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背影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叙事方式,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 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体会父子深情。
一、导入
《父亲》筷子兄弟。同学们,课前我们听的那首歌叫什么?(《父亲》)那首歌里有几句歌词我觉得写得很好,我把它打在屏幕上,大家读一读。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歌词里满满都是对父爱的回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去感受这对民国时期的父子情。
二、出示目标
过渡语:通过学习目标,我们明确了学习的方向。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对父子中的儿子------朱自清吧。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在文章开头第一段就点明了题目——“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对他来说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呢?让我们一起透过背影去感受深沉的父爱。
三、任务一:感受背影里的父爱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请在课文中圈画出来。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好,大家一致认为作者念念不忘的是第6段,“望父买橘”的背影,我们来认真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作者是怎样刻画父爱的。
提示:人物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角度;写作手法方面……
明确:外貌铺垫;动作聚焦;情感烘托。
追问: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这是一个坚强的父亲,一个体贴的父亲,一个对儿子的事亲力亲为的父亲,一个艰难的父亲……
小结: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事,写最动情的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形象与瞬间。
过渡:面对如此含蓄而深沉的父爱,儿子的反应是怎样的?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此时的“泪”,是怎样的“泪”?我们一起进行任务二:品味泪光里的真情。
四、任务二:品味泪光里的真情
再读课文,文中写了“我”几次流泪?流泪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悲哀的泪;感动的泪;感伤的泪;思念的泪。流泪贯穿全文,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带着感伤的情感色彩。
追问1:这些泪是不是理解父爱的泪?(不是)感动不等于理解。
追问2:请同学们回到文本中,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作者的“不理解”表现在哪?
——再三嘱咐茶房送我,踌躇后,还是送我去。
照看行李,与脚夫讲价;我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他托茶房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这是对父亲的不理解。一个自认为已经长大了的儿子认为父亲是不“高明”的,儿子与父亲在情感上是有距离的。
父亲爱儿子,一贯的付出,反复思量,再三踌躇,样样周全的层层铺垫,才有了“望父买橘”时的感动落泪。此时,父爱子是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子爱父,却是“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里的距离感从哪里来?
从文章整体的回忆往事的角度来看,作者其实隐约透漏出了父子之间的隔阂。我们来看一些资料。
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
我们再来看结尾段。父亲来信,“身体平安”却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是为什么?
——老父亲来信缓和关系,想引起儿子的注意,又怕儿子太过担心。
此时,朱自清理解父爱了吗?(理解了。)他对父亲的感情,也从不理解——感动——理解。父亲用“写信示弱”的方式缓和父子关系,儿子用写文抒情的方式回应父亲。父与子,从不相见到不知何时再相见,这是一场父子间的释然。这种动态转化错位的爱让文章情感意蕴更加丰厚。
至此,相信同学们已经能感悟出本文的情感了。
明确:父亲真挚地怜爱儿子;儿子深切地怀念父亲。
追问:文章为何文章为何用《背影》做标题?用《父爱》或《父亲》好不好?
明确:“背影”可以集中、强烈地表现父爱,它是精彩的瞬间,形象的定格。
“背影”这个视角很新颖,引人想象其正面形象,开拓想象空间,并且激起情感的激荡。
“背影”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认识,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背影”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将作者的情绪和文章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时光不老,总能让我们产生共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父爱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但无论如何,父爱永远不变!
五、任务三:三行家书寄抒怀
每一份牵挂,皆可光明正大;每一句思念,都要尽情表达。请你以爱之名,书写心中所想。
师提示:如朱自清般抓住“望父买橘”的细节,请你抓住父亲带给你最感动的瞬间,抒写心中所想。【示例见屏幕】
学生佳作欣赏:
父亲啊,你曾高高将我举过头顶,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
我都不会低人一等!
——八(3)班 学生
父亲也曾满头青丝,满腔热血,
像我一样拥有无限理想抱负,
当我偷偷看向他两鬓染上的白霜,
心中涌上无限热浪!
——八(5)班 学生
六、布置作业
A层:请你配上相得益彰的音乐,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人听,感受温馨的家庭氛围。
B层:请你认真思考,定格父母感动你的某个瞬间,用充满感恩的笔触,写下那个令人回味的瞬间。如:再次握上父亲的那双大手……
七、结束语
记得,或者不记得;说得,或者说不得;父母都在那里。那是一个我们一出生就看到的人啊,可要真正理解他们,可能需要我们一生的时间。同学们,亲子之爱的错位,不仅是时代的,而且是超越历史的,让我们将爱的伞向父母倾斜倾斜吧,大胆的去表达你对他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