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中所展现的风土人情。
2.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风土人情,品味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感悟体会作者对于昆明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热身:学生分组,接力分享有关“雨”的诗句,累积得分最高者胜,课后奖励。
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令人喜悦的;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清新的;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令人感到孤寂的。四时变化,同样是写雨,文人们却在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情思。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文学家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看一看汪老先生笔下的雨又有何不同呢。
检查预习
1.校准字形字音(纠正和讲解重点字词)
辟邪(bì xié) 鲜腴(yú) 绿釉(yòu)
缅甸(diàn)
2.了解作者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任务一 初读·感受雨之特点
朗读课文,找出以下两个问题的答案,用铅笔做标记。
1.标注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的句子。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找出直接写昆明的雨的语段,概括其特点。
明确: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任务二 精读·体悟雨之情味
(1)跳读课文,找一找文章还写了哪些人、事、物、景,圈点出来,说说它们的特点。
要求学生找到原文语段,通过朗读或者分析修辞、描写方法、用词等方式,对事物特点加以概括和总结。
明确: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与友人雨中小酌
预设1:“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
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作者生动地写出了菌子的丑,因此第一句是作者因为菌子丑陋的外表而表示质疑。第二句是作者品尝过后被菌子的美味所惊艳和征服。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预设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手法用卖花女孩的娇美烘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了作者对昆明的想念与喜爱之情。
(2)思考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文中所写事物与雨有关系吗?
明确:有关。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对昆明的雨及昆明的想念。这些物、人、事都是作者在昆明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共同构成了作者对昆明的印象和记忆,对它们的感情就是作者对昆明的感情,所以本文内容看似散,实则都是作者围绕“对昆明的想念、喜爱”而组织的。
(3)再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选出文中描绘的最使你动情的画面。
要求: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并组织语言。各小组选出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语段,一位说一说动情的理由。
提示:选取“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等角度,以下列句式进行分享:
“我组选择的是第( )段,本段中作者笔下的_____具有_____美,从中我读出了作者______的感情。”
预设:我组选择的是最后两段,本段中作者笔下的雨中小酌具有氛围的美,从中我读出了雨中的美景使作者陶醉,有恬淡闲适之感。
任务三 内化·欣赏生活之美
教师补充写作背景:汪曾祺说:“我在昆明待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作者在昆明尝遍大街小巷的美食,遇到了相伴一生的伴侣和挚友,对于昆明,他的心中有着对于自己故乡一样的热爱与深情。
用情写景自然令人动情,请你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试着描写一幅沈阳的雨中最使你动情的画面。
要求:字数不超过100字,可以适当运用本课所学的修辞、描写方法等。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四十年前的昆明的雨,展现了昆明地区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对昆明的想念和喜爱之情。
【作业】
读读写写:带拼音工整抄写2遍
把小练笔修改完善,抄写在积累本上,作为你的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