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望”字最深情—— 杜甫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26《春望》群诗阅读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最是“望”字最深情—— 杜甫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26《春望》群诗阅读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6 16:46: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最是“望”字最深情—— 杜甫《春望》群诗阅读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诗人,他就是—— —
生:杜甫。
师:这节课我们要连滚带爬地学习他的几首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手指大屏幕)生:群诗。
师:对,是“一群诗”。这些诗都跟一个字有关,那就是—— —生:“望”字。
师:好,那就让我们从大家都熟悉的一首诗开始今天的学习,这首诗上学期我们刚刚学过—— — 我们齐读。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齐读,声音洪亮)
第一部分:漫游名山,望眼天下
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杜甫。还记得吗?这是杜甫什么时期的一首诗歌?
生:杜甫年轻时写的一首诗歌。
师:是的,这是杜甫早期创作的一首诗歌。那时的杜甫二十几岁的年纪,正值大好年华,那时他的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家境也算殷实。年轻的杜甫从十九岁时就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到洛阳、游南京,去齐赵之地,就是现在的山东河北一带。那段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真是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尚,冬猎青丘旁。
—— 节选杜甫《壮游》
(学生齐读)
师:这里边有一个字完全体现了当年杜甫的生活状态,或者是内心情感。这个字就是——
生:“狂”。
师:那就请你带着这种“狂”劲再来读这首诗。
(一名学生朗读这首诗,声音铿锵,感情充沛)
师:你用你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少轻狂、狂放不羁的杜甫,那时的杜甫,你看他穿着——
生:貂裘!
师:骑着——
生:骏马!
师:春天在丛台上——
生:歌唱!
师:冬天在青丘旁——
生:狩猎!
师:那日子过得可真是——
生:逍遥!
师:那日子过得可真是——
生:舒坦!
师:那日子过得可真是——
生:快活!
师:二十五岁那年,杜甫来到了泰山。他远望泰山雄伟高大,绵延千里,横跨在齐鲁大地之上,他不禁高声唱到——
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齐读)
师:他近望泰山,天下独绝,秀美绝伦,不禁大加赞赏一句——
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齐读)
师:他细望泰山,层云激荡,群鸟归巢,不禁心旌一荡——
生: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齐读)
师:那时的杜甫其实刚刚参加完科举考试,结果却名落孙山、榜上无名,你说这个打击对一个人来说大不大?
生:大。
师:对,这就相当于今天考大学或考公务员没考上。可是对于年轻的诗人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自己有满腹经纶再高的山也能登顶;因为他觉得自己还年轻再艰难的坎坷也能踏成坦途。于是在这首诗的结尾我们看到诗人登高一呼,唱出了那句千古绝唱——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齐读)
师:同学们,杜甫在那“望”泰山,我们要在这里“望”杜甫。透过这首诗,你“望见”了一个怎样的杜甫?这时的杜甫是——
生:我看到了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杜甫。
生:我看到了一个放荡不羁的杜甫。
生:我看到了一个心怀大志的杜甫。
师:是的,这就是——
这就是年轻气盛的杜甫,这就是志得意满的杜甫,这就是有着远大抱负的杜甫,这就是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与信心的杜甫。
第二部分:望官十年,安史乱起
师:带着这种豪气与信心,杜甫继续着自己的漫游生活,这一游又是十年。转眼他就到了——
生:35 岁。
师:35 岁的杜甫此时已经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大事,是什么呢?
生:旅游。(众笑)
师:一个 35 岁的男人还在到处旅游——
(众大笑)
生:考取功名,正所谓三十而立。
师:那是大事,可惜杜甫当时还未完成。
生:娶媳妇。(众大笑)
师:这是个正常的男人。(众大笑)那时的杜甫已经娶妻生子,那时他的父亲也已经垂垂老矣,三十五岁的杜甫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像这样地游下去了。于是他来到了当时的都城长安,他想凭借自己的才华求得个一官半职,而且他深信凭借自己的能力,求取功名应该不成问题,可是生活真的会像他想的那样简单吗?静静地看这段文字:
公元 746 年,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了都城长安,开始了自己的求官之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从小的理想,他想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通过入仕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可是事实并不像诗人想的那么简单,在长安一住就是十年。公元 755 年,四十四岁的杜甫终于等来了一个八品官—— 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相当于兵甲库保管员)。上任前,他请假要回奉先去探望一下自己的家小,就在回家的途中, “安史之乱”爆发了。诗人于是带着家小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终于到了鄜州。安顿好家小后,杜甫听说长安已经被叛军攻陷,太子在灵武继承了皇位。
于是杜甫决定北上灵武回到朝廷中去。结果走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押回了长安。在囚禁长安的日子,他眼望大好河山满目疮痍,感叹战乱苦重民不聊生,于是写下了——
第三部分:山河破败,凝望家国
师:于是写下了——
生:《春望》。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翻开教科书,参照书下注释并利用好工具书,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出现了齐读现象)
师:停一下,请大家用自己的节奏读自己的诗。
(生各自练读)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生朗读)
师:你的声音干干净净,真好听!哪位同学再读一遍?
