比自己强壮的敌人挑战。通过对比,突出了蝈蝈的凶猛、勇敢、顽强特点。
故答案为: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鹰的“低劣”“进攻比它弱的东西”,以大欺小,与蝈蝈不甘示弱,敢于同比自己强壮的敌人挑战进行比较,表现了作者对鹰的贬责、对蝈蝈的行为及敢于向强者挑战的精神给予赞扬。
16.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也许”表示一种猜测、推测,只是一种估计,这里是说“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它爱吃甜食,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也许”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故答案为:不能去掉。“也许”是可能的意思,这是作者对自己经过观察得出结论的一种猜测,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相符,该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答案】17.每只隧蜂都有自己单独的房间。;隧蜂门卫尽心尽责地守着家门。
18.⑴举例子,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隧蜂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
⑵打比方,作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隧蜂建造巢时的情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19.A.“往往”是经常的意思,用在此处表明隧蜂的巢通常是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尽心尽责”和“不速之客”两个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隧蜂人的灵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隧蜂门卫的认真负责,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事物性说明文;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文中第②段写了隧蜂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第③段写“每只隧蜂都有自己单独的一个房间”,第④⑤段写了隧蜂“都排着队很有秩序地进去”巢穴,第⑥~ 写隧蜂的门守卫全天尽职尽责地守卫。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每只隧蜂都有自己单独的房间。隧蜂门卫尽心尽责地守着家门。
1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比如,我们家院子里那条平坦的小道就是它们最理想的屋基”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隧蜂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这个地方安营扎寨,这地方简直成了它们的大都市”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隧蜂建巢时的热闹景象。
故答案为: ⑴举例子,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隧蜂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
⑵打比方,作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隧蜂建造巢时的情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19.A.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意思是“通常情况下”,说明隧蜂的巢通常情况下会建在结实的泥士里面,但不排除特殊情况。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这里的“尽职尽责”“不速之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隧蜂守卫忠于职守,对工作的态度认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故答案为:A.“往往”是经常的意思,用在此处表明隧蜂的巢通常是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尽心尽责”和“不速之客”两个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隧蜂人的灵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隧蜂门卫的认真负责,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答案】20.【示例】漫画上有一头大象、一个偷猎者和一位警察。大象自由地生活在森林里,偷猎者沿着它的足迹想获取象牙,却不知道他的身后有警察也顺着他的足迹要抓捕他。漫画告诉我们违法捕杀野生动物必将受到制裁。
21.【示例】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自己。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家一起来保护野生动物吧,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书上看到它们!
【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20.本题考查理解漫画内容及含义的能力。注意观察漫画中的动物和人物,以及他们头顶上想象的内容。
故答案为: 漫画上有一头大象、一个偷猎者和一位警察。大象自由地生活在森林里,偷猎者沿着它的足迹想获取象牙,却不知道他的身后有警察也顺着他的足迹要抓捕他。漫画告诉我们违法捕杀野生动物必将受到制裁。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演讲词的能力。第一步,理解漫画的内容;第二步,结合题干中“倡导大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提示拟写演讲词。
故答案为: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自己。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家一起来保护野生动物吧,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书上看到它们!
22.【答案】示例: 家里的院子后面有一片大花田。有趣的是每一根花枝上,都有像小胶囊一样的虫茧,还有许多在花间爬来爬去的毛毛虫。
我喜欢观察这些虫子。我从一朵小花里找到一粒虫卵,细心养着,没几天,钻出一只小虫子。它从一个几乎浑身透明的小身体慢慢变成身披绿色铠甲的“勇士”。
我用沾满露珠的鲜嫩的树叶喂它,不多久,在一朵月季花下,它开始吐丝结茧,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洁百舒适的宫殿。
我每天期待着它破茧之后的样子。过了好多天。虫茧终手裂开了一条缝。两片合拢的翅膀慢慢伸来,可惜它是合拢的,看不出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它的头也慢慢伸出来,而后是整个身体,可是它的翅膀大湿了,根本飞不起来,它只是很疲惫地停在树枝上。停了几分钟,小小的幼蝶终于开始试飞了。它小心地尝试着张开双翼,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尝试着。终于!它的翅膀张开了,竟然是彩虹的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错落的排列在它轻巧的双翼上。它飞走了,回到美丽的花丛中了。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组织表述能力。课文《蝉》按照蝉的生长顺序来写的,本题按照这种写作方式展开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 家里的院子后面有一片大花田。有趣的是每一根花枝上,都有像小胶囊一样的虫茧,还有许多在花间爬来爬去的毛毛虫。
我喜欢观察这些虫子。我从一朵小花里找到一粒虫卵,细心养着,没几天,钻出一只小虫子。它从一个几乎浑身透明的小身体慢慢变成身披绿色铠甲的“勇士”。
我用沾满露珠的鲜嫩的树叶喂它,不多久,在一朵月季花下,它开始吐丝结茧,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洁百舒适的宫殿。
我每天期待着它破茧之后的样子。过了好多天。虫茧终手裂开了一条缝。两片合拢的翅膀慢慢伸来,可惜它是合拢的,看不出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它的头也慢慢伸出来,而后是整个身体,可是它的翅膀大湿了,根本飞不起来,它只是很疲惫地停在树枝上。停了几分钟,小小的幼蝶终于开始试飞了。它小心地尝试着张开双翼,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尝试着。终于!它的翅膀张开了,竟然是彩虹的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错落的排列在它轻巧的双翼上。它飞走了,回到美丽的花丛中了。
【点评】写好微写作,要明确写作目的。对于写作对象要表述清晰。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