(生朗读)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是用心用情在读。我们大家齐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这首诗题目叫《春望》,何为“春望”?
生:在春天里四处望望,四处看看。
诗:那诗人在这个春天都望见了什么呢?请回到诗中参照书下注释,看看诗人都“望”见了什么?
生:诗人看见了长安城已经被叛军占领,战争一直在继续。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国破山河在”和“烽火连三月”这两句中看出来的。
师:好,诗人还望见了什么?
生:他看见了春天已经到了,长安城中草木长得很茂盛,从一个“深”字就看出了草木的茂盛。
师:长安城内草木茂盛,那是好事啊?—— 说明长安城绿化搞得好。是不是?(众笑)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草?
生:是野草。
生:是荒草。
生:是杂草。
师:偌大的一个长安城,杂草丛生,荒草遍地,草多了,什么就少了?
生:人。
师:是啊,这就是诗啊!这就是战争啊!他还望到了什么?再到诗中找找。
生:诗人还看见了花哭了,鸟散了。
师:你告诉我花哭(枯)了,是哪个哭(枯)?
生:哭泣的哭。
师:哦,花在流泪,在哭泣。你怎么说“鸟散了”呢?
生:因为它们被战争所惊扰,也已经和家人分散了。从一个“别”字就能看出来。
师:这是一群什么鸟?
生:这是一群聪明的鸟?(众大笑)
师:(笑)你比鸟聪明。也对,战火来了,它们跑了。到诗中看看这些“鸟”到底是什么鸟?
生:这是一群惊弓之鸟。
师:是啊,这是一群惊弓之鸟,它们在心惊肉跳,它们在胆战心惊。为什么会这样?
生:因为这里在打仗。
师:是的,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春天,诗人望到了:
国都破败;春至草深;花悲落泪;鸟啼惊心。
师:哦,真的是“花”在那哭泣?鸟在那“心惊”吗?
生:不是。
师: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这是作者心里的感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了这些事物上。
师:是啊,作者把自己心里的感情都融入到了这事物之中。这花、这鸟、这城、这草,这每一个事物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万事万物都有情,不是物有情,是人有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批注在颔联边上。
第四部分:魂牵梦萦,回望故园
师:这是哪啊?
生:长安。
师:长安是哪啊?
生:国都。
师:是啊!这是大唐的都城啊!大唐的都城应该是这样的吗?
生:不应该。
师:那大唐的都城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应该是这样的: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 杜甫《忆昔》(节选)
师:这首诗是后来杜甫回忆盛唐时的景象。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大唐?
生:我看到了一个繁荣的大唐,诗人称当时为“全盛日”。
生:我看到了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唐。他说“小邑(yì)犹藏万家室”,就是说一个小县城里都有万户人家。
生:我看到了一个富庶的大唐。那时“公私仓廪俱丰实”。
生:我看到了一个天下太平的大唐。“九州道路无豺虎”就是说这里没有盗贼。
生:从最后一句我能看出来当时的社会很和谐,人们都自己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各得其所。
师:什么是男耕女桑?
生:应该是男人耕田女人织布。
师:那真是其乐融融!这是国富民丰的大唐,这是太平安康的大唐,这是安居乐业的大唐!那时的大唐多令人向往啊!
师:那时的大唐,它还应该是这样的: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 卢照邻《长安古意》(节选)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仿佛又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大唐。这时的长安是一个怎样的长安?
生:这时的长安是很美丽的。
生:景色之所以美丽,我认为是因为当时国家太平,人们有时间有兴致打理这些美景。
师:是这样,我们能不能把这种“美丽”具体化?你看这里有花有鸟,正所谓——
生:花香鸟语。
师:这里有蜂有蝶,这叫——
生:蜂飞蝶舞。
生:这时的长安充满生机与活力。
生:我想用“风情万种”和“魅力四射”这两个词来形容当时的长安。
师:说得真好。唉,可是现在的大唐能是这样的吗?它只能是这样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走到一名学生身边)你就是杜甫,你想象着自己的国家国都破败、山河沦丧,你来读。
(生深情朗读)
师:(再走到一名学生身边) 你就是杜甫,你想象着战乱一直在延续,家人也不知去了哪里,自己的前途也不知何去何从,你来读。
(生也深情朗读)
师:我们现在都是杜甫,我们在担忧着自己的国家,挂念着自己的亲人,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这两首诗中,都提到了“花和鸟”,但所表达的感情似乎不一样,谁来说一说。
生:《长安古意》一诗中,鸟围着花儿在叫,这是一群快乐的鸟。
师:围着花儿在叫,能不能说的再美一些?它们围着花儿在——
生:歌唱。
师:美多了!
生:《春望》一诗中鸟在悲啼,花在落泪。
师:原来如此娇艳美丽的花和鸟,到了《春望》里却变得如此悲哀可怜。是花和鸟变了吗?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生:用花和鸟来比喻自己的心情,此时诗人的内心也是悲伤可怜的。
生:形成对比。欢快和悲凉形成对比。
师:“花”和“鸟”这是人间多美的生灵啊,可是此时它们在落泪、在惊心。鲁迅说“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别人看,这就是悲剧”。此时悲剧就在上演。如此美丽娇艳的事物在那经受痛苦,我们的内心愈发的痛苦。这就是(屏显)以乐景写哀,更显其哀。
师:这种写法以前我们接触过吗?
生:以前学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文章说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候正是新年,外面鞭炮齐鸣,此时传来叶老逝世的消息,这是“双层的悲哀”。
师:是的,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大家知道吗?
生:我记得林黛玉离世的时候,正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的时候。外面有音乐声传来。
师:你知道的真多!这乐音对于林黛玉来说,这哪里是音乐啊,这简直就是哀乐啊。请同学们做好批注。
第五部分:家书难至,望月怀妻
师:烽烟四起,战乱不断。深陷长安的杜甫,此时最想念的又会是谁呢?
生:他的家人。
生:妻子和孩子。
师:是的,此时的诗人最挂念的就是他的妻子和还未长大的孩子,这是一个男人应该想的。于是在那个月圆之夜,他仰望天空的那轮明月,为他的妻子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杜甫《月夜》(节选)
师:这是杜甫囚禁长安时写给他妻子的一首诗。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妻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
(生展开讨论)
生:我觉得此时他的妻子正在想念着她的丈夫。她把自己的思念寄托在这一轮明月上。
生:她在想念着她的丈夫,而此时杜甫也在想念着他的妻子。
师: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结尾一句“双照泪痕干”。
师:真好!这就是夫妻啊,你在想念着我,我何尝不在想念着你呢?还有吗?
生:我还能看出她是一个孤独的妻子,她的丈夫不在身边,即使看月亮也只能独自一人。
生:她有“小儿女”,但是他们却不了解她。从这也能看出她的孤独。
师:那时她的孩子还太小了,他们又怎能理解母亲的内心呢?这种愁苦,是无人倾诉、无法排解的愁苦啊。还有吗?
生:她还是一个很美丽的妻子。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师:何为“云鬟”?
生:很长的头发。
生:像云一样的头发,飘飘柔柔的。(众笑)
师:这怎么还把广告弄出来了?(众大笑)但是也许他的妻子真的刚用“飘柔”洗过头发,你看还散发着——
生:香气。
师:何为“玉臂”?
生:小臂。
师:不美。
生:冰肌玉骨。
师:好一个“冰肌玉骨”。这是一个怎样的妻子?
生:美丽的。
师:杜甫的妻子据说比他小十多岁,有的专家还说小二十多岁,可是杜甫在很多诗中却一直愿意称呼他的妻子为“老妻”,而在这首诗中他却把自己的“妻子”写得如此美丽动人?用意何在呢?
生:我想他把自己的妻子写得越美,越能表现出他对妻子的思念。
师:也就是说越美,诗人会——
生:越想!(众大笑)
师:对,很直白!越美越想,越想越——
生:美。(众大笑)
师:我们都有一个毛病,虽然长得丑,但我们想得美。(众笑)越想越不能相见,越不见越能表现思念之苦、战乱之苦啊。
师:在这战乱之中,诗人无法知道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此时他多么希望能收到一封家书啊,让家人告诉他家人都还活着。于是他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抵万金”足见家书的——
生:珍贵。
师:在这兵荒马乱中,诗人能收到家书吗?
生:不能。
师:是的,绝对不能。家书不至,诗人只好拿起笔,铺开纸,亲自写下了一封又一封家书,然后千方百计寄给远方的家人。可是这些家书能顺利到达家人的手中吗?杜甫真的能收到家人的回信吗?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 《述怀》(节选)
师:这是逃离长安之后的诗人写下的一首诗。此时,家书已经寄出去——
师:十个月了。
师:可是却杳无消息。此时的诗人却反而害怕接到家书了,他说——
生:反畏消息来。
师:他怕什么呢?
生:怕家人会出事。
师:到诗中找句子。
生:恐作穷独叟。
师:什么是“叟“?
生:老头。
师:他说就怕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穷老头啊。他穷的——
生:只剩下了他自己。
第六部分:白发老叟,我望圣心
师:战乱,这就是战乱啊!国家破败、山河沦丧,家人杳无音信,自己前途未卜,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齐读:(屏显)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生:一个满头白发的杜甫。
生:一个头发稀疏的杜甫。
生:一个忧愁苦闷的杜甫。
师:此时的诗人才四十五岁,四十五岁的杜甫却是满头白发,未老先衰,那时的杜甫还喜欢做一个动作——
生:搔。
师:何为“搔”?
生:挠头。
师: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动作。
(生齐做挠头状)
师:排除长时间没洗头的因素外,何时我们愿意做这个动作?
生:发愁。
师:诗人为什么而愁呢?
生:我觉得他是为国家而愁,因为此时国家破败得不成样子了。
生:我认为他是为家人而愁,家人离散,一点消息都没有,他为家人担心。
生:他也为自己而愁。
师:还记得当年杜甫面对泰山时的豪情壮志吗?
生:记得。
师:记得我们就一起再背一遍。
生:(大声齐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如今诗人已是满头白发,可是自己当初的那些理想抱负、那些雄心壮志,又在哪里啊?
师:忧国伤时,念家悲己。这又怎能不让诗人白发苍苍呢?我们都知道诗人用他的笔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因此我们把他的诗叫——
生:诗史。
师:把杜甫称为——
生:诗圣。
师:何为“圣”?古人说:道德制高者为圣?杜甫道德高不高?
生:高。
师:一个心中装着自己的国家、民族和百姓的人,道德怎能不高?于丹说:何为圣?“圣”就是那个无限接近于大地的人。所以“圣”字下面是—— —生:“土”。
师:杜甫脚踏大地之上,心中深爱着的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人啊。所以称杜甫为“诗圣”实至名归。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带着这种情感我们齐读这首诗,算作是对诗圣致敬。
(生齐读)
师:我们知道读一首诗,其实就是透过那些带有感情的文字,穿越历史的风尘,回到当初,去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孩子们拿起你们的笔,让我们与伟大的“诗圣”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诗人啊,我永远忘不了当年你遥望泰山的眼神,那种眼神 ,那种眼神 ,那种眼神 。想到你的眼神,无论我遇到怎样的艰难,我都会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登上成功的山顶。
诗人啊,我永远忘不了当年你凝望破败山河的眼神,那种眼神 ,那种眼神 ,那种眼神 。想到你的眼神,无论我的祖国遭受怎样的艰难,我都会告诉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诗人啊,我永远忘不了当年你怅望那轮明月时的眼神,那种眼神 ,那种眼神 ,那种眼神 。想到你的眼神,无论我的亲人远在何方,我都会告诉他们: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师:哪位同学把自己写完的读给大家听。
生:诗人啊,我永远忘不了当年你遥望泰山的眼神,那种眼神投射出坚定的光芒,那种眼神流露出必胜的信心,那种眼神充满对未来无限的渴望。想到你的眼神,无论我遇到怎样的艰难,我都会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登上成功的山顶。
师:从你的文字中,我听到了坚定与执着。
生:诗人啊,我永远忘不了当年你凝望破败山河的眼神,那种眼神穿透岁月的风尘,那种眼神满含对世人的悲悯,那种眼神凝聚家国的情怀。想到你的眼神,无论我的祖国遭受怎样的艰难,我都会告诉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家国情深,感人肺腑。
生:诗人啊,我永远忘不了当年你怅望那轮明月时的眼神,那种眼神是对妻儿的牵挂,那种眼神是对世人的祝福,那种眼神是对幸福的企盼。想到你的眼神,无论我的亲人远在何方,我都会告诉他们: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师:感情至深,情真意切。
尾 声
师: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在谈论杜甫,临近下课,推荐一些学习内容,大家课后可以完成:
1. 本课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诗篇要背诵下来;2.阅读冯至先生的《杜甫传》。
写完《春望》之后的那年春天,诗人逃离了长安。那么他又会去哪里呢?未来的生活又会以怎样的面目来迎接这个诗人呢?请听下一讲《杜甫群诗阅读之“三吏三别识圣心”》。
反思:“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对唐王朝的经济政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直接影响了唐朝诗歌的走向。“此后的唐代诗歌便脱去了彩色斑斓的浪漫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了现实主义的朴质道路”。(冯至《杜甫传》)杜甫的诗歌无疑就受到了这场战乱极大的影响。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名篇《春望》就是典型的代表。这首诗以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念家悲己的情感、忧国伤时的深情,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引领学生了解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感受诗人笔下唐王朝战乱中的破败,体会他那忧国忧民的至深情怀,无疑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基于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运用诵读、品析、研讨等学习方式,理解诗歌内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 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八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整体上来说其赏析能力还处于比较浅显的程度,还需要教师的引领。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了“群诗阅读”的形式引领学生进行学习。这种形式的运用,打破了就诗教诗、就人教人的局限,它给学生呈现了一种更为广阔的阅读场,学生可以在相互联系、比较、求同存异中进行阅读学习。
无疑,这种学习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以及诗人状况的理解。
在诗歌组材方面,我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1.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比如我选择了杜甫青年时期的两首诗《望岳》《壮游》(节选)和安史之乱时期的《春望》相互比较。青年时期的杜甫豪情满怀、志得意满,他是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的。可是长安十年,他却仅获得一个品级极低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官职,安史之乱后又做了叛军的俘虏。这种心理落差,正是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原因之一。学生通过这样的比照阅读,对杜甫的情感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2.同一诗人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杜甫青年时期的两首诗和杜甫安史之乱前后的两首诗。
我想,选取同一诗人同一时期、甚至还是同一性质的诗歌组成一个“诗歌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化或张本。比如选取《望岳》和《壮游》这两首诗,就是在相互印证强调青年杜甫的踌躇满志,同时也为下面《春望》的教学张本铺垫。再比如在讲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候,学生大多能体会到,战乱时期家书的珍贵,可是那里面所蕴含的情感却未必能体会深刻。这时我引入杜甫这一时期创作的名篇《月夜》,让学生去感受“杜妻”的形象,去体会“双照泪痕干”的深情,也是去体会家书难至的无奈与忧伤。
3.不同诗人同一性质的诗歌。比如同样描写唐朝盛景的两首诗杜甫的《忆昔》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这两首诗的选择,就是要在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展现昔日大唐的繁华;就是要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去回望昔时长安“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的万种风情。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不仅知道了战乱的苦重,而且也学会了融情于物、以乐写哀的诗歌创作手法。
我认为,诗歌的选取是颇有讲究的,不是信手拈来,随便可用的。“群诗阅读”诗虽多,却要多而不杂、多而有序。上课就像写文章一样,要有线索,正所谓“千头万绪一线牵”。我选取的这些诗歌,它们之间都用一个“望”字贯穿起来:透过“望”字我们感受青年杜甫的潇洒豪迈、志得意满;透过“望”字我们感受中年杜甫的壮志难酬、心忧体衰;透过“望”字我们看到昔日大唐国富民丰、人民安居乐业;也透过“望”字看到今日大唐山河破败、人民苦难深重。当然,我们更要透过一个“望”字,去感受杜甫笔下的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和那颗忧国忧民的“诗圣”之心